糖尿病小腿肿胀(糖尿病小腿肿胀吗)
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双脚肿胀的10个秘诀
作者:Valencia Higuera
足部和脚踝因组织中液体积聚而引起的过度肿胀称为水肿,它可以出现在你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全身。
吃咸的食物过多并坐在一个位置太长时间后,肿胀是常见的。有些人还可能由于荷尔蒙变化而肿胀。但这些并不是肿胀的唯一原因。
糖尿病还会引起脚和踝的水肿或肿胀。糖尿病患者肿胀通常是由于与糖尿病相关的因素引起的,例如:肥胖、循环薄弱、静脉功能不全、心脏问题、肾脏问题、药物副作用,在极少数情况下,水肿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渗漏的趋势增加或有时是由于服用大量胰岛素引起的。
糖尿病和肿胀糖尿病是人体无法产生任何或足够的胰岛素的疾病。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可以帮助您的细胞吸收糖分。如果您的身体使用胰岛素的方式不正确,那么血液中就会积聚大量的葡萄糖(糖)。如果不及时治疗,高血糖会损害较小血管的内壁。这种损害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当血液无法正常循环时,液体会滞留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例如腿,脚踝和脚。
如果您患有糖尿病,由于愈合缓慢的趋势,足部或脚踝受伤后也会发生肿胀。随着时间的流逝,高血糖会损害您的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这可能导致麻木,这使得难以检测到扭伤,骨折和割伤等伤害。未经处理的扭伤和骨折可引起肿胀,未经处理的伤口会被感染并肿胀。
首先,请与您的医生谈谈您所经历的任何肿胀,因为有时水肿可能是心脏,肾脏或肝脏疾病等潜在问题的线索。
如果您患有糖尿病,定期检查脚是否有割伤,瘀伤和其他伤害非常重要。定期去看脚底专家,检查下肢的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损伤。
1.使用压缩袜
压缩袜有助于保持双脚的适度压力。这样可以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并减少肿胀。
您可以从杂货店,药房或医疗用品商店购买压缩袜。这些袜子有不同级别,包括轻,中,重。如果您不知道购买哪个级别,请咨询您的医生。
重要的是,压缩袜不要太紧,所以从轻压缩开始,并在必要时增加压缩。太紧的压力袜实际上会阻碍血液循环。同样重要的是,不要将袜子放在伤口或疮口上方。
压缩袜可将小腿覆盖到膝盖。白天穿着它们,就像普通的袜子一样,睡觉前脱掉它们。与您的医生交谈,看是否需要将它们戴在一条腿上或两条腿上。要检查这是否适合您,请咨询您的医生。
2.抬高你的脚
将脚抬高到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也有助于减少身体下部的液体滞留。流体不会回流到脚上,而是会回流到您的身体。
您可以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时抬高脚。使用枕头保持腿部支撑,抬高脚枕头或堆电话簿。
如果您坐在办公桌前且腿部无法超过心脏水平,则使用脚凳可以缓解肿胀。腿上墙瑜伽姿势也可能会有所帮助。方法如下:
- 仰卧,臀部尽可能靠近墙壁。
- 躺下时,抬起双腿,将其靠在墙上。
- 保持该姿势约5至10分钟。
3.定期运动
不运动会增加脚的肿胀。一天中尽可能多地走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血糖,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减少肿胀。
选择非负重运动,例如游泳,骑自行车和步行。一周中的大多数日子都应锻炼30分钟。
4.减肥
减肥还有助于减少下肢肿胀。保持健康体重的好处包括减轻关节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更容易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血管受损的可能性就较小,这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和肿胀。
5.保持水分
如果身体积水,多喝水似乎适得其反。但是,摄入的水分越多,排尿就会排出更多的水分。
另外,当您脱水时,身体会保持多余的水分。旨在每天喝8到10杯水以改善肿胀。
在增加液体摄入量之前,请先咨询您的医生以确定这是否适合您。有时,如果水肿是由于心脏问题或肝脏问题引起的,医生可能会建议您限制液体摄入量。
6.摄入过多的盐
吃太多咸食也会使肿胀恶化。建议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300毫克。
如果您患有糖尿病,则可能需要少吃一些盐。与您的医生交谈,看看您每天可以安全食用多少盐,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要购买加工食品,而要寻找低钠罐头食品。
7.每小时起床和走动
长时间坐着也会增加肿胀。指出至少每小时一次起床,然后步行三到五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佩戴提醒您每小时运动的活动监视器可能会有所帮助。
8.尝试补充镁
镁是一种营养物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和血糖水平。体液积留或肿胀可能是镁缺乏的迹象。
为了帮助纠正缺陷,每天服用200至400毫克镁。按照指示服用镁补充剂。如果您服用其他药物或有健康问题,请先咨询您的医生。
摄入大量的镁膳食补充剂可能导致腹泻,胃痉挛和恶心。补充剂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律不齐和心脏骤停。如果您患有慢性肾脏病,补充可能会导致血液中镁的堆积,从而导致肌肉无力。
9.精油
局部使用某些精油也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例如,据报导薰衣草油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减少浮肿。
其他可能减轻肿胀的精油包括薄荷,洋甘菊和桉树,但这些没有足够的研究来证明这些疗法的有效性。
10.将脚浸在泻盐中
泻盐是一种硫酸镁化合物,有助于缓解疼痛和减轻肿胀。将足浴盆或浴缸装满水,然后向水中倒入泻盐。将脚浸泡约15至20分钟。如果您患有糖尿病性神经病,请确保先用手检查水温,以免对脚造成伤害。
如果肿胀是刚出现或出现恶化的甚至普遍的,请去看医生。他们可以诊断您的病情并确定哪种家庭疗法最适合您。
糖尿病患者的肿胀可能是由与糖尿病有关的疾病引起的,例如:
静脉功能不全、肥胖、心脏衰竭、肝或肾问题、淋巴水肿、药物的副作用、低蛋白水平。
如果脚部,腿部或踝部肿胀无法通过家庭疗法得到改善,请咨询医生。
您还应该去看医生,只在身体的一侧发生红肿,这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迹象,这是在您腿部一条或多条深静脉中形成的血块。这种情况会导致疼痛,肿胀或完全没有症状。
另外,要定期检查脚部是否有伤口以避免感染。如果您有任何无法治愈的疮,溃疡或水泡,请去看医生。
原文地址: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iabetes/diabetes-swollen-feet
糖尿病患者下肢水肿不一定是糖尿病肾病,导致水肿的原因还有这些
下肢浮肿是糖尿病患者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多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有关。
许多糖友把“下肢浮肿”等同于“肾病”,经常是虚惊一场。其实,7类情况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下肢水肿,只有判断清楚水肿的原因,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什么是水肿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中,称为水肿。
下肢水肿,就是过多的水分堆积在下肢的组织间隙中。
组织间隙中的液体,我们称为组织间液,每个人都有。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液与血管内的液体处于动态平衡。
组织间液不断被吸收回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也会不断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新的组织间液。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间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组织间液量的增加呢?
水肿的发病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不平衡
简单地说,就是组织间液回不到血管里去了,越积越多,引起水肿。
举个例子,如果病人的心脏功能不好,血液回流不足,会引起血管内的压力增高,那么组织间液不但回不到血管,而且血管内的液体会纷纷跑到组织间隙中。
离心脏越远的部位,血管内的压力就越高,水肿越严重。
所以心功能不全的糖友,很容易出现下肢水肿。
2.体内外液体交换不平衡
最常见的就是肾功能不好,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量减少。
体内的水出不去了,那会往哪里去呢?
哪里的组织比较疏松,就往哪里去。
所以肾病的患者最先出现的是眼睑或面部浮肿,当然严重者也会出现下肢水肿。
常见下肢水肿的原因
1.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有两大特征。
一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引起水钠潴留。
二是蛋白尿,长期大量蛋白丢失,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导致血管“吸收组织间液”的能力下降,引起水肿。
轻者表现为颜面浮肿,重者双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
通过检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血生化可以明确诊断。
2.心功能不全
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导致下肢水肿。
这类糖友往往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可进一步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与BNP等指标确诊。
3.周围神经病变
非常常见。
很多糖友检查心功能与肾功能都还可以,但下肢仍然反复水肿。
这是由于下肢的自主神经受损,引起末梢的微循环障碍,下肢静脉淤血而水肿。
此外,神经病变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也会导致下肢水肿。
这类水肿的特点是多数伴有肢端的麻木、疼痛或其他感觉减退症状。
4.下肢静脉病变
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也容易出现下肢水肿。
但这种水肿往往呈单侧水肿。
5.营养不良性水肿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营养不良的人一定会是骨瘦如柴,其实营养不良也会导致全身浮肿,而出现“假胖”现象。
过度严格限制热量,容易造成体内蛋白质缺乏,引起低蛋白血症,出现水肿。
过度限制某种饮食,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导致血管功能与神经功能受损,也会引起水肿。
因此糖友不可过度节食,要注意保持恰当的能量摄入与合理的食物搭配。
6.甲状腺功能减退
一些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后者可引起下肢的粘液性水肿。
与普通水肿不同,用指头按压水肿部位,不会出现凹陷。
7.药物性水肿
部分降糖药或降压药会引起水肿。
可能引起水肿的降糖药:胰岛素、吡格列酮。
可能引起水肿的降压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这些药物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下肢水肿。
其共同特点是在用药后出现水肿,停药后水肿即可消退。
还有一些其他引起下肢水肿的少见情况,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
有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水肿。出现下肢水肿,糖友不要自行服用“消肿”药物,应该认真查清病因,针对性治疗。
作者:林忆阳 解放军900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博士
宅家运动少 很多人腿肿了
本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彭钦平)近日,厦门前埔医院连续接诊了几例单侧腿肿的患者,有的肿胀明显已影响行走。医生提醒,宅家别忽视运动,谨防患下肢静脉血栓。
年过七旬的王老伯原本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安全起见,王老伯减少了外出活动频率,后来就干脆不出门了,大多时间在家里看看电视和报纸,很少运动。两个月下来,出现了左下肢酸痛肿胀的症状,一开始他没怎么在意,几天后走路都有点困难了,他急忙到前埔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
厦门前埔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黄炳峰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因下肢静脉血栓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创伤、妊娠、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活动减少和受限。高龄老人、骨折卧床、身体肥胖、妊娠或产后女性、血管情况不好的人群(如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等,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他提醒,静脉血栓防重于治,预防上首先要避免久坐,要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每隔半小时,就要起来活动。老年人可以在家中适当步行,坐下时可将两足垫高,减少小腿下垂时间。还要多饮水,不大吃大喝,避免血脂处于高凝状态。要注意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如发现下肢肿胀,要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