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记录(糖尿病记录app)
从起病到死亡,得了糖尿病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从以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遗憾的是,经济虽然发展起来了,可是人们的健康意识却没有同步提高,因此出现了大量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或者生活不规律而导致的诸多“富贵病”,即以三高人群为代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也是相对来说,更令患者痛苦的就要数糖尿病了。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因为随着病情的发展,长期的高血糖会给患者带来全身性的伤害,陆续出现比如失明、肾衰、尿毒症、烂脚、截肢等并发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患上了糖尿病,以后的每一天都要承受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并发症的恐惧,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现在我国已经是糖尿病大国,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确诊的糖尿病人群数量已经达到一亿多,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糖尿病患者,而这还没有算上那些正在走向糖尿病的糖调节受损人群!也许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就是其中一员,也许随意翻过去没有阅读的那个人也是其中一员,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接下来,请随我一起了解一下从糖调节受损,到确诊2型糖尿病,不同阶段身体都会经历哪些变化吧。
一、糖调节受损是什么?在健康的普通人和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之间,还有一类人群,那就是糖调节受损人群,这一群体数量非常庞大,是将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强大后备军,而很多后备军自己却尚不自知,甚至无意间体检出来空腹血糖有点高了,或者随机血糖有点高了,还依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觉得只要没确诊为糖尿病,那就是没事,不用做任何改变,而往往持有这种想法的后备军,大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糖尿病。
那么,糖调节受损是如何界定的呢?身体会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如果在不同的日子,经反复检查,发现空腹血糖每次都是≥6.1mmol/L,但是小于7.0mmol/L,则说明空腹血糖受损;
如果经糖负荷后两小时血糖每次都≥7.8mmol/L,但小于11.1mmol/L,则说明糖耐量减弱,符合其中一项,或者两者都有的人,就可以认为是发生了糖调节受损。
在这个阶段,只有一少部分人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类症状的,所以除了体检之外,自己也很难体察到血糖是否异常或者糖调节是否受损。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大致推断出一个人是否出现了糖调节受损的问题。
比如,40岁以上,存在超重甚至肥胖问题者,特别是核心部位肥胖,即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平时活动量少,每天以静坐为主,存在血压异常或者血脂异常等。
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征中的任何一条,建议去医院针对性地检查一下,以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任其发展为糖尿病。
据统计,糖调节受损的人,每年会有5%-10%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一直处于受损状态,没有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数值标准,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问题的风险还是比正常人群要高出很多。
糖尿病被确诊的那一刻,并不是起病的原点,很多人早在确诊之前,就已经从糖调节受损正式步入到了糖尿病,而在医院被确诊的时候,其实已经处于中期甚至是晚期,病人往往都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才来就医的,也是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症状跟糖调节受损时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有些人依然不会有“三多一少”的症状,而有些人“三多一少”的情况会加重,这都是因人而异,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的。而是否诊断为糖尿病,临床上有非常明确的诊断标准。
如果一个人经过反复检查,有空腹血糖值≥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经糖负荷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其中的任何一项,那么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早期糖尿病患者,有很多是肥胖体型,跟“三多一少”中的体重减少这一特征不符,但随着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或者是胰岛素抵抗,敏感性降低的问题持续存在,血液当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身体有效地利用,而滞留在血液中,就会出现血糖数值虽然很高,但身体的细胞却处于饥饿的状态,这时候,储存在肝脏的肝糖原和储存在肌肉当中的肌糖原就会陆续被分解掉,用于补充身体所需,久而久之,原来一个肥胖壮实的人,就会出现体重减轻的问题,有的人这个过程比较慢,而有的人可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消瘦下来。
正因如此,不管糖尿病人吃进去多少食物,身体还是会感觉到饿,不停地想吃东西;同时,因为血糖水平较高,会刺激肾脏增加排尿,也会刺激口渴中枢摄入更多水分来维持平衡,所以,糖尿病人普遍会有多食,多饮,多尿的特征。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早期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如饮食调整,坚持运动,规律作息等,那么病情是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的。
但如果发展到了中期,单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去控制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加入药物治疗。这时候,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会比较明显。
比如,饭前饭后的饥饿感更加明显,有时甚至出现心慌、颤抖、头晕等情况;皮肤更容易发生炎症、溃疡或者是感染,并且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愈合;一些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外阴瘙痒,以及泌尿系统易感染的问题。
绝大多数患者还存在疲乏无力的问题,由于身体长期无法利用葡萄糖又不断分解其他物质,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也表现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没有光泽,周身系统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比如眼底病变,视力模糊;
肾脏病变,腰酸、下肢浮肿、烂脚等;脑部病变,头晕头疼、记忆减退甚至老年痴呆;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有蚂蚁爬行感等;心脏病变,心慌、胸闷等。
目前为止,糖尿病仍然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通过积极治疗和日常管理还是能够控制住病情发展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长寿的糖尿病患者,一直到离世都没有发展为晚期,没有承受诸多并发症的痛苦。
但是,很多患者要么不懂得怎么管理血糖,要么自律不够,病情控制得并不理想,在有生之年还是要经历糖尿病晚期,忍受严重的并发症的折磨。
比如白内障、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甚至是失明;比如神经痛、尿失禁、严重的便秘;再比如截肢、心肌梗塞、脑卒中、肢体瘫痪、尿毒症、心衰、肾衰等等。
到了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没有办法控制,只能任凭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其中某一个并发症要了患者的命,而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只能无力地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折磨。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其中有老年人,中年人,当然也有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糖尿病,这都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关系,想要控制和管理好血糖水平,就必需从每天的生活方式中入手。
当然,如果你想预防糖尿病,以及跟糖尿病类似病因的其他疾病,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实现。
2型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既然是生活方式病,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或者是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说治疗糖尿病有五驾马车,分别指的是,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学习教育。
说到饮食,不管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普通人,想要健康就必须遵循科学饮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平时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食物的比例。
在食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全谷物粗粮、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吃精制食物,多吃五谷杂粮。
在运动方面,每周坚持做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两三次的抗阻训练,以增强肌肉质量,这都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身体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达到平衡血糖的目的。
作为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把每天监测血糖当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做好记录,真正做到对自身血糖水平的了解和掌握,在日常饮食中,也要通过监测血糖,记录好自己对哪些食物或者饮食结构比较适应,不会造成血糖的波动等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管理血糖。
当然,如果有必要,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降糖药物,不能随意增量或者减量,甚至是擅自换药等,以免引起毒副作用或者急性并发症。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以后,会出现非常大的心理障碍,比如排斥、埋怨、后悔、焦虑、自卑、绝望等等,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出于对糖尿病的不了解,以为得了糖尿病,往后余生就不会再有好日子过了,并发症早晚会到来,自己早晚会陷入痛苦的生活中,没有幸福可言。
虽然,上面也提到了糖尿病从起病到死亡,身体会经历什么样的变化,患者会经历什么样的痛苦,但是说到底,出现那样结局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不学习,不去做才出现的。
只要我们能积极学习糖尿病知识,知道如何从每天的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为自己积累健康财富,并且持之以恒地付出行动,那些可怕的并发症又怎么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呢?
我相信,那些在了解了什么是糖尿病,什么是并发症以后,愿意为了远离它们而作出改变的人,一定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未来。
糖尿病从起病到死亡会经历什么,是怎样一种体验,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其实,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也并非是一个人运气不好,绝大多数人生病,除了先天疾病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不管是从饮食上,运动上,还是作息和心态上,一个有着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人,通常会比不注重这些的人,身体更加健康,即使生病也会好得更快。
所以,不管是不是糖尿病人,都应该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付出真正的行动,不要等到疾病来了,晚期了才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重视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伟艳,林鸿波,应焱燕等.社区人群中无症状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与分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01-20
3. 2型糖尿病的社区诊治和健康教育.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
糖尿病坏疽(截肢病历)分享,高血糖朋友应警惕
如果在座的你已经年过5旬,那么请你一定要看完我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古先生53岁了,门诊找到我说:他的右侧脚趾头最近一段时间发黑了,并且小腿肚和脚心都不同程度地、不明原因的疼痛。随后,他亮出来用卫生纸包裹的第二个足趾来,我一眼就看出了端倪,因为这个病的特征太明显了,什么病?糖尿病坏疽!
顿时,我闻见一股极其难闻的恶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口鼻,说句实话,这种味道跟死尸发出来的味道没什么两样,这充分说明,这根脚趾已经感染细菌而组织腐败了。
为什么他的脚趾头会发黑坏死?这连他自己都不明所以,奇怪的很!总是嘀咕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无病无灾,好端端地就出现了肢体坏死了呢?百思不得其解。
我仔细看过皮损后,说:你还是抽血查个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吧,或者做个下肢彩超鉴别一下,过了大概一个小时,他气喘吁吁地走回来了,说:化验室那边的人说我血糖高的离谱,难道我得糖尿病了?我也没怎么吃糖啊?是不是你们搞错了?
面对这夺命三联问,我就问他:你是不是经常喝酒啊?喜欢吃米饭、馒头、面条、大饼啊?他肯定并掉头地说:是是是!
那就得了,这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年近50的他,脚上为什么出现坏疽?王医生给大家详细地说一说!
首先!作为农村里的庄稼汉,不注重体检,干起活来很卖力,饿得快,吃得多!一口干仨馒头,一大碗米饭,再加上爱一口小酒,标配上下酒菜,肥甘厚腻等高热量、高糖量食物摄入,导致进入体内的食物都被机体逐步转化成了葡萄糖,血管内突然闯入大量的葡萄糖,却无法一时被胰岛素统统抵消掉,所以血糖越来越多地滞留在血管内,无法彻底代谢排出,久而久之,迫使胰岛细胞功能下降,丧失对抗血糖的能力,发生血糖的升高,想必这糖尿病足,也是长期因血糖的升高而致末梢毛细血管的损伤,发生的血运障碍而逐渐坏死的!
其次,古先生个人禀赋不足,先天血管发育畸形,后来我给他做了下肢动脉CTA,结果显示:其患肢,也就是右侧大腿内的各个大小动脉与分支,存在诸多动脉斑块,作为血管垃圾的斑块是会堵塞血管的,使本来并不宽敞的血管腔进一步狭窄,血管窄了血流势必通过的就少了,如果肢体组织没有血液的供养,那它肯定会溃烂坏死!
古先生生病的原因已经找到了,而接下来等待他的便是截肢,经过3-4天的保守治疗,坏死的边界已经很明了了,于是把他推向了手术台。
但是谁能料到,本来打算截除一个脚趾的计划却不能顺利进行,当术中切除第二个脚趾后,取下的一瞬间,赫然发现:第三个足趾基底部隐藏着大量的乳白色脓液,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经过患者同意后,把第三个脚趾头也一并“馈赠”了。
就这样,出手术室后的家属发现,他的右脚就剩下了三个脚趾头,很奇怪!经过解释后,他们终于彻底了解了病情,发生这样的事情,谁也没预料到,辅助检查与查体都不能有效地发现病变所在,要怪只怪他发现病情后,在家忍耐了7天,任由他恶性发现。
虽说经历过截肢后的它,现在已经认识到了高血糖给他带来的危害性,已经开始注意饮食的调控,但将来不免还会发生截肢的风险,因为他的CTA影像重建出来的血管,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左下肢足背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如果不是有旁路血管供养左足,恐怕古先生也难逃再次截肢的厄运。
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人即使无病无灾,但不可不服老,年过半百的人,王医生建议大家一定要每年做一次体检,对自己的健康了如指掌,这样中老年才过的更安心!
从起病到死亡,得了糖尿病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被医生告知,自己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了,老李终于绷不住了。他开始大声的哭了起来,医生的整个办公室,甚至是走廊,都是老李绝望、崩溃、撕心裂肺的哭声。
大概过了1个小时,老李才真正的接受了这个“消息”,老李不敢想象,自己才50多岁,以后家里没了自己,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回想自己得糖尿病的这十几年,老李突然才发现,造成今天这幅局面的,竟然就是自己!是自己的不重视、敷衍,才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于是老李选择把自己的事情说出来,给每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一个正常人提个醒,糖尿病,真的不能轻视。
1)早期: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年轻时,老李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每天的梦想就是要去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在当时的单位,老李是出了名的踏实能干,别人不干的脏活累活,基本都被他承包了。
由于业务出色,老李升了职,但是也由于长期劳累工作,老李开始出现多尿的情况,一开始,他觉得是自己喝水喝太多了,为了少跑厕所,老李尽量的控制自己少喝点水。除此以外,他也开始出现消瘦的情况,不管怎么吃怎么补,就是越来越瘦,但是老李也不注意,依旧一心扑在工作上。
当时的情况不比现在,他们也没有体检的意识,所以老李也是一直拖着,实在难受的时候,就去药店随便抓几副药吃。就这么持续的熬了几年,某天上班时,老李昏倒了。同事赶忙把老李送到了医院,经医生检查后发现,老李得了糖尿病。
2)中期:
确诊糖尿病之后的老李,多饮多尿的情况变的越来越严重,往往是水刚喝下去,就会想上厕所了,一直在喝水,但是一直很渴,又一直在上厕所,循环往复,可把老李累的够呛。
确诊糖尿病之后,是要一直吃药的,但是老李经常是忙着工作就忘记了,有好几次都出现了晕倒的情况,但老李也不在意,觉得自己可以再忍一忍,依旧该加班加班,该熬夜熬夜,该喝酒喝酒。
期间,老李的家人有叫老李去复查,看看身体情况怎么样,但是老李总是以项目忙为理由,推脱了过去。
也就是这个时候,老李的皮肤开始出现溃烂和色素沉着的症状,偶尔还会有心慌的情况,视力也越来越不如从前,感觉看什么都是模糊的。
老李觉得自己身体肯定的出现了大问题,于是打算忙着手头上这个项目,就去医院检查。
3)晚期:
老李这一去医院,就出现了刚刚开头那一幕。
医生给老李做了全身检查,结果发现老李的肾脏、视网膜、心脏、心血管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病变,这个时候老李的糖尿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足部皮肤已经溃烂了,就算截肢也已经没什么用了。
医生告诉老李,他哪怕再早那么几年来检查,也不至于到现在这种地步,老李很后悔,他只能好好的把握现在的时间,好好的陪伴家人,同时,老李也把自己的事情说出来,想给所有人提个醒,千万不要小看糖尿病。
二、糖尿病为何会对身体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当患者的糖尿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持续升高,并在血管内产生糖基化蛋白,糖基化蛋白长期侵蚀血管,就会引发血管病变,身体其他器官也会随之出现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损伤视网膜
当血管中产生糖基化蛋白时,会对毛细血管造成损伤,毛细血管一旦造成损伤,就有可能导致血视网膜屏障被破坏,让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等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到了晚期,基本上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2)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也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皮肤病之一,不严重的糖尿病足可以通过吃药治疗,但当药物无法治愈时,可能要进行截肢治疗,不然会危及生命安全。
3)心血管疾病
糖基化蛋白一开始是影响毛细血管这些小血管,但是到了后面,糖基化蛋白越来越多时,就会危及到大血管的健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脏、劲动脉等的血管问题,一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很大概率会出现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症状。
4)糖尿病肾病
长期的血糖代谢异常,会导致人体肾小球发生硬化,从而引起肾功能受损,有些患者还会发展到肾衰竭。
糖尿病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非常多,所以一定要重视糖尿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
三、糖尿病该怎么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有两种药物治疗方法,一种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另一种是通过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降糖药有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经济情况来开药。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后,就要每天吃药,不能吃一顿忘一顿,如果血糖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发生,这样对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
2)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并且运动可以帮助维持体重,提高免疫力。如果上班时间比较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运动,那么建议大家可以在每天上班或者下班的时候,骑自行车,这样也可以帮助锻炼。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其他的运动。
3)饮食治疗
患者要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也要少吃甜食,多吃蛋白质和蔬菜,还要定期测量血糖,按时复查。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基本就能健康的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就怕他们跟老李一样,不仅不按时复查,也不坚持吃药,最后医生也无力回天。
糖尿病治疗起来很难,但是预防却很简单。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1)坚持锻炼,防止肥胖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防糖尿病,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体重,要让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不能太胖。控制体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每周再进行3-4次的体育锻炼。
除此之外,自己也要有经常检查血糖的习惯,觉得自己身体不对劲,也要及时就医。
2)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很重要,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的,很容易也会有糖尿病,所以更要定期体检!千万不要觉得定期体检很麻烦,定期体检不仅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血糖异常,还有身体其他不适症状,也能一起发现。
总结:糖尿病带给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虽然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只要好好吃药,谨遵医嘱,是可以好好控制的。生命只有一次,就算不为自己,那么为了家人和朋友,我们也应该要好好的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