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酮症会(糖尿病酮症会呕吐吗)

药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如何自救?又如何预防?

B站up主墨茶的去世,将酮症酸中毒,再次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但事实上,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酮症酸中毒,很常见,而且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好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从高达10%的死亡率降到了现在的低于5%。因此面对酮症酸中毒,也不必太过恐慌,日常预防到位,是可以避免的。

酮症酸中毒的出现

酮症酸中毒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体内脂肪的异常代谢跟分解,产生过多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正常情况下,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会很快被代谢掉,排出体内。但是糖尿病患者本身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就存在异常,所以这些代谢产物会在体内堆积。

如果无法及时纠正这种异常代谢行为,体内的脂肪就会不断分解,从而不断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在最初,乙酰乙酸、β羟丁酸能够经血液被代谢排出,而过多的丙酮则会通过尿液排出,也就是出现尿酮,此时还无酸中毒现象,称为糖尿病酮症。

但随着脂肪分解越来越多,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就会出现酮症酸中毒了,即轻、中度酮症酸中毒。

这时患者多饮多尿的症状加重,怎么喝水都不够,还频繁上厕所;后面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头晕等症状。

当达到重度酮症酸中毒,就会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情况,这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休克,严重威胁生命。

那酮症酸中毒后,要如何自救?

补液

补液是酮症酸中毒最关键的一步,目的就是补充液体跟电解质,控制血糖,纠正酸碱失衡。

补液的原则;“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这是临床上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补液操作。

而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轻度酮症酸中毒时,应该立马进食、并喝生理盐水以纠正水分、电解质失衡,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

对于饥饿型或严重的酮症酸中毒患者,进食进水,都不能太急太快,要一点一点补充,让身体适应。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轻度、中度酮症酸中毒,还是重度酮症酸中毒,一旦发现都应该立即就医,进行急救及密切监护,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毕竟吃喝进去,跟直接静脉注射到体内,这两种方式根本没有可比性。前者的纠正效果较微弱,后者可以快速补充到位,从而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的失衡。

并且医院设备齐全,还可以控制液体的补充量跟时间,并监控血糖情况,适时补钾,防止严重合并症的出现。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酮症酸中毒出现呢?

1、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不管是酮症酸中毒,还是其他的糖尿病并发症,血糖的控制最为关键。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随意中断胰岛素治疗或减少胰岛素剂量,并妥善保管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随意停换药物或是减量;重度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药已经达不到降糖效果时,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治疗。

2、饮食均衡,定时定量进食

吃得多吃得少,都有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因此需要注意饮食均衡,不能单一食用或不食用某种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控制的是总热量的摄入量,而非食物的种类。每日摄入里应至少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这四类营养物质。

3、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感染风险

急性感染也是诱发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因素,适当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素质,从而降低病毒细菌的感染风险。

另外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中备一些检测酮体的试纸,当出现异常的口渴多尿情况以及烦躁不安时,可以检测下尿酮体,以便及时纠正。

总之对于酮症酸中毒,重在平时的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1、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韦国海

2、重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症——王旭东

担心被同学发现,18岁大学生忽视糖尿病管理,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8岁的吴远(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11月10日,吴远突然晕倒在学校寝室,同学立即拨打120救护车将他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非常危急,经过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抢救2天后才脱离危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治疗。

11月12日,记者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见到了正在输液治疗的吴远。吴远介绍,初中时,自己就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医生反复告知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他也一直坚持治疗,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进入大学后,他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于是小心翼翼地隐瞒自己的病情,原本餐前需要注射的胰岛素,他总是和同学们一起吃完晚饭后回到宿舍躲在厕所里偷偷注射,或者干脆不注射。由于担心被同学发现,他也不再坚持测血糖。这次在寝室晕倒,是因为胰岛素用完了,他没有及时到医院去开药。几天后,开始出现多饮、多尿、精神萎靡等症状,他也没去医院检查,直至昏倒在地才被同学发现送进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介绍,吴远入院时,查随机血糖34mmol/l(正常值11.1mmol/l)血酮体7.3mmol/L(正常值0.3-0.6mmol/L),血气分析PH值6.83(正常值为7.4±0.05,PH≤7.35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危重,立即收入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2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目前仍需住院观察治疗一段时间。

邵挥戈表示,11月14日是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近些年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多与缺乏运动、饮食过度、体重超重有关,家长应引起重视,通过积极治疗、控制体重、合理锻炼、均衡膳食是可以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的。但是青少年糖尿病多数为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学会饮食运动管理,每3-6月医院复诊,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评估血糖控制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量,切不可因为学习工作不便、或害怕别人知道病情而中断、耽误治疗。否则,长期高血糖容易出现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尿毒症等,并且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可引起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记者梅玫 通讯员张贻宇秦璐

来源: 潇湘晨报

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时,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导致酮体生成过多,造成严重后果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症状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会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加重,如明显的口渴、尿量增多、乏力、恶心等。在这个阶段,若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症状会好转。

若未得到及时诊治,病情可迅速恶化,患者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口干、头痛、嗜睡、呼吸深快,出现酸中毒特有的深大呼吸,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因失水加重,出现尿量减少、眼球下陷、皮肤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即使合并感染,体温也多无明显升高。到了晚期,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不同患者有明显差别),可表现为嗜睡、烦躁,甚至昏迷,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

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诱因如下:

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多为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常见感染包括肺炎、胃肠道急性感染、急性胰腺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等。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胰岛素缺乏时,会导致严重的高血糖,从而出现酮症酸中毒。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的患者,需要每天坚持胰岛素治疗,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应中断胰岛素的使用,否则,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饮食不当:如饮酒过度、过多进食含脂肪多的食物、暴饮暴食、无节制进食、短时间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等均有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

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导致重度失水和进食热量不足;肠梗阻、肠道严重感染时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从而进一步导致酮症酸中毒。

各种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卒中、手术、创伤、精神紧张、妊娠和分娩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升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其他不明原因:有接近10%~30%的患者可没有明确诱因而突然出现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脑水肿和肾衰竭等。

补液治疗:可纠正严重失水,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并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及周围循环状况决定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加强血糖监测,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治疗。

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坚持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酮症酸中毒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多数的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发病都是有一定诱因的,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积极预防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掌握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对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一旦怀疑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严格遵守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不擅自终止或随意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剂量。

注意血糖、尿糖、尿酮的监测,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

遇到手术、妊娠、分娩等应激状态时,应首先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坚持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如果发生急性病,特别是严重的感染,必须尽早治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