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性糖尿病(忧虑性糖尿病怎么治疗)
焦虑失眠推动血糖升高?中医小妙招教你破解
失眠与高血糖相互影响,如何打破恶性循环?不同证型食疗茶饮有帮助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清清 通讯员 梁庆顺 宋莉萍
5月8 日是世界微笑日,然而今年疫情期,许多人因焦虑抑郁出现失眠,进而令血糖波动升高。失眠与血糖波动是什么关系?中医角度如何破解两者的恶性循环?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振杰表示,分清失眠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当心疫情期焦虑失眠,会推动血糖波动
高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平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物,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然而从今年1月底开始,因为新冠疫情影响,焦虑不安,时常失眠。最近血糖也开始不受控制,时常出现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血糖如坐过山车,高阿姨一着急,失眠更加严重了。为什么血糖一向控制得很好的高阿姨会出现血糖升高呢?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振杰表示,长期严重失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的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都会影响糖代谢,引起血糖升高。另外,长期失眠也影响夜间褪黑素分泌,且服用抗焦虑药物也会影响肝糖原的合成,这些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就更加容易失眠。因为糖尿病本身的多尿症状,以及因并发症引起的肢体麻痹、心慌心悸、腹胀等不适感都会影响睡眠,2型糖尿病的部分肥胖患者,还有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出现夜间缺氧、憋醒等情况,影响睡眠。
糖友久病更易失眠
中医认为,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气血失和则易出现失眠。具体病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平时多思忧虑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二是饮食失节的损伤脾胃,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三是久病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四是因老年人,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致失眠。
糖友久病,多有阴阳气血不足,故失眠较常人为多见。中医药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具体用药要医生根据病友体质开出不同方药。
如何破解失眠与高血糖间的恶性循环?刘振杰表示,失眠与高血糖相互影响,所以糖友首先要控制好血糖稳定。再找出失眠具体病因,从源头治疗。
另外,糖友多伴肥胖,多有慢性并发症,此时要积极减轻体重,并注意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失眠分清不同证型,食疗茶饮帮你入眠
在中医看来,失眠的症性有多种,看看自己属于哪种证型,食疗茶饮帮你轻松入眠。
【心脾两虚证】典型表现为难以入眠,或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寐,或兼有心悸,健忘,神疲,饮食不佳,面色萎黄,口淡无味,食后腹胀,便溏,舌质多淡红。
食疗可选用营养丰富之品, 适当进补, 如小麦、大枣、桂圆肉、山药、莲子、百合、芝麻、党参、酸枣仁等。
茶饮:甘麦大枣汤。大枣20g, 甘草30g , 小麦60g。水煎至200ml,傍晚服用。
【痰热扰心证】典型表现为失眠心烦,噩梦纷纭,易惊易醒,脘腹痞闷,口苦恶心,头沉目眩,饮食不振,胸闷。
日常可选用消食导滞化痰之品,如萝卜、杏子、山药、麦芽、山楂、陈皮等。
茶饮:天麻陈皮饮。茯苓15g, 陈皮5g, 天麻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服。
【肝火扰心证】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和入睡后多梦易醒,胸胁胀满,喜欢叹气,口苦目赤,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茶饮:玫瑰花10g,薄荷10g, 菊花15g。水煎至200ml,当茶饮。
【心肾不交证】表现为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舌生疮,口干腰酸。
食疗可选用枸杞粥、百合粥、莲子银耳羹等滋阴泻火之品。
【心胆气虚证】表现为虚烦不寐,触事易惊,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疲倦乏力。选用养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茶饮可选大枣、莲子、党参、小米等。
【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
食疗可选用清心泻火之品,如百合、莲子等。可用百合、莲子(带芯,水中泡发)各30克,大米100g(糖友可用燕麦或荞麦代替)煮粥,代替主食。
改善失眠小妙招
糖友也可尝试耳穴压豆、沐足、穴位按摩、运动疗法等改善睡眠。
【耳穴压豆疗法】根据耳廓穴位选择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心等穴位,在双耳廓用王不留行籽压豆。
根据耳廓穴位进行耳穴压豆
【沐足疗法】失眠的糖友可以尝试用:夜交藤20 g,川芎15 g,肉桂10 g,艾叶20 g,煎煮至1升,加入温水至18升睡前进行沐足。(糖友要注意水温,避免烫伤;易过敏者也要先少量尝试,防止过敏)
【穴位按摩法】用一指禅法对三阴交、足三里、涌泉穴、太冲穴、四神聪、神门等穴位进行按摩,每穴位5-10 min,也可有效缩短患者入睡时间。
按摩三阴交等穴位,可促进入睡
【运动疗法】运动具有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同时也可降低血糖。疫情期间,可在家进行八段锦、太极、瑜伽等锻炼,强身健体还能改善睡眠。
糖尿病患者长期紧张、焦虑,血糖肯定高,应如何调整您得知道
精神节律障碍是很多糖友血糖不稳定的根源,人们每天起床后都生活在希望—恐惧/担心—成功/失败的精神节律变化中,这些是正常的精神情绪节律,一旦这种精神节律出现障碍就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等心身疾病,从而导致血糖的波动,长期血糖波动会加重并发症的进展。
在此为广大糖友支支招。
1.情绪变化影响血糖
我们每天醒来都会希望今天一天过得顺利,同时又担心或恐惧事情办不好、工作任务完不成,经过努力后事情办好了会高兴,工作搞砸了会失望。
这一系列的精神情绪的节律变化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这种精神情绪的节律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体内激素的变化,从而导致血糖波动。
对策
- 尽量保持以平常心态来对待得失,也可以先规划好自已的工作,将工作任务分成若干阶段,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做就更容易完成,同时对精神情绪的影响会小点。
- 对于一些必须在短期内完成任务的工作,应该做到劳逸结合,注意休息,这类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赶时间、赶进度,对精神情绪影响大,工作完成后应该给自已放个假,调整好自已的心态,减少紧张、高强度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 对于实在难以完成的工作、可以选择放弃,如考职称、冲业绩等。只有保持平常心,工作劳逸结合,不把生活及工作的目标定得太高,就不会导致精神节律障碍而影响血糖的平稳。如果心理调整仍不能纠正抑郁症,建议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2.药物影响
精神节律障碍的结局是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当病情严重时需要服用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这类药物有些会导致血糖升高,有些会引起血糖降低,用药时应注意对血糖的影响。
如阿米替林、米安色林会升高血糖,帕罗西汀会降低血糖。盐酸氟西汀(百解忧)通过缓解抑郁症神经性贪食症,可引起低血糖。艾司西酞普兰可影响血糖的调节,从而导致血糖波动情况。
度洛西汀既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也是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用药,作为5-羟色胺抑制剂,同样会出现低血糖,用药时应该注意血糖波动。
对策
对于轻症的抑郁症,尽量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如果必须要使用药物治疗,应该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和内分泌专科医生一起根据血糖的高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3.作息时间不规律
对于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的糖友,常常会有夜间失眠多梦,白天昏昏欲睡,生活节律紊乱,作息时间不规律等。
而且服用了抗抑郁症、焦虑症的药物也会有头晕、恶心、嗜睡等不良反应。两者都会因为情绪变化引起体内调整血糖的激素发生变化,导致血糖波动。
对策
调整好自已的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夜间不喝浓茶和咖啡,少看恐怖片或激情片,保持心情舒畅。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一定要按照医嘱从小剂量开始,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服药。
4.服药依从性差
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糖友,常常生活散漫,因同时合并有其他心肺等疾病而服用较多的药物,导致用药依从性差,常常会出现漏服或重复服用药物的情况,也是血糖波动的原因之一。
对策
- 找心理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一起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尽量精简一些不是必须要吃的药物,减少药物种类;
- 用专门的药盒把不同的药物,按服药时间顺序、种类分别放在独立的药盒内,便于按时服用,防止漏服及多服;
- 请家里人提醒或使用闹钟、手机设置提醒服药时间,来保证定时定量服药。
5.运动过少
有抑郁症、焦虑症的糖友,因为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昏昏欲睡,加上大多数的抗抑郁症、焦虑症的药物服用后也会引起嗜睡、反应迟钝、不喜活动等。
最终使体重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不住。
对策
制定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计划中要兼顾有氧运动和阻抗运动,并由家里人督促执行。
降血糖治疗尽量减少胰岛素、磺脲类等增加体重的药物,选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抑制剂、DPP-4抑制剂等有减轻体重作用的药物,便于保持理想体重,维持血糖平稳。
抗抑郁症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避免使用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6.饮食不规律
规律的饮食是保证血糖平稳的基础,抑郁、焦虑症时会影响下丘脑摄食中枢,引起吃东西没有饥饱感,既可表现为神经性厌食症,也可以表现为神经性贪食症。
最终引起血糖波动,导致糖尿病并发症。
对策
- 如果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无好转,可给予药物治疗。
- 神经性厌食症者,除给予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外,还需服用甲钴胺、依帕司他、硫辛酸等治疗,降血糖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 抑郁症所致神经性贪食症者,除心理疏导治疗外,也需调整降血糖方案,在原治疗方案加用二甲双胍等有抑制食欲作用的药物。
- 抗抑郁药物首选盐酸氟西汀(百解忧),既可治疗抑郁症,又可抑制神经性贪食症,但是这类药物可引起低血糖,用药时应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心理因素的调整,一旦发生抑郁症,积极治疗,减少血糖波动对身体带来的伤害。
作者:向建平 主任医师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会长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
抑郁竟能勾起糖尿病?是真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
老张今年满60岁,从原来呼风唤雨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突然没有人可指挥,老张心里别提多失落了。一晃五个月过去了,他从最初的盼有旧人来,到不爱讲话,身体疲乏,早上也醒得很早,人也变得忽胖忽瘦。到医院一查,竟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说是和老张情绪抑郁有关。抑郁也能导致糖尿病?
今天,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免疫科主任杜瑞琴就来和大家聊聊抑郁与糖尿病的关系。
抑郁症为何能导致糖尿病
杜瑞琴主任说,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产生疲劳感等典型症状。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一个糖尿病,一个抑郁症,看似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疾病,是怎么扯到一起的?
原来,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进食不规律,体重增加、躯体活动减少,引起了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增加了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同时,抑郁症诱发的神经内分泌如肾上腺皮质轴或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的增高也会引起患者腹部脂肪沉积,血浆甘油三酯和胰岛素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些都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老张由于抑郁患上了糖尿病,面对糖尿病的困扰很可能导致抑郁情绪会进一步加重。而对于所有糖尿病人,从患上糖尿病开始就应提防抑郁症缠身,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抑郁症状,千万别大意,应及时治疗。因为抑郁反过来会影响血糖控制,加重糖尿病病情,加速并发症的出现。
抑郁引发的糖尿病死亡率高
就像上面提到的,抑郁及与抑郁相关的症状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与之相反,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且患抑郁症的糖尿病人死亡率比未患抑郁症的糖尿病人高54%。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导致机体出现应激样反应,使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等增多,并且长期的高血糖引发皮质醇活性的改变。这些变化反过来作用于患者,使患者出现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与此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饮食要求严格、锻炼要求高和治疗费高昂也极易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症。伴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明显高于非抑郁糖尿病患者。
有证据表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降低了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医嘱的依从性,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些影响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如何区分抑郁和情绪低落?
抑郁症的治疗重在预防,及早认识初期的抑郁症症状,从病因入手,消除直接导致或诱发抑郁症的因素,避免因把抑郁症当成综合病症治疗而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抑郁症与一般的心情低落不同,具体表现主要包括:
(1)情绪低落,一般以“晨重暮轻”及“春秋季节重而夏季轻”的规律为特点;
(2)思维迟缓,即记忆力下降、大脑反应慢等;
(3)活动减少,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喜欢独处;
(4)常有焦虑、内疚感(担心给家庭增加负担);
(5)睡眠障碍,以早醒为其典型表现;
(6)多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
(7)有自暴自弃、厌世、自杀心理或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而躯体症状最容易造成误诊。
出现抑郁症状,适当的自我调整是必要的,包括保持心情平静、解除精神负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等;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缓解由于焦虑及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各种升糖激素的分泌,预防或改善抑郁症;对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应建议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和谐愉快的生活或工作环境,都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及血糖的控制。
而如果通过上述方法,患者症状仍持续不能缓解,则需要看心理或精神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选择药物治疗。
文/莫鹏(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