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例图片(糖尿病病例图片高清)
海口10岁男孩查出患糖尿病,脖子发黑,医生紧急提醒→
日前
“3岁女孩被爸妈喂养至70斤吃播赚钱”
引发广泛关注
网友们质疑父母过度喂养
近日
海口市一位10岁的男孩体重达150斤
出现脖子发黑
到医院就诊查出患糖尿病
目前正进行治疗
胖得可爱
真的可爱吗?
脖子腋窝发黑
10岁男孩查出糖尿病
“现在小孩肥胖的不少,会诊的孩子中,以患2型糖尿病的居多。”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符茂雄表示,由于小孩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如果父母控制不好或喂养观念不对,那孩子就可能肥胖。
除了先天性糖尿病患儿,目前符茂雄接诊的糖尿病患儿最小的10岁。“对那孩子印象太深了,过度肥胖,脖子有黑棘皮病。”符茂雄说,父母带着来看病,小孩很胖,身高1.3米体重达150斤,经查体发现小孩脖子和腋窝都发黑 ,进一步检查其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正常,确诊为青少年2型糖尿病。
通过心理指导和疏导,饮食指导,加强运动量,同时使用了针对小孩的给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血糖下来了,胰岛素下来了,黑棘皮慢慢变淡了。符茂雄表示,目前小孩的体重下降了20斤,现在还有130斤,家长很高兴,但还要继续努力,把小孩的体重再下降一点。
符茂雄表示,小胖墩已成为我们国家一大健康难题,广大家长也要了解该疾病,发现孩子肥胖,要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小胖墩是“吃出来的”
家长要警惕营养过剩
“我们通过临床的观察,2型糖尿病的儿童越来越多。”
符茂雄说
现在很多家长或老人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觉得孩子胖嘟嘟就很开心
这是不可取的
↓↓↓
他们的观念还停留下生活条件很差的时候,认为小胖墩好就是家庭条件好、养得好,这是一个养“胖娃”误区。
因为,肥胖可能造成小孩身体伤害,引起糖尿病的风险很大 。符茂雄建议,对于小胖墩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脖子和腋窝的皮肤变黑时,可能小孩的身体内已经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这在医学上被称作黑棘皮病;极可能出现血糖升高,要及时就诊,做相关检查,确定有没有糖尿病,若确定患糖尿病,要帮助小孩减肥减重,降低胰岛素水平,降血糖。
对于患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和疏导就很重要,血糖升高,对孩子身心健康和未来会产生的极大的影响。
“小胖墩大多是吃出来的,现在养小孩要警惕营养过剩。” 符茂雄说,如今生活好了,儿童的营养还是安排不好,出现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营养过剩,另外儿童保健要做好,以免出现儿童肥胖,造成不好的后果,留下很多后遗症。
对此,营养专家建议,孩子一日三餐要合理搭配,每日膳食最好有荤有素,主食副食兼备,并尽量做到多样化,不要只吃米饭或面食,要吃菜也要喝汤,注意预防热能过剩;同时也要做适当的户外运动。
孩子胖不等于健康
养得好和养得胖不是一回事情
家长们注意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肥胖
一起往下看吧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肥胖?
常用判断肥胖的指标有4种,包括体重指数、身高别体重、腰围、腰围身高比 。在临床上最简便的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BMI≥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数(P95)为肥胖,≥第85百分位数(P85)为超重。另外一个比较常用的是腰围身高比,女童≥0.46、男童≥0.48是中心性肥胖的筛查指标。
孩子胖乎乎的确实很可爱
但是如果过于肥胖家长就要注意了
总的来说
减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赶紧行动起来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病例分享:一例由药物引起的爆发性1型糖尿病 | 临床实战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能够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现被用于癌症的治疗。然而,有报道称PD-1抗体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其中就包括诱发爆发性1型糖尿病。JDI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1例因使用PD-1抗体——Nivolumab诱导的1型糖尿病的特殊病例,小编对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各位老师分享。
爆发性1型糖尿病
爆发性1型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以胰岛β细胞呈超急性、完全不可逆性破坏,血糖急骤升高,糖尿病痛症酸中毒进展迅速,可缺乏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为特征,相比于其他人群,此病在东亚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由于起病急骤、代谢紊乱极其严重,并可合并肝、肾、心脏、肌肉等多脏器的功能损害,如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常导致患者在短期内死亡。爆发性1型糖尿病预后较经典1型糖尿病差,如患者的胰岛功能更差、胰岛素使用量更高、低血糖发生率及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风险更高。
PD-1抗体
PD-1阻断疗法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与标准抗肿瘤治疗手段相比,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对肿瘤的免疫能力,识别和杀灭肿瘤。此外,与其他免疫疗法或标准疗法相比,PD-1阻断疗法的毒性显著较低,Nivolumab作为PD-1抗体中的一员可通过阻断阻止或抑制免疫反应的蛋白来抵抗肿瘤。
由Nivolumab诱发的爆发性1型糖尿病
这是一例患者在接受PD-1抗体——nivolumab治疗的第9天时发生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例。患者,男性,79岁,无糖尿病病史,在接受Nivoluma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后的前7天,接受每天三次的血糖检测,血糖水平由106mg/dL(5.9mmol/L)波动升高至180mg/dL(10.1mmol/L)(图1),治疗第8天,晚餐前血糖水平上升至340mg/dL(19.0mmol/L),启用滑动胰岛素注射法进行治疗。第9天,午餐前血糖进一步升高至630mg/dL(35.3mmol/L)。体格检查及腹部超音检查均为阴性,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正常(6.1%),胰酶水平升高(淀粉酶238IU/L,脂肪酶490IU/L),血液及尿液检查结果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患者血清c肽水平(CPR)<0.03ng/mL,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呈阴性,确诊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此外,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显示DRB1*09:01-DQB1*03:03单倍型,基于临床特征和病毒阴性试验,患者之前未伴有急性病毒性感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
治疗处理包括禁食和补液(生理盐水、葡萄糖、钾)和静脉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在患者重新开始进食后改为每天多次注射(早餐前4单位的赖脯胰岛素,午餐前6单位赖脯胰岛素,晚餐前4单位赖脯胰岛素,睡前4单位的德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患者血糖得到稳定,随后出院。出院后的1个月和1年,CPR水平<0.03ng/ml,需要注意的是,在启用Nivolumab治疗的第8天清晨(糖尿病发病前),患者的空腹静脉采血显示血糖为81mg/dL(4.5mmol/L),CPR为1.56ng/ml,说明发病前体内伴有内源性胰岛素分泌。
图1 疾病发展进程与治疗方案
病例讨论
对以往在日本发生的类似病例的回顾显示,Nivolumab相关的1型糖尿病的平均发病时间约为155天。最近,Saito等人记录了经抗PD-1治疗后诱发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CPR的一系列变化,表明这种治疗方案诱发的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CPR在16天内逐步下降至0.01ng/mL以下,表明Nivolumab相关的1型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似乎比典型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慢(一般7天内)。不过,本病例中患者的CPR在一天内急骤下降,表明Nivolumab对1型糖尿病的诱导作用似乎存在个体差异,提示Nivolumab治疗开始后,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密切监测。
与本病例相似,另有4例接受抗PD-1治疗的患者(3例使用Nivolumab,1例使用Onpembrolizumab)在首次注射后出现暴发性1型糖尿病,并且均在20天内发生,不过有趣的是,这4名患者的GADA均呈阳性(1760U/mL至>50000U/mL)。既往文献提示,与GADA阴性患者相比,Nivolumab诱发的1型糖尿病在GADA阳性患者中的临床进展更快,提示GADA可能是有意义的预测因子。不过在本病例中,尽管患者GADA检测结果呈阴性,但仅一次Nivolumab注射后,1型糖尿病迅速发病,与以往报道的Nivolumab诱导的1型糖尿病有显著差异,并且患者在发病时和发病后至少1年时的GAD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虽然其他与胰岛相关的自身抗体,如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在发病时并未进行检测,但后来证实,IA-2A在1年后也呈阴性。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Masaaki Miyauchi, Masao Toyoda, Jie Zhang, et al. Nivolumab-induced 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with precipitous fall in C-peptide level.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2019.
有关糖尿病的10个事实
成为会员,享受更多营养权益!
关注公众号,回复[会员],了解详情
自1980年以来,糖尿病患者数量几乎翻了两番(截至2016年)。患病率在世界上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原因是复杂的,但部分原因是由于包括肥胖在内的超重人数出现增加,以及普遍缺乏体力活动。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可导致许多身体部位出现并发症,并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2012年,糖尿病是全球150万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很大一部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以通过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远离烟草得到预防。
事实1:世界上约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
过去30年来,糖尿病患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肥胖和超重患病人群的增加。特别要指出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上升最为迅速。
事实2:糖尿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
2012年,糖尿病是150万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在同一年,另有220万例死亡因血糖超过理想水平,造成心血管和其他疾病的危险上升而导致。即使血糖水平没有高到足以做出糖尿病诊断的程度,对身体也可造成损伤。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随着血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事实3: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不能产生胰岛素,而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的。
虽然二型糖尿病有可能得到预防,但一型糖尿病的原因和危险因素依然是个未知数,预防策略尚未取得成功。
事实4:第三类糖尿病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是在妊娠期间出现高血糖或血糖升高,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她们及其孩子日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也会增大。
事实5:二型糖尿病比I型糖尿病更为常见。
二型糖尿病占全世界糖尿病病例的大多数。腰围长和体重指数大与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上升有关,而这一关联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有差异。
以往较为罕见的儿童二型糖尿病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已出现上升。
事实6:当糖尿病得以发现并得到适当处理,糖尿病人就可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
一系列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可以促进糖尿病病人管理病情。
这些措施包括:通过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以及在必要时服药来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血脂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和其它并发症;定期筛查眼睛、肾脏和足部损伤情况,以便及早治疗。
事实7:早期诊断和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良好生活的起点。
糖尿病得不到诊断和治疗的时间越长,其带来的健康结果很可能就越差。应该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易于获得血糖测量等基本技术。
事实8:多数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一般而言,低收入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没有获得帮助糖尿病人适当地管理疾病所需的基本技术。获得基本药物(包括挽救生命的胰岛素)和技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存在限制。
事实9:糖尿病是失明、截肢和肾衰竭的重要病因。
所有类型的糖尿病均可使多个身体部位出现并发症,并增加过早死亡总体风险。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肾衰竭、腿部截肢(因感染且无法愈合的足部溃疡)、视力丧失和神经损伤。
事实10:二型糖尿病可得到预防。
多数时候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再加上健康饮食,就可大大减少发生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者介绍
姜丹
食品科学硕士
注册营养师
辽宁省营养协会常务理事
大连营养学会理事
【私人营养师工作室】创始人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作者:姜丹 编辑:李慧艺 审核:秦玉静
关注更多健康、美食知识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