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科笔记(糖尿病专科知识课件)

四川名医 0
文章目录:

怎样打败糖友的“头号杀手”?这里有答案!

糖友的最大敌人是谁?

今天来到糖友家讲座现场的你们

一定很清楚

答案就是

心脑血管病变

200多位糖友在现场

糖友家名医大讲堂的第二期讲座

演讲嘉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一级专家

田浩明教授

今天,他为糖友带来的是关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综合防治的精彩讲座。

如果您非常遗憾地不能够来到现场

小编为您把讲座内容整理好了

往下浏览吧~

血管病分为大血管病和微血管病,但由于时间有限,田浩明教授本次讲座的着重点是大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等。

田浩明教授讲课

为什么糖尿病会破坏血管?

这是胰岛素抵抗的后果,而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当胰岛素不起作用,就容易引起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问题,从而引发血管病变。

田浩明说,中国的糖尿病病人对血糖很重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达标率接近50%,但是很多人的血压和血脂都不达标。血糖、血压、血脂3个指标合格的人有多少呢?

只有5.6%,也就是说94%的人都不达标。

东西方糖尿病患者的结局是不同的,欧洲、美国冠心病最多,而亚洲以脑血管病为主。

在中国,脑卒中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而引起脑卒中的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因素。

糖友听讲座

田浩明教授解释说,不论是血糖还是血压,只控制一个指标,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都不能有效地下降,只有全部的指标都达到要求,综合地控制,才能让糖友们远离心脑血管病的危害。

那么,如何综合控制多项相关指标呢?

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田教授表示,一是要强调个性化,二是讲究中庸之道。

个性化,因为对于早期和晚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达到的指标不同。中庸之道,因为无论是血糖还是血压,太高、太低都不行,要把握一个度。

血糖

对于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也就是刚刚发现糖尿病时,一定要赶紧控制血糖,减少10年后微血管、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但是,对于已经患糖尿病10年,甚至20年的糖友来说,血糖要慢慢降。如果降得太快(比如使用胰岛素),发生低血糖,导致心梗、昏迷,老年人承受不起。

田教授建议,血糖太高的人可以用打胰岛素控制,而血糖水平一般的糖友,最好用口服的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只要正确地使用,不必担心不良的反应。

糖友做笔记

血压

控制血压,能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脑卒中。早期和晚期的糖友,都要重视血压,但和血糖一样,血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低血压也会造成脑梗、心梗等问题。

对于年龄太大、血管太硬的患者,主要看血压的下限,而上限尽量去控制就好了。

血脂

血脂的控制对于降低冠心病风险极为重要。田教授建议糖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如果超标,可以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

有研究显示,每天使用10mg他汀,4年后,血脂能够下降60%。

那么,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能降低血脂吗?田浩明说,血液中的胆固醇有80%是自己合成的,饮食的作用只占20%,所以,只控制饮食不能很好地达到降血脂的效果。

糖友提问

抗血小板

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糖友,还要注意抗血小板的控制。使用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冠心病、脑卒中等再次来袭。

阿司匹林既便宜,又有效,但是在中国使用的比例并不高。最主要的担心是它有可能造成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田教授说,其实,每天摄入75mg-100mg的阿司匹林来预防脑梗、心梗,这个剂量并不大,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是很小的。

总之,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需要的是综合控制。田教授打了个比方:打一场仗,只有陆军,没有海军、空军是不行的,对抗糖尿病也一样,讲究立体作战,一定要把所有的危险因素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除了讲座,今天来到现场的糖友

还享受到了免费牙科检查服务

糖友接受牙科检查

如果您不想错过

↓↓↓

听专家讲座、免费做检测、和糖友交流等等机会

请继续关注糖友家

参与我们的活动😁

一个小提醒

下一次讲座时间是

3月16日

通过以下方式加入我们

第一时间获得糖友家的最新消息!

加入糖友家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请在对话框内输入关键词“糖尿病圈”

系统将自动回复你添加方式

按指示进入群内,与医生在线交流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记者:王柳

本文摄影:郭敬之

本文编辑:王柳

看门诊谁不会?你错了,糖尿病患者懂得这9条常识,才算会看病

日常门诊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不会看病,一问三不知:不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药物名称,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并发症。

这样的复诊既不能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又浪费了时间,而且还会导致医生开出不必要的检查。

糖尿病患者怎样才能把握住复诊时和医生交流的机会呢?本文教您9招。

1.按时复查

不按时复查,是所有糖友的通病。为什么要定期复查呢,因为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血脂、血压等控制不好,并发症就会很快发生,而且血糖、血脂、血压等随时在变化。

所以需要每月复查,进行肝肾功能,血脂、血黏度、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等常规检查,每3个月或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除了常规检查外,还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黏度、眼底、神经系统、动脉彩超、胸片、必要时做肺部CT检查等。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按照医生的医嘱复查,医生根据您的检查结果及时了解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带上既往就诊的资料

很多糖友有经常找同一医生复查的习惯,认为这样医生会熟悉自己的病情,看得更好些,所以常常不带既往的病历资料。

事实是:医生每天要看几十号人,不可能将每个人的既往病情都记住。所以应携带既往住院的出院小结、门诊病历或外院就诊资料等。因为这些资料可以如实的反映您过去治疗、血糖的控制情况及上次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案。

这样既有助于医生对您病情的全面评估,为你制定一个更适合你的治疗方案,同时又省去了此次复查中不必要的检查,节约了就诊成本。

3.用笔记下自己要问的问题

常有病友在家时想到有很多问题要咨询,但是到医院后就全忘了,最后想咨询的问题全都没问,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各位糖友看门诊前一定要用笔记下自己想要问的问题,看门诊时请医生及时给予解答。

另外,有一些糖友总喜欢索要医生的电话,常常被医生委婉拒绝,这是因为医生在开会、学习工作等时间不方便接电话,你可以请求添加医生的微信,在日后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及时咨询。

4.分享饮食情况

饮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疗之一,糖友必须做到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是必须的,所以糖友每次复查时,必须将近期饮食情况与医生或营养师分享交流,以便得到医生的及时指导,必要时调整饮食方案。

5.告知运动情况

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之一,只有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保持理想体重,消耗过多的能量,维持正常的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糖尿病运动治疗讲究个体化,不能自己随意学习其他人的运动方法,所以每次门诊复查就诊时,一定要将近期的运动情况告知医生,便于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对既往的运动方案进行调整。

6.近期用过的一切药物

糖尿病病人以老年人居多 ,常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支气管炎、脑梗等,所以使用的药物很多,有时可多达十几种,有些药物相互间会有影响,有些药物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

所以来门诊复查时一定要记得将近期所吃的药物列个清单,或直接将药物盒、药物说明书带上,便于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帮助你选择和指导用药。

7.近期出现的新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每天都会有变化,如视力下降、头晕、四肢麻木、行走不稳、足部溃疡等。

这些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看病复查时一定要将这些表现及时告知医生,便于医生根据你的表现选择恰当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将治疗方案给予相应调整,或及时住院治疗。

8.有出院记录者要带上

糖尿病病友基础疾病多,常常会因为其他疾病住院治疗,如感染、结核、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病等,住院期间所使用的药物有些会影响降血糖药物的效果,或直接影响血糖的变化。

这些情况糖友自己不可能弄清楚,也记不住。所以应该将出院记录带上,以便内分泌专科医生根据你的病情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9.近期的自测血糖记录

糖尿病病友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认真地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才能保证血糖平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自我血糖监测的原则是:

  • 当血糖控制不佳时需每周监测1天,每天监测5次;
  • 当血糖控制平稳时每周或半个月监测一天,每天监测2-3次。
  • 当你来复查时,必须在来医院的前一天监测一整天的血糖(包括空腹、每餐饭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便于内分泌科医生根据你的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注意以上9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如果想得到医生更多的服务和帮助,最好在来医院复查前通过微信与你的主治医生取得联系。

作者:向建平 主任医师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会长

糖尿病笔记1

真的是糖吃多了引发糖尿病的吗?

答:不是。

其实是我们吃的食物产生的葡萄糖,它进入血液后被称为血糖。

胰腺是我们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它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

1.外分泌功能有腺泡细胞和小的导管管壁细胞完成。主要分泌胰液,参与消化。

2.内分泌功能由胰岛完成。

内分泌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代谢。

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唯一一种可以降血糖的

激素。

当我们进食以后,食物经过消化,进入到肠道进行吸收,以葡萄糖等形式进入血液,这些血液中的糖必须要进入到细胞里,才能完成代谢吸收。

他们要怎么才能进入细胞呢?

这就需要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来作为小帮手。

胰岛素能够保持血糖的稳定,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减少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什么是糖尿病呢?

一种有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类型

1.一型糖尿病。

2.二型糖尿病。

3.妊娠糖尿病。

4.其他特异性。

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缺乏的一类糖尿病,绝大多数一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的一类糖尿病,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不足,它可能是一种特异性的疾病。

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年龄为三十岁以下,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特别是青少年高峰,年龄是在十二到十四岁,但是近年来其发病年龄呈现高龄化,平均为三十到三十五岁。

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四十岁以上成人和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是在六十到六十五

岁之间,近年来发病趋向低龄化。

1型糖尿病起病迅速,三多一少症状多较明显,患者体重一般正常或消瘦常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

2型糖尿病起病多隐匿,症状较轻,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体重存在超重或是肥胖。2型糖尿病酮症的倾向比较小,但是50岁以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高渗性昏迷。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或C肽水平低下或缺乏,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或C肽是正常或升高的,是峰值的延迟,也就是说是一相胰岛素分泌峰值的延迟。

在治疗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其β细胞大部分已经破坏,因此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量可能是正常的,或者甚至多于我们正常人,但是它存在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早发现早治疗。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呢?

1.有家族史的

2.既往有妊娠糖尿病和或曾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

3.生活压力巨大的人群

4.高脂高糖饮食人群

5.缺乏运动者

6.肥胖者

7还有就是年纪大于四十岁的

这七类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这跟糖尿病的病因有关,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形成的两大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及家族发病倾向里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化学毒物和饮食等因素。它们均会导致患者发生免疫系统异常,出现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

3.饮食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因素主要是过早接触牛奶或谷物类蛋白,这可能与牛奶和谷类中的某些蛋白结构与胰腺组织类似。能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使得白细胞对胰岛β细胞发起错误攻击和发生破坏,从而导致胰岛功能的衰退。

2二型糖尿病主要是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导致患者肥胖而引起。

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首先肥胖者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

其次肥胖引起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还会直接损伤胰岛贝塔细胞造成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障碍。

另外运动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是因为它可以降低血糖血脂,还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利用,运动结束后肌肉和肝脏仍会吸收大量的葡萄糖,第三,运动可以减轻体重,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同时还能增强脂肪细胞中脂肪分解酶的活性,降低血脂。

虽然遗传易感性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作用,但是饮食和运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因此人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首次筛查正常的高危人群,每三年至少进行重复筛查,推荐采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肥胖的人群应适当减肥,加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