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会引起糖尿病吗(高血压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高吗)
为什么高血压总是和糖尿病一起出现
为什么高血压总是和糖尿病一起出现?
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什么总是一起出现?有患者问是不是高血压引起的糖尿病?其实不是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有一定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经常说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它们一起出现就是因为内在的代谢出现了问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发生了变化。
对于普通人来讲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更好控制血压和血糖。对于高血压、高血糖的治疗目的就是减少疾病引起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的发症。
·2.降低高血压引起的一些靶器官损害,保护心、脑、肾。
·3.减少致死率、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严格的控制体重,这样有利于血压、血糖控制,减少血管的进一步损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才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改善远期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注意什么?戳→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
高血压是一种基础原发性慢性病症,也是糖尿病常见且重要的合并症之一。高血压不仅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及早识别和治疗高血压,不仅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降低死亡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慢性病,这两种疾病往往会共同存在。研究数据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在45.3%到60.2%,也就是说,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可能有一个有高血压。记者在公利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区看到,因为患者年龄普遍偏大,那里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占比约70%。
“158mmHg、99mmHg ,血压稍微高了点,看到有人来采访有点激动了......”王老伯是位多年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他告诉记者,任何情绪波动都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所以,血压高患者应该尽量保持平静。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紧密相连,而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正是心血管死亡。临床研究表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没有高血压的患者。并且,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对于血压的控制难度明显高于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和糖尿病两者相互影响,并且会加重互相对身体的危害。”公利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周星璐给同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提了几点建议:
第一:有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查高血压,同理,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查糖尿病。高压在130mmHg-140mmHg、低压在80mmHg-90mmHg这个高血压临界值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去干预。首先就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积极减重、限酒戒烟等,由此避免血压进一步升高。
第二,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合并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尤为重要。专家表示,高血压药物种类较多,而随着糖尿病药物更新迭代加快,目前一些比较新的降糖药物会覆盖降糖、降压两个作用,又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群带来了新的选择。
周医生表示,降糖、降压药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建议患者在一个医生处定好治疗方案后,常年按照统一方案服药。建议大家过段时间就去和专科医生进行随访和交流,不断调整和完善治疗方案。“对于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我们希望他的血压控制目标大部分控制在130mmHg/80mmHg以下。如果有蛋白尿或者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患者,要求更严格,指标约在125mmHg/75mmHg;如果是高龄老人,标准会相对放宽至140mmHg/90mmHg,总之,血压的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周医生同时提醒,除了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中国目前存在高血压的患者中,有10%的人群其实是继发性高血压。诱发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肾动脉狭窄等。对于继发性高血压,需及时关注其诱发的原发疾病病因,最重要的是先筛查、排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科学治疗。
那么,什么是继发性高血压呢?周医生介绍,就是并非本身的血压问题导致血压升高,而是因为其他疾病导致或者表现为血压问题,这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是可以通过检查去明确,并且治疗甚至治愈的。“如果是初次被诊断为血压升高,或者已经诊断为高血压、但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很年轻就发生高血压,建议去内分泌科诊室做一个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给自己一个治愈高血压的机会。”
责任编辑 谢佳益
文字 李理
来源 浦东发布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脑血管损害,医生:这样选药获益更大
虽然治疗高血压以降血压为主,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血压上,还应兼顾血糖是否达标,原因在于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糖代谢异常,更易出现并发症。那么,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选用哪种降压药更好呢?接下来,专科医生将为您解析。
高血压与糖尿病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二者却又相互关联。统计发现,我国门诊部分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而门诊就诊的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也伴有高血压。这两个疾病虽然独立,同时存在却可产生协同损害作用,不仅会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加速视网膜与肾脏病变,远期更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因此,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监测血压,还应定期监测血糖,血糖主要监测空腹与餐后2小时这两个时间节点,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达到7.0mmol/L时为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为4.4-7.8mmol/L,达到11.1mmol/L时为糖尿病。
当然,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控制相关指标达标,则可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自然会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以后,血压控制难度却高于单独的高血压患者,其根源在于容易出现节律异常,可能引起夜间高血压与清晨高血压。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会逐渐降低,但并非越低越好,否则反而易引起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因此诱发脑梗死,其降低幅度以10%-20%为宜,这样有助于减轻对心血管、视网膜、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但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降幅可能低于10%,甚至高于白天的血压,容易出现夜间高血压,甚至可伴随清晨血压的进一步升高。
无论是夜间高血压还是清晨高血压,均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视网膜、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尤其是清晨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首先应注意监测夜间及清晨血压,建议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可了解夜间血压的具体控制情况,显著升高后应及时控制其达标。虽然部分高血压患者能控制白昼血压达标,但却不一定能控制夜间及清晨高血压达标,原因在于降压药的作用时间较短,如何判断呢?可以查阅降压药的说明书,若所服用的降压药每日仅需服用一次,那么几乎可以控制全天血压,若每日至少需要服用两次,则很难覆盖夜间及清晨血压。
那么,如何调整呢?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换用长效降压药,即每日仅需服用一次的降压药,不仅可覆盖夜间及清晨血压,还可减少血压波动,进一步降低对心脑血管的损害;二是睡前服用,若所选用的降压药每日需要服用两次,那么它的作用时间通常为12小时,睡前服用可更好控制夜间高血压,当然,为了控制夜间及清晨高血压,部分长效降压药即每日仅需服用一次的药物,也可调整为睡前服用,可更好增加夜间血压达标。值得注意的是,就降压药的持续时间,很多降压药均可选择,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部分药物可显著获益。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五大类,虽然这些药物均可合理降压,但不同的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部分降压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可兼顾血糖及靶器官保护,尤其是普利与沙坦类降压药。这两类降压药一方面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适合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另一方面可减轻蛋白尿,从而可保护肾脏。糖尿病与高血压这两个疾病均可引起肾脏损害,早期主要表现为微量蛋白尿,若未进行合理干预,则可进展为大量蛋白尿,加重肾脏损害甚至进展为尿毒症,因此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可显著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均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糖获益,但二者不能同时使用,因为它们的作用机制相似,联合使用可能会加重肾脏损伤或增加高血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不少高血压患者使用单一降压药无法控制血压达标,而仅仅增加某一种降压药的用量,也容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使用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无法控制血压达标时,可联用其它降压药:
①钙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不影响糖代谢,与普利或沙坦联用可协同降压,且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尤其适合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
②利尿剂,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可能诱发高血钾,但利尿剂具有降血钾的作用,联用不仅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协同降压,因此也可作为优选方案;
③β受体阻滞剂,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该类药物与普利或沙坦联用,因为它们部分机制重叠,但该类降压药可减慢心率,而心率显著增快也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适合心率大于80次/分的患者。
综上,高血压患者易出现血糖异常,一方面可引起血压节律异常,导致夜间高血压与清晨高血压,一方面可加重对心脑血管、视网膜、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血压与血糖达标。对血压的控制,选择长效降压药或睡前服药可更好控制夜间及清晨高血压,但以普利或沙坦类降压药获益较多,这两类药物一方面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一方面可减轻蛋白从而减轻肾脏损害,但不建议同时服用二者,单药无法控制血压达标是,可联用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心率显著增快时可选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