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治疗糖尿病方法(中医治疗糖尿病效果怎么样)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中医给你支几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监测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二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是评判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中。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糖化血红蛋的高低反映血糖控制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不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对控糖治疗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对后续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参考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糖化血红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0mmol/L,全天血糖波动较小。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长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放宽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况下,18岁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控,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来调整。

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基础上,每个月选取2-3天进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评判。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糖络病”。经典名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药沿用至今。近年来,单体如黄连素、民族药如苗药糖宁通络等研究得到国际关注。

糖尿病中医辨证方法包括:三消辨证、三型辨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分类辨证(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为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具体可参考糖尿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

(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该药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可口服葛根芩连汤;肝胃郁热证可口服大柴胡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可配合针刺、熏洗等治疗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可配合针刺协同增效。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调控不达标的患者,要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可以选用指南推荐的津立达颗粒等中成药联合用药治疗。

此外,除了积极调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还应该坚持体育锻炼;科学控制饮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含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总量。

中医治疗糖尿病:《名医类案》详细记载,医家总结四大方法治消渴

糖尿病在古代属于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很多医学论著,其中《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学家江瑾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撰而成的一本古医籍,该书收集了大量明代以前著名医家的验案,既是明以前医学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理论结合治疗实践的精华。今天我们从书中记载的治疗方案和验案,探求消渴病诊治思路,用药规律和治疗特色。

《名医类案》消渴病因的认知

1、肾精亏虚理论

《名医类案·消渴》载: “盖渴多是肾之真水不足致然”“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此观点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之一是肾精亏虚,《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 “渴饮频饥,溲溺浑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又有房劳过度,恣情纵欲,肾中精气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燥热内生,或肾气不充五脏、温化水液,均可导致消渴病。直到现在,很多中医医师都认为肾精亏虚与消渴病关系密切。

2、脾气亏虚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脾主运化。若脾气亏虚,化源不足,或运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无法四布,则可引发消渴。《灵枢·本脏》载: “脾脆则善病消瘅”,刘河间认为: “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东垣十书》 载: “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脾气亏虚可以导致运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无法上承四布,引发消渴,或脾气亏虚,内生湿热,灼伤脾阴,损耗津液,从而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3、燥热气盛

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津液不足,则烦渴引饮。《名医类案·消渴》记载了一个案例 “李东垣治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余,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李曰: 消之为病,燥热之气胜也。”此外,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总结消渴病机为: “燥热太甚……,而水液不能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为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这些理论都认为燥热气盛与消渴病关系密切。

4、肺热阴伤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 “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 淫而已。”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主治节,朝百脉,能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如果肺之阴液不足,则输布无源,导致消渴。

《名医类案》消渴治疗

补肾填精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肾精亏虚导致命门火衰,津液化源不足,或因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虚火内生,耗伤津液引起的消渴病。

清燥泻热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燥热之邪伤津耗液,或燥邪化火,灼伤津液,导致气津两伤而引起的消渴病。症见口干舌燥,烦渴饮冷,心烦口苦,多食。

健脾益气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脾气亏虚导致运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无法上承四布,或脾气亏虚,内生湿热,损耗津液引起的消渴病。

滋水清金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肺阴不足或肺热太盛导致肺失宣降,治节失职,水谷精微布散不足而引起的消渴病。

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消渴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在消渴病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开拓了消渴病治疗的思路。

中医治疗糖尿病:两千多年历史经验,5个神方至今沿用,速收藏

糖尿病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的治疗都是以西医为主。我们前面的文章也提到了不少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今天一起来系统盘点古今中医大家们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从这些治疗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思路的升华。

古代没有糖尿病一词,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古代“消渴病”的范畴,当然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消渴病顾名思义就是从症状表现上命名的一类疾病,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则和消渴病极其相似,因此,我们按照古籍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认知而去分析。

秦汉时期:祛瘀化湿、滋补肾阴

祛瘀化湿疗法

在《素问·奇病论》一书中写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也就是该书认为,消渴由肥甘之陈气郁于胸中而生热所致,遂以芳香化湿之药物,除郁积之陈气,也就是祛湿化瘀的治法,这种思想为后世消渴治疗理论的完善和丰富奠定了基础,属于糖尿病中医治疗的起始阶段。

滋补肾阴疗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针对胃气热盛、肾气不足致消渴的病机,提出清热生津、温肾化气的治法。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不能蒸腾津液,致水液直达下焦,遂首创肾气丸(方一)以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从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张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剂至今仍被沿用。

魏晋隋唐:温肾化气、养生导引、针灸食疗

东晋时期的医学家陈延之认为,消渴主要由肾气不足和肾中虚热所致,在治疗上推崇温肾化气、滋养清润之法。在其所著《小品方》一书中首次使用八味肾气丸治消渴: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肾气丸(方二)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治疗消渴的要方。

到了隋代,医学家巢元方首次提出了养生导引法治疗消渴。 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言: “法云∶ 解衣惔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意思是松衣解带,躺着的时候伸展腰腹、聚精会神,引肾气上行,肾气充盛则阴阳调和而消渴自除

此外,巢元方首次提出运动疗法治疗消渴,他认为: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食后运动可有效控制消渴的进一步发展。这和现代西医观点认为的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相同。

另外,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列有专篇对消渴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上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书中记载了30余首治疗消渴的方剂,并列举了针灸法以治消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则体现了孙思邈对于食疗思想的重视。

宋元时代:三消理论新认知,百花齐放治消渴

我国古代中医学史上最大方书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将三消病证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其记载关于消渴的方剂多达 90 首。虽然载方众多,但治法较单一,以清热生津为主。

金元时期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对消渴的治疗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作为寒凉派、攻邪派、滋阴派、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分别阐释了治疗本病的观点。其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 如: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 在方剂上,创立了后世所谓的消渴方,“栝蒌根治消渴神药(方三)”“三消皆禁用半夏”皆体现了他对本病治疗的体会与经验。

明清:三消分治,温补脾肾

明代朱丹溪的门徒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 “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方4)、吞八味丸(方5)。吸收了宋代关于消渴的诊疗经验。此外,他还强调气血双补在治疗消渴时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所言益气补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指出“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的观点。由此看出,李用粹对温补脾肾的治法较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