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够吃(糖尿病人吃不下饭可以吃什么)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营养不良?合理规划饮食应这样做
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饮食是一大难关。不少患者有这样的疑问,“我按时吃饭了,但为什么还会营养不良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导致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他们应如何正确规划饮食。
通常情况下,造成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控制饮食不合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方面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长期以荞麦、麦麸等粗粮为主食,短期来看这样做可以降低血糖值,但这只是暂时的,不能作为长远控制血糖值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使患者的体质变差,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胰岛功能低下,最终导致各种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吸收能力差。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摄入食物后,体内多余的糖分处理不掉,导致血糖上升。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脏的承受能力时,糖就会从尿中流失,同时带走其它的营养成分。
3.患有消化道疾病。肠道消化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症状为胃肠蠕动变慢或拉肚子,导致营养素未经人体吸收就被排出体外。
那么,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合理饮食呢?
1.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的体重。
2.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4.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5.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要合理选择,特别推荐每日摄入300g的液态奶,临时加餐可选择坚果。
6.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7.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建议患者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8.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进行科学性把关。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身体缺啥会引发糖尿病?如何补充?看完此文,您必然有大的收获
今天在门诊有一个老太太问我自己得糖尿病是不是缺乏了什么物质?到底应该如何补充呢?
估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老太太的这种疑惑,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今天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不过考虑到内容较长,希望大家能用心看完,相信您们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1.身体缺乏什么会引发糖尿病?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对糖尿病很熟悉,但是要说到了解,估计很多患者都称不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可能说了这么多,大家对糖尿病还是没有什么认识。其实说白了,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胰岛素的问题,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是缺乏胰岛素,而胰岛素作为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物质,如果人体缺乏了它,那血糖肯定容易偏高。
在临床上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其本质就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也就是说人体不能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这种糖尿病的病因可能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存在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缺陷,所以功能下降。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偏低一些,主要好发于青少年,而且他们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状比较明显。
2型糖尿病:此种类型的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好发于成年人,年轻人比较少见。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和)胰岛素抵抗。和1型糖尿病不同是,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不明显。在2型糖尿病患者之中,有很多是体重超标者,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他们会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糖尿病一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一会胰岛素抵抗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大家别急,我会细细道来。
胰岛素要想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姑且认为是一个门上有两把钥匙,只有两把钥匙同时开门才能把门打开,否则就打不开门。
上面说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是指这类人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之前同样量的胰岛素,现在肯定是控制不了血糖的。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但是由于胰岛细胞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情况。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肥胖的情况,那自然也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如果他们能够减重10~20斤,那血糖肯定更容易被控制。
综合以上,糖尿病主要是人体直接或者间接缺乏胰岛素。
2.既然糖尿病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应该如何补充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打胰岛素,他们为什么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呢?
生物大分子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学习高中生物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出过答案。我们都知道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所以它不能通过胃肠道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口服胰岛素以后,它会进入人体内转变成小分子的氨基酸,而要想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它必须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口服胰岛素是起不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细胞的功能是下降的,自然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那个时候,口服药物效果并不好,只能依靠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虽然说打胰岛素的针眼比较小,但是一天一次或者三次的频率,大多数也是扛不住的,而且皮下打胰岛素也会引起皮下脂肪的萎缩和发硬。
口服胰岛素
那到底是否存在着口服胰岛素呢?其实关于口服胰岛素的研究,人类一直在进行着。目前来说,合肥有一家科技公司和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合作,研制出了口服胰岛素,不过现在这种口服胰岛素正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且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它很有可能会在明年上市,这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福音。
与此同时,口服胰岛素和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相比,本身还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都知道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发低血糖,而且还会带来皮下脂肪萎缩等问题。口服胰岛素不仅仅能减轻糖尿病的注射之苦,还可以最大限度模仿正常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从而能减轻或者避免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带来的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口服胰岛素在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可能会比较昂贵。因为这种口服胰岛素在研发以及临床试验阶段,厂家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家肯定要把这个成本拿回来的,如果研制新药都挣不到钱,甚至亏钱,估计以后就没有人去这个事情了。
不过大家也并没有因此而沮丧,随着生产厂家能把成本收回,这种口服胰岛素的价格也是会逐渐下降的。就拿瑞舒伐他汀来说吧,它刚上市的时候,价格也是比较贵的,后来这种药物由原来的大几十降低到十几块钱一盒,而且还被纳入了医保报销的范围。
在口服胰岛素还没有上市之前,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能做的还是控制饮食、保持合理体重、坚持运动、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和监测血糖,做到了这些,血糖基本也都能控制的差不多。千万不要等胰岛素细胞功能衰竭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后悔,自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便秘,身体也不舒服,晚上睡觉还失眠,但是他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在交流过程中,华子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吃”上。
他说自己怕血糖高,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怕胆固醇高,也不敢吃肉、奶、蛋。每天就是吃一点饭菜,再加一点水果。华子告诉他,他的问题,就是营养摄入太少,身体营养不足,当然就会不舒服了,而且吃得那么少,胃肠缺乏正常的刺激,蠕动也会变慢,就会出现便秘。
华子对他说,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他说,怕吃多了血糖升高啊。华子说,可以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他又说,药用多了对肝肾有影响怎么办?
其实这位患者代表的是多数糖尿病人都有的“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怕高血糖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个担心,是怕用药太多出现副作用。在这两个担心下,很多的糖尿病人会选择尽量减少饮食摄入量,并且增加运动量。
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但不是让自己饥饿,因为饥饿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因为组织细胞无法利用血糖,才会造成血糖升高。在高血糖的时候,身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血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减少饮食摄入量。依靠减少饮食量来降低血糖,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所以说,降糖治疗需要饮食控制,但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前提下,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
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因素,人类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我们只能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很难逆转、治愈糖尿病。
使用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必要选择。不要因为使用药物而担心,现在的药物都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性之后才会上市。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常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小于买彩票中奖。
降糖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纯降低血糖,而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降糖治疗的基础,是在营养摄入足够的前提下,用药物去调节血糖值,而不是让自己饿肚子。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也特别重要,运动时,骨骼肌会消耗大量的血糖,运动也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展。但是过量运动时,就可能会造成低血糖,而运动不足时,血糖又会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要在药物、饮食与运动三个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其中饮食最为重要,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总结一下,糖尿病在降糖治疗中,要掌握好“度”,靠饿肚子治不好糖尿病。过于严苛的控制饮食,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不适。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疾病的发生。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