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耳朵印(糖尿病并发症 耳朵)

糖龄人 0
文章目录:

糖友一侧耳朵闷塞,小心是霉菌入耳,你的耳朵该洗洗了

#糖尿病##耳朵健康##真菌感染#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张宏征

前一阵子,春雨下不停,空气湿漉漉的,正是霉菌滋生的好时机,糖友陈伯一不小心,被真菌折磨得不轻。原来,前段时间,陈伯突然感到一侧耳朵有闷胀感,刚开始他没有重视,逐渐地还出现了听力下降。陈伯就医检查后,医生告知他耳朵的不适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所致,需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宏征表示,在潮湿的季节,糖尿病患者要谨防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果出现耳朵的不适要尽早就医,否则会影响听力。

潮湿环境,真菌易长耳朵里

张宏征介绍,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会引起大小血管的病变、神经系统的病变等。其中,外耳道有许多小血管和微细血管,糖尿病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差,就会使得真菌容易在外耳道大量繁殖,导致炎症,出现外耳道真菌感染等问题。

“外耳道真菌感染,与耳朵处于一个潮湿的环境有关,因为外耳道是一个细小狭长的通道,是一个盲管,不通风,若里面潮湿,就容易让霉菌等真菌滋生,造成外耳道真菌病。”张宏征表示,除了潮湿的环境外,一些不良习惯也会让糖友的外耳道容易有真菌感染,如常用不干净的器械去掏耳朵,因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就很容易损伤皮肤导致真菌感染。

其次,因为潮湿是产生真菌常见的诱因,如果糖友在洗澡或洗头后,耳道入水了而没有及时吸干,也会使得外耳道变成真菌的“温床”。因此,糖友在洗澡或洗头后,应该用棉签在外耳道、耳廓处吸干水分,切记不要伸进耳道里面,以免损伤耳道。

一侧耳朵有闷塞感要警惕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外耳道真菌感染,但很多糖友早期没有留意相关的症状,等到感染严重了,长期不处理,就会产生豆腐渣样的分泌物,进而损伤耳朵的健康。张宏征表示,外耳道真菌感染通常有一些典型的症状,如常常是一侧耳朵出现堵塞,这是因为耳朵被分泌物堵住了而产生闷塞感;其次,耳朵还会在短期内出现听力下降。“早期外耳道真菌感染,分泌物会较少,以耳朵的闷塞感等不适为主要症状,如果感觉有大量的分泌物流出来,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了。”

张宏征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容易有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还要注意另外一种严重的外耳道炎——坏死性外耳道炎,这种耳疾虽然发病率低,但80%以上的患者都是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因为老年糖友抵抗力差,血管循环不好,患了坏死性外耳道炎后,还破坏耳朵周围的组织,如破坏耳廓、颅内等,会引起面瘫、颅内感染或大出血等严重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一侧的耳痛不适,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能及时就医检查。

对抗真菌,从科学清洗耳朵开始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有外耳道真菌感染,但很多糖友都不重视,认为是“小病”。对此,张宏征表示,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让真菌在耳朵里面形成真菌的孢子,产生豆渣一样的分泌物,还会慢慢地侵犯鼓膜,导致中耳炎而损伤听力。因此,糖友一定要重视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处理。正确的处理方法,首先要在内窥镜下仔细清理外耳道的分泌物,再把抗真菌药膏涂抹在皮肤的表面才能有效清除真菌。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分泌物,或涂抹了一些激素类的药膏,会破坏抗感染的能力,反而加重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差和组织修复能力也差,因而,外耳道感染有可能会反复发作,一般需要2~3周的治疗时间。此外,要治愈外耳道感染,关键还是要控制好血糖,保持血糖的平稳,饮食上要注意膳食平衡。

对于如何预防外耳道真菌感染,张宏征表示,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要避免错误地掏耳朵,要注意用耳卫生。平时可以用一些硼酸酒精等滴耳,尤其是在耳朵潮湿、瘙痒等情况下,可以自行使用硼酸酒精等药物来清理外耳道,保持外耳道的干爽,能帮助抵抗真菌的入侵。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 魏静红

通讯员/胡琼珍 伍晓丹

图/来源网络

编辑/殷鑫

#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

糖尿病患者请注意!小心疾病偷走您的听力

听力下降可造成身体、情绪和认知障碍,对社会沟通、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超过3.6亿人患有听力下降,而且由于人口老龄化、长期暴露在过量噪声中,听力下降的患病率正在增加。

为什么糖尿病会偷走听力

糖尿病可合并多种微血管、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除了熟知的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还可导致内耳血管、神经病变,进而影响听力,导致听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俗称“糖友”)的听力下降发病率在35%~50%,甚至有研究发现其患病率高达90%,但其早期症状隐匿,因此,常被医生及糖尿病患者忽视。有调查数据发现,糖尿病和听力下降之间存在关联,在控制听力下降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噪声影响等)后,成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听力下降的风险是没有糖尿病者的2倍。而糖尿病所致听力下降是双侧的进行性轻至中度感觉神经性聋,通常影响高频听力。

治疗听力下降有哪些方法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自己听力下降,要尽快到医院进行筛查和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听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第一,改善生活方式。

通常建议采取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延缓糖尿病和听力下降的进展。

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坚持地中海饮食、富含膳食纤维饮食和食用低加工食品的参与者更不容易出现听力下降。

另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听力正常的受试者相比,听力下降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因此,可对糖尿病患者适当补充维生素D进而降低其听力下降风险。

此外,有研究表明,萝卜硫素可以上调体内硫氧还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糖尿病所致耳蜗毛细胞损伤。因此,可以每天吃一些含有抗氧化剂的食物,如富含萝卜硫素的甘蓝、西蓝花和萝卜等,预防耳蜗毛细胞减少,减轻未来的听力损害。

第二,控制血糖。

有研究发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听力下降的风险。

目前控制血糖的方式主要由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降糖药物两部分组成。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膳食均衡,坚持运动。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类药物。有研究者发现,二甲双胍对神经和听力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虽然还无其他降糖药物与听力下降的相关研究,但因降糖药可控制血糖,改善患者体内高糖环境,进而改善血管、神经等功能,最终使得听力受到保护,因此,能较好控制血糖的方式和药物均有利于降低听力下降的风险。

第三,改善循环。

糖尿病可致微血管病变,进而造成内耳血管病变,最终导致双侧的进行性轻至中度感觉神经性聋,因而,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听力情况。如银杏叶提取物可扩张内耳血管,改善内耳血液循环,使内耳血管含氧量增加,进而缓解内耳缺氧情况,改善听力。

第四,营养神经。

神经损伤也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听力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也可以改善患者听力状况。如脑苷肌肽具有神经修复和再生、保护神经、营养及供能等作用,能促进受损的内耳神经功能恢复。甲钴胺是一种辅酶型维生素B12,同样能够营养内耳神经,改善内耳神经功能。

特别提醒

听力下降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听力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中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听力下降的风险更高,但糖尿病听力下降的知晓率并不高。

因此,需要在筛查糖尿病并发症时,也常规进行听力的筛查,做到早筛查早防治;若有听力下降也不用担心,在有效控制血糖及服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后,也能改善听力情况,避免严重的听力损失。

文: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李佳 刘明玉

编辑:刘洋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得了糖尿病,耳朵有预警?耳朵若出现4种异常,警惕你的血糖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糖尿病是一种让人头疼的慢性病,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的身体里,往往等到问题严重时才被发现。然而,有些症状其实早就在提醒你,只是你没注意到。今天我们来聊聊耳朵,它可能是血糖出现问题时的“报警器”。如果耳朵有一些异常表现,你需要多留个心眼,别让糖尿病钻了空子。

先说耳朵和血糖的关系,可能有些人会疑惑,这两者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其实不然,血糖高低对全身的血管和神经都有影响,而耳朵里的微小血管特别多,神经也非常敏感。一旦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这些地方就容易出毛病。耳朵的问题可能是身体在提前“预警”你,血糖已经拉响了红色警报

第一个要注意的异常是听力下降。有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跟家人聊天时越来越听不清楚,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更是如此。这不是年纪大了的必然结果,也不是耳屎堵住了这么简单。研究表明,血糖过高会损伤内耳的小血管,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听力。如果你本来耳朵好好的,突然开始听力减退,尤其伴随着身体其他不舒服的情况,比如口渴、疲乏,那就需要检查一下血糖了。

接下来是耳鸣。耳鸣并不是小毛病,长时间耳鸣的人应该深有体会,那种“嗡嗡嗡”的声音让人心烦意乱,睡觉都睡不踏实。高血糖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微循环变差,耳朵里的神经受不了,发出“求救信号”。你以为是耳朵在响,其实是血糖在作怪

再一个表现是耳朵发麻或者刺痛。有时候你会突然觉得耳朵像被针扎了一样,或者有种麻麻的感觉。这种现象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是没休息好或者天气冷的缘故。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尤其是伴随其他糖尿病相关症状,比如视力模糊、腿脚发麻,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异常可能是高血糖损伤了耳朵的神经,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不太常见但同样重要的表现是耳朵感染反复发作。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全身各部位都可能更容易感染,而耳朵也不例外。如果你发现耳朵总是发炎,甚至流脓、肿痛,那可能不是单纯的外耳道炎,而是糖尿病相关的感染

这些耳朵的异常看似独立,其实背后都有共同的“罪魁祸首”,那就是血糖控制不佳。为什么糖尿病会让耳朵出问题呢?这要从糖尿病的本质说起。糖尿病并不是简单的血糖高,而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耳朵里的血管和神经非常脆弱,自然首当其冲。这些“微小”的异常,其实是在提醒你,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出了大问题

想预防这些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控制好血糖。血糖管理并不是只靠吃药或者打胰岛素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全方位的生活调整。首先是饮食,控制糖分摄入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比例。如果你每天光吃粗粮不碰肉,血糖可能短期内降下来了,但长期看会影响身体的其他代谢功能

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很多人一提运动就觉得麻烦,其实每天快走半小时、做点简单的拉伸运动,就能有效改善血糖稳定性。关键是持之以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血糖的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定期监测血糖。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症状,就懒得去测血糖,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隐匿性。定期监测血糖就像给身体做体检,发现问题才能及时应对,而不是等到症状严重时才后悔莫及

如果你已经确诊糖尿病,那更要注意保护耳朵。发现听力下降、耳鸣等问题时,别自己乱用药,及时就医是最明智的选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糖尿病引起的还是其他原因,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耳朵的问题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与其等到问题严重时再亡羊补牢,不如在身体发出微小信号时就警觉起来。糖尿病的管理重在日积月累,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健康的走向。

医学的本质是预防,而不是在疾病发生后再去亡羊补牢。耳朵是身体的一部分,也是健康的“晴雨表”。当它在向你发出警报时,请不要忽视。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只有用心呵护,才能真正拥有。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内分泌代谢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糖尿病并发症及防治策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4. 《高血糖与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5. 《糖尿病耳部并发症机制分析》——中国耳鼻喉科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