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生姜汤糖尿病(糖尿病喝姜汤能降血糖吗)

新民晚报 0
文章目录:

康健园·疫居 | 居家必备中医验方

中医在治疗新冠肺炎及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吴银根教授曾经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龙医正气方”,方中藿香、连翘、银花、炒白术、甘草等,体现了中医健脾化湿清热的防治原则,配伍精当。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地取材,运用身边随处可及的食材或药食同源的药材,也可解决一些春季小恙。

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古人千年智慧的结晶,同时包含了普通百姓从古至今总结的医疗经验。民间验方具有2个特点,一来药材精简,往往仅1~2味药即可显效,二来药材获取方便,一般就是生活中随处可得之物。经过筛选,我们将一般家庭中常备的食材和药材的药方选出,争取一物多用,便于大家选用和操作。

这段时间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居家,理应不受风寒、不易感冒。同时,正值感冒易发的春季,加上最近精神压力颇大,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稍有不慎容易引起伤风。如果家中没有合适的药物,很多人还是会着急担忧、措手不及。在此推荐三个配伍简单的感冒验方,以备不时之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病情加重无法改善,要及时就医。

鸡蛋糖水饮

此法主要应对咳嗽、咽喉不适的伤风感冒。准备2枚鲜鸡蛋,白砂糖15克,最好用冰糖,麻油几滴,将蛋打破后加入白糖和麻油搅拌均匀,用开水冲熟,一次喝完,然后盖上被子出微汗最佳。服药时间放在中午最适合,借助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机,帮助人体将邪气祛出体外。

这个药方平和,不会有副作用,特别适合小孩子,当然成年人也是可以服用的。需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适合服用。

生姜葱白汤

此法适合糖尿病人群,同时如果怕冷严重,生姜葱白汤尤为适合。用法是生姜5片 葱白30根。这个民间验方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剂量往往没有掌握好,这个验方注意葱白用量要足够,30根是关键,少了效果不佳。

神仙粥

这个名堂有点年头了,最早出自宋代,流传至今备受历代医家看重,疗效可信。

用法是糯米50克,煮成稀粥后加入米醋半杯,葱白7根(切碎),生姜7片(切碎)。然后煮沸5分钟后稍凉能入口即趁热服用,服用后盖上被子睡觉,避免吹风,被子裹得严实些出微汗为佳。

此方也有注意点,方中生姜以老姜为佳,因为老姜散寒、改善食欲的功效比鲜姜好。方中的米醋必不可少,醋本身就有防治流感的作用,并能杀灭多种病菌,同时对于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有促进作用,药性能敛能散,与生姜、葱白配伍能增进疗效,迅速截断病程。

特别注意:发烧、高热,舌苔黄腻,咽喉灼烧疼痛,不适合食用神仙粥,也不适合服用生姜葱白汤。鸡蛋糖水饮不妨一试。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进行正规的治疗。

再次提醒,上述方法仅适用于核酸检测阴性者,感冒发烧者首先必须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千万不要误人误己!

朱为康(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五科主任医师)

糖尿病人咳嗽可喝什么汤?

靓汤有料

煲汤有疑问

找靓汤姐姐

健脾 开胃 止咳 清热

祛湿 祛痘 养肝

补肾 感冒 补钙

“食在广东”为你准备了“十全大补”汤方!扫二维码关注“食在广东”微信公众号,私信发送上方任一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应功效的汤谱!

靓汤姐姐Qamp;A

读者:请问糖尿病人咳嗽,适合煲哪些汤水调理?

靓汤姐姐: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导致肺气上逆是咳嗽的主因,并以外感咳嗽为多,但长期不愈也可导致内伤咳嗽,故应辨别外感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需要辨别是寒咳还是热咳。寒咳表现为咳嗽、咳痰、痰色白而清稀、恶寒发热、口不渴等,汤水可加入疏风驱寒、宣肺止咳的药食材,如紫苏、生姜、苦杏仁、陈皮、猪肺等。风热咳嗽表现为咳嗽、咳痰、痰色黄而浓稠、口渴咽干、发热等,汤水可加入疏风清热、宣肺祛痰的药食材,如菊花、百合、川贝、雪梨、金银花、猪肺等。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基础措施之一,关键还是避免过多的热量摄入。通常血糖控制欠佳且食欲旺盛者,一般不推荐再额外喝肉汤,特别是高汤一类。若确实想喝,可控制一下血糖,喝一些不要放太多肉的汤,且汤的热量也要算在一天的总热量中。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