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损糖尿病(药物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喝了8包板蓝根后昏迷 药师提醒用药需谨慎
【来源:华商网】
据报道,40岁的张先生因胸闷、乏力、口渴被送进医院。入院后,他逐渐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症状。经过医生的及时救治,张先生的生命体征才稳定下来,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是他服用了8包板蓝根颗粒。
服药前需要明确药物的适用范围
原来,张先生有糖尿病病史,但他平时没有遵医嘱进行规范的降糖治疗,发病前一天晚餐后,张先生一直腹胀隐痛、胸闷。为缓解不适,他找到8包板蓝根颗粒,全部冲着喝了下去,后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经过治疗才脱离了危险。
12月10日,记者采访西安市红会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杨红,她介绍,除了板蓝根颗粒,为改善药物的口感,市面上很多颗粒剂、糖浆剂中都会添加蔗糖成分作为辅料且含量不低,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服用。
此外,一些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复方感冒药,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等,都会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
如今,大众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很多家庭都配备了“家庭小药箱”,储备常用药品,以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在冬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流感的发病高峰期,不少人倾向于居家自行用药治疗,借助“家庭常备药”缓解病症。然而,因为对药物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滥用、错用药物乃至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频频发生。
杨红指出,通常而言,多数人对常见的家庭用药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由于其生理机能与常人存在差异,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并区别对待。在用药前,必须仔细确认药物的适用范围,切不可盲目服用。
杨红提醒,对于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因为容易增加肝肾毒性。许多患有冠心病或脑梗的老年人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在感冒发热时自行选用“家庭常备药”,像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来缓解发热症状,需格外谨慎。因为这两类药物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相仿,若同时服用,会增加胃肠道的刺激,可能导致恶心、呕吐、溃疡、出血等消化道问题。
另外,在药物选用方面,人们应尽可能规避成分相近或疗效重复的药物。比如一些常见的复方感冒药里面,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泰诺(酚麻美敏片)、感康(复方氨酚烷胺片)、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如果同时服用这些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和单独的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很可能会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引发严重的肝损伤。”杨红说。
很多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预防疾病
杨红提醒,在使用“家庭常备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和药品保质期。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应在药师和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同时,需要注意,处方药是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吃药时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使用,不能随意增减剂量。吃药后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就医。
此外,杨红提醒,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试图通过提前服用感冒药来预防呼吸道疾病,这是个误区,很多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预防。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 记者马相 实习生师冰洁
来源:西安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别乱治,两种降糖药或引发并发症,很多人都在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病,听着名字就让人有点懵,尤其是那种好像大家都在用的降糖药,吃了是不是就能顺利控制血糖?吃了就能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不管是身边的亲戚朋友,还是药店的大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降糖药最好,动不动就推荐给别人。
可实际上,糖尿病药物用不对,甚至用了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别看大家都在吃,有些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
好比说,咱们讲的这两种常见的降糖药,它们看着都挺“高大上”,一个是“磺脲类”,另一个是“GLP-1受体激动剂”。
大家常常觉得,既然大部分人都在吃,就应该没问题。可是,放下你那杯糖尿病专用奶茶,咱们来细聊聊,这些药究竟是怎么回事,别看它们名字高大上,搞不好没给你降糖,反而在背后搞事情。
磺脲类药物,一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直接让胰岛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控制血糖。
听着是不是挺“靠谱”?胰岛素多了,血糖就降了,大家都吃得下,不就是好事吗?但问题来了,这类药物虽然降糖,但却没能解决“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反而容易引发其他的麻烦。
磺脲类药物吃了之后,胰岛素分泌增多,意味着血糖很可能迅速下降。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或者活动量过大,血糖下降过快,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这对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一场“噩梦”。想象一下,突然没力气,头晕眼花,甚至冒冷汗,这种感觉能让你怀疑人生。
更麻烦的是,这种低血糖并不是一件小事,它可能带来心脏病、昏迷等风险。
再者,磺脲类药物常常让一些患者不自觉地吃得更多了。因为胰岛素多了,胃口也变得大了,食欲不断提升。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多吃饭了,血糖还可能不再稳定,越吃药越担心吃多了,不吃药又控制不好血糖,真是个两难的选择。没有饮食控制和规律的运动,药物再好,也可能事倍功半。
你可能会说:这些药不就降糖嘛,有啥大不了?其实大有问题。磺脲类药物本身就可能增加体重,尤其是一些人吃了它后,体重会不断上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增加是一颗定时炸弹,可能引发一系列新问题——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等,反而让本来已经很复杂的糖尿病症状更加棘手。
GLP-1受体激动剂:高科技药物的两面性GLP-1受体激动剂,这个名字一听就高大上,仿佛跟未来科技挂钩。它通过模仿肠道激素GLP-1的作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并抑制胃排空,减少食物摄入,从而达到降糖效果。
很多人认为,这种药物既能有效降糖,又能减肥,简直就是一举两得,喝了它,糖尿病和肥胖都能远离。
听着是不是挺吸引人?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它虽然帮助降糖,但它也有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副作用。例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有些人甚至因为这些副作用而不得不停药。试想一下,你正想着通过药物“逆袭”糖尿病,结果反而天天被呕吐和腹泻折腾,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真的是得不偿失。
更麻烦的是,GLP-1受体激动剂一旦用量不当,或者在已有胃肠疾病的患者身上使用,就可能加重胃肠负担,甚至诱发胃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绝对不能忽视。看似神奇的药物,实际上可能暗藏杀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的使用应该谨慎。很多时候,大家一看到自己朋友、同事在吃某种药物,觉得他们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于是就盲目跟风,结果吃了也许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因为使用不当,产生了更大的问题。
根据一些医学研究数据,磺脲类药物虽然能够帮助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但它的副作用并不能忽视。
据统计,约有15%到20%的患者会在使用磺脲类药物后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而体重增加本身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再加上低血糖反应的风险,这使得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并不适合每一位糖尿病患者。
而对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使用,虽然它在降低血糖和减肥方面有不错的效果,但根据一些临床研究,只有30%左右的患者能够耐受这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其他患者则可能因为肠胃不适等问题,无法继续使用这种药物。
尤其是一些有胃肠疾病的患者,如果不经过医生的细致评估,随便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严重的胃肠并发症。
那么,应该怎么办?现在,大家都想问了: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得拒绝所有降糖药?其实并不是。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光靠吃药。
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调控。降糖药物的选择,也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和指导,而不是随便去听别人推荐。
除药物外,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糖尿病控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简单来说,治糖尿病不仅仅是吃药那么简单,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
这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增加膳食纤维、保持良好的作息等。
糖尿病的管理,其实是一个综合体,药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大家盲目依赖某一种药物,反而可能“得不偿失”。聪明的人都知道,药物并非灵丹妙药,了解自己,了解病情,才是走向健康的正道。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糖尿病药物出现在市场上,很多患者开始怀疑,药物是不是越新越好?新药是否意味着效果更好?
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很多患者盲目尝试新药,殊不知,有些新药并不适合每个人,甚至存在更高的副作用风险。
所以,是否使用新药,还是需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而不是仅仅追求药物的“新鲜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李阳,胡小磊,朱月皓.糖尿病患者降糖药临床应用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5,23(01):81-84.DOI:10.16
糖尿病患者喝了8包板蓝根后昏迷 药师提醒用药需谨慎
据报道,40岁的张先生因胸闷、乏力、口渴被送进医院。入院后,他逐渐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症状。经过医生的及时救治,张先生的生命体征才稳定下来,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是他服用了8包板蓝根颗粒。
服药前需要明确药物的适用范围
原来,张先生有糖尿病病史,但他平时没有遵医嘱进行规范的降糖治疗,发病前一天晚餐后,张先生一直腹胀隐痛、胸闷。为缓解不适,他找到8包板蓝根颗粒,全部冲着喝了下去,后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经过治疗才脱离了危险。
12月10日,记者采访西安市红会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杨红,她介绍,除了板蓝根颗粒,为改善药物的口感,市面上很多颗粒剂、糖浆剂中都会添加蔗糖成分作为辅料且含量不低,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服用。
此外,一些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复方感冒药,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等,都会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
如今,大众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很多家庭都配备了“家庭小药箱”,储备常用药品,以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在冬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流感的发病高峰期,不少人倾向于居家自行用药治疗,借助“家庭常备药”缓解病症。然而,因为对药物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滥用、错用药物乃至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频频发生。
杨红指出,通常而言,多数人对常见的家庭用药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由于其生理机能与常人存在差异,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并区别对待。在用药前,必须仔细确认药物的适用范围,切不可盲目服用。
杨红提醒,对于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因为容易增加肝肾毒性。许多患有冠心病或脑梗的老年人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在感冒发热时自行选用“家庭常备药”,像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来缓解发热症状,需格外谨慎。因为这两类药物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相仿,若同时服用,会增加胃肠道的刺激,可能导致恶心、呕吐、溃疡、出血等消化道问题。
另外,在药物选用方面,人们应尽可能规避成分相近或疗效重复的药物。比如一些常见的复方感冒药里面,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泰诺(酚麻美敏片)、感康(复方氨酚烷胺片)、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如果同时服用这些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和单独的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很可能会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引发严重的肝损伤。”杨红说。
很多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预防疾病
杨红提醒,在使用“家庭常备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和药品保质期。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应在药师和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同时,需要注意,处方药是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吃药时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使用,不能随意增减剂量。吃药后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就医。
此外,杨红提醒,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试图通过提前服用感冒药来预防呼吸道疾病,这是个误区,很多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预防。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 记者马相 实习生师冰洁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