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黑纹(糖尿病黑斑怎么去除)

红星新闻 0
文章目录:

你知道有些肥胖人士的脖子“洗不干净”吗?医生:黑棘皮病,减重可缓解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给问题群体带来心理困扰。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医师罗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该院接诊的不少肥胖患者中,即有多人提出“脏”脖子的问题,它常常就会对问题群体带来心理困扰,被认为是不讲卫生,而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正是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

病例——

15岁中学生脖子一圈黑斑纹

被学校质疑“清洁卫生没做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的患者中,黑棘皮病算是普遍现象。

近日,中学生龙龙(化名)来到罗丹的诊室问诊。龙龙今年15岁,因为爱吃面食、肥肉等,生活习惯不规律,体重超过200斤,是一名重度肥胖患者。他还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每天晚上只能半躺着睡觉,并且夜间多尿,还有高血压等症状。然而,龙龙没注意到的是,他脖子上黑黑的一圈斑纹,也是因肥胖引起的病症表现。

罗丹介绍,因为脖子上黑黑的斑纹,学校老师曾专门找过龙龙的家长,被质疑是“清洁卫生没做好”。这加重了龙龙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然而,龙龙不管怎么洗,这圈黑黑的斑纹总是洗不掉。

诊室内,罗丹为龙龙查体,发现龙龙的黑棘皮病已经很严重,他用手指着龙龙的脖子说:“典型的黑棘皮病,就像从来没洗过一样,这是肥胖引起的,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

解释——

不只是皮肤病的“黑棘皮病”

肥胖人群发病率74% 病因为代谢紊乱

什么是黑棘皮病?如何防治?

罗丹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解释称,黑棘皮病是一种皮肤角化过度伴局部肤色加深的疾病,病变部位出现“天鹅绒样”增厚甚至抚状突起,常常出现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膝盖、肘部、胭窝等区域。黑棘皮病的出现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黑棘皮病不单单是皮肤病,它意味着体内出现了代谢紊乱。

引起黑棘皮的原因很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一个字:胖。在普通人群中,黑棘皮发病率是7%;在肥胖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4%,肥胖引起的黑棘皮被称为假性黑棘皮病。

为什么说是假性黑棘皮病?因为随着体重减轻,病变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这种假性黑棘皮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层,但最常发生在青少年群体,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脂肪组织大量储存的时期。

为什么肥胖会引起黑棘皮病呢?这跟胰岛素这个降糖激素有很大的关系。肥胖者喜爱进食高碳水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再加上体内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为了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胰岛素常常代偿性分泌增加,这就是胰岛素抵抗。当血液中的高浓度胰岛素穿过血管、越过层层脂肪和真皮,到达表皮层后,与表皮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结合,刺激他们过度增长,从而造成皮肤角化过度等表现。

↑罗丹医生

治疗——

肥胖引起的需要及时减重

普通人群发病的则应对症治疗

因此,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可靠判断标准。罗丹介绍,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不用查血就能知道你有胰岛素抵抗,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时间长短,甚至可以判断出是否有血糖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不仅容易引起黑棘皮、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还会影响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减重。

可能有人产生疑问,“我不胖,为什么也有黑棘皮”?黑棘皮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有7%,据介绍,这部分少数人出现黑棘皮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良性黑棘皮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主要在儿童时期发病,到了青春期后自然能缓解;

2、药物性黑棘皮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烟酸类药物的患者亦可发生此病,停药后即可消退;

3、恶性肿瘤:这种多见于中老年人,几乎与内脏肿瘤有关,需要高度重视,因此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一般恶性肿瘤得到治疗后,黑棘皮病也会相应缓解。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指甲变化或说明是否健康,5种形态暗示有问题,平时留意了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人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那指甲就是这张脸上的“健康显示屏”。平时,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指甲?

它们是否光滑平整,还是出现了莫名的小坑、小条纹,甚至开始变色?别小看这些微小的变化,指甲就像身体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

它们的每一种异常,都可能是在悄悄地向你发出身体健康的求救信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指甲的“秘密语言”,看看哪5种指甲形态可能暗示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1. 指甲发黄:指甲“生病”了,还是身体出了状况?

假设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指甲不再是自然的粉红色,而是泛起了诡异的黄色。是不是擦了劣质指甲油?还是因为年纪大了?指甲发黄可能远不止这些表面原因。

指甲发黄有两大常见原因:一种是外在因素,比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真菌感染导致的“灰指甲”;另一种则可能是内在问题,比如肺部疾病或淋巴系统异常。

研究表明,肺功能下降的人,指甲更容易出现黄色变色现象。慢性支气管炎或糖尿病患者的指甲也可能呈现黄色。

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如果指甲发黄伴随增厚、变脆、发臭,可能是真菌感染;而若是指甲整体泛黄却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就可能需要关注肺部或循环系统的健康。

建议:对于真菌感染,可以使用含抗真菌成分的药膏;但若怀疑是内在疾病,应尽快就医检查,尤其是有长期咳嗽、胸闷等症状的朋友。

2. 指甲上有白点:小白点,真的是“缺钙”吗?

小时候,每当指甲上出现小白点,总有人说:“你缺钙了!”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指甲上的小白点通常与轻微的外力损伤有关,比如不小心磕碰到指甲床。这种情况对健康没有太大影响,白点会随着指甲生长慢慢消失。

但如果白点多而密集,甚至整个指甲都变白,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肝脏问题或肾功能异常的信号。肝功能受损时,身体的蛋白质代谢会受到影响,而指甲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肝脏状态不佳时,指甲健康也会受到波及。

建议:偶尔几个白点不必担心,但如果指甲大面积发白,建议进行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检查,特别是伴随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时。

3. 指甲凹陷:不只是外观问题,可能是缺铁性贫血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指甲:表面像一个小汤匙,凹陷得可以盛水。这种被称为“匙状甲”的现象,往往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铁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血红蛋白不足会影响氧气输送,从而导致指甲变薄、变脆,甚至形成明显的凹陷。

缺铁性贫血的其他症状还包括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尤其是女性,由于经期、怀孕等原因,缺铁性贫血更为常见。如果长时间忽略,可能会影响全身器官的正常运作。

建议:多吃富含铁的食物,比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定期监测血液指标,避免贫血加重。

4. 指甲变脆、脱层:从简单的“缺水”到甲状腺问题

指甲变脆、容易脱层,是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困扰。有人会觉得这只是缺乏保湿,或是洗洁精用多了,但指甲变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健康问题。

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导致指甲变脆的重要原因之一。

甲状腺是身体的“发动机”,它控制着代谢速率。如果甲状腺功能减退,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降低,指甲、头发、皮肤等组织的更新速度也会变慢,指甲自然容易断裂。

建议:如果是指甲变脆,还伴有疲倦、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应尽快做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

5. 指甲发黑或有纵纹:小心肿瘤的早期信号

指甲上出现黑色的斑点或条纹,很多人会以为是磕碰导致的淤血,但如果这条黑纹持续存在,甚至逐渐加宽,就需要特别警惕了。指甲黑色纵纹可能是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这是一种恶性皮肤癌。

虽然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但它的危害极大。如果发现不明原因的黑纹,尤其是纹路边缘模糊、颜色不均匀,或者黑纹周围的皮肤也开始变色,建议马上就医。

建议:黑色素瘤早期治愈率高,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是关键。平时注意防晒,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如何让指甲更健康?这些习惯要记牢!

指甲问题虽然种类繁多,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它们保持健康状态。以下几点建议简单实用,适合每个人:

1.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促进指甲健康生长。

2. 减少化学品伤害:尽量减少指甲油、洗洁精等化学品对指甲的伤害,必要时佩戴手套。

3. 注意保湿:涂抹护手霜时,不要忘记给指甲和甲周皮肤也补水。

4. 戒掉坏习惯:避免咬指甲或用指甲开瓶盖等粗暴行为。

5. 定期检查:如果发现指甲出现异常变化,不要忽视,要及时咨询医生。

从指甲开始关注健康

指甲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许多潜在的疾病都会通过指甲表现出来。黄甲、白点、匙状甲、脆甲、黑纹……这些变化看似不起眼,却可能隐藏着重要的健康信号。仔细观察、及时应对,就能为身体健康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的指甲多一点关心。它们的每一丝细微变化,都是身体和你进行的一场悄悄对话。听懂这些信号,注重健康管理,未来的每一天都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指甲疾病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2. 《现代临床医学》:指甲异常的临床意义

3. 《健康报》:从指甲看健康——识别身体的微小信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这种丑陋细纹,很多人身上都有,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出现这样的纹路,多是疾病信号

细细观察我们的身体,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除了脸部的皱纹,身体还“藏着”一块块的白色、红色的纹路,就像妊娠纹、肥胖纹一样,而且还很难消除。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去改善它?会不会是藏着身体健康问题呢?

一、红色、白色的纹路,多是“膨胀纹”

1、什么是“膨胀纹”?

膨胀纹,顾名思义是皮肤膨胀后出现的纹路,又叫萎缩纹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皮肤因弹力纤维变性而变得脆弱,此时若是受到过度的伸张就会发生断裂,造成皮肤出现纹路,像“裂开”一样。因此,不论是妊娠纹还是肥胖纹,抑或是生长纹,都可以称为“膨胀纹”。

但膨胀纹,因为形成的发展时期不同,也会出现不一样的表现,最明显的要属“颜色变化”。

2、不同颜色的膨胀纹,意味着什么?

①发展前期:红纹。膨胀纹初期是红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条纹,所以又名红纹。通常无症状或有轻度瘙痒,且会轻微凸起。

②发展后期:白纹。一般在6个月至两年后,大部分红纹会变为与肤色接近的苍白色痕迹,因此得名白纹。通常无自觉症状,会轻微凹陷,凹陷处皮肤变薄、表面发亮,所以又叫萎缩纹。

3、膨胀纹为什么会“找上门”?

人们常误以为膨胀纹是肥胖引起的,其实远不止于此:

①急速减肥,皮肤皱缩。肥胖时皮下脂肪大量堆积,导致皮肤机械性伸展开来,当急速减肥后,皮下脂肪突然剧减,原已高度扩张的皮肤发生皱缩,从而产生一道道凹陷的“萎缩纹”。

②过度健身,肌肉膨胀。膨胀纹在健身爱好者身上也十分常见。如果过度健身,肌肉的膨胀速度超过了皮肤的延展速度,真皮层胶原组织也会因此撕裂,在皮肤上产生一条条膨胀纹。

③青春期发育,快速生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身体快速发育,骨骼体积的增加速度超过了皮肤的延长速度,从而产生“生长纹”,多出现在阴毛长出以后。青春期女性的好发部位是下腹部、大腿、臀部、胸部,青春期男性好发部位是臀部、大腿、小腿、背部。

④怀孕后腹部隆起。怀孕之后,女性往往需要补充大量营养,导致皮下脂肪增厚;同时随着胎儿的成长,肚子也会越变越大,将皮肤不断撑开,引起弹性纤维的断裂,产生“妊娠纹”。

⑤药物、疾病影响。长期系统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会使身体出现膨胀纹,并且纹路会更加明显、粗大,分布范围更广泛。除此之外,患有库欣综合征、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有可能导致膨胀纹。

4、改善膨胀纹,用好这3招

随着时间推移,膨胀纹会逐渐减轻,但很难彻底消除。除了选择激光治疗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习惯来预防和改善膨胀纹。

①保证每日饮水量,排出代谢废物。淋巴系统排毒功能若发生障碍,就会导致脂肪细胞增大,使局部发生肿胀,产生膨胀纹。因此,每天要保证饮用充足的水,借助排汗与排尿带走体内产生的细胞废物,使微循环健康顺畅,维持正常的淋巴功能,预防膨胀纹的产生。

②做好保湿工作,防止皮肤干裂。如果皮肤过于干燥,更容易因为伸张导致弹性纤维断裂。因此日常一定要做好保湿工作,在洗手、洗澡后的3分钟内,应该尽快涂上护手霜、身体乳,让皮肤充满弹性、光滑细腻。

③补充胶原蛋白,保持皮肤弹性。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皮等可以加速胶原蛋白合成;一些含有番茄红素的蔬菜,如红椒、番茄等,也能提升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胡萝卜、番薯等根茎类蔬菜所富含的维生素A可以修复受损的胶原蛋白。

但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纹路,也有可能是健康出了问题……


二、身体出现这些纹路多是疾病征兆

1、皮肤出现黑纹,当心是肿瘤

如果身体某处皮肤突然增厚、粗糙、变成黑色或灰褐色,且出现疣状和小乳头状的纹路,那么很可能是黑棘皮症,多发于颈部、腋部、腹股沟、肛周、脐窝、乳晕及面部等处。

黑棘皮症有良、恶性之分。良性黑棘皮症可伴随垂体、肾上腺和卵巢肿瘤发生,发病者多为青少年;假性黑棘皮症的症状可随着体重的减轻而逐渐消褪;但恶性黑棘皮症几乎均与内脏肿瘤相关。因此如果发现身上出现了黑棘皮,一定要及早就医检查,尽快确定病因。

2、鼻翼长出蟹爪纹,可能是胃溃疡

中医认为,脾胃的经脉与鼻窍是相连的,如果鼻翼红肿、赤紫,或是出现蟹爪纹细细的红色纹路),可能预示胃部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有胃溃疡的风险。

且据临床研究,出现蟹爪纹的人,大部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西医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这正好与蟹爪纹相对应。

3、出现蜘蛛痣,有肝癌风险

蜘蛛痣是皮肤上以一个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红血丝的现象,因其纹路像蜘蛛而得名。蜘蛛痣的边界并不清晰,用手指按压时会消失,松开手又会出现,且多出现在颈部、前胸或腹部

肝脏功能受损、衰退时,肝脏对于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会导致血液中17-β雌二醇雌酮增高,从而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因此出现蜘蛛痣,就要警惕是否有肝脏受损,甚至肝癌风险。

4、脸上出现红斑,可能是癌前病变

如果身上出现了非对称性分布的红斑,且附着鳞屑,或是伴有溃疡和糜烂,很可能是日光性角化,也是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共同诱因。其好发于整个面部、前胸部、上肢,在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

这种危险的红斑往往会持续存在,不会自我消退,而且面积会慢慢扩大。初期,红斑只局限在表皮层,此时是可以被彻底消除的;但若不加以重视,斑块突破到了真皮层,就可能预示着演变为严重的鳞状细胞癌

有数据显示,未治疗者发展为浸润型鳞癌的概率为8-20%。所以当皮肤出现这种纹路,我们一定要及时就医,警惕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