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手册(糖尿病健康手册在哪里办)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发布
日前,由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在京发布。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代表《指南》编委会致辞,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也通过视频形式,向参加会议的领导及参与《指南》编写的专家表示感谢。在《指南》发布会开幕式上,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教授通过视频对《指南》的发布表示祝贺,他指出,《指南》的发布,将对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规范化诊治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发布会上,郭立新教授介绍了中国老年糖尿病指南撰写的背景和意义。郭教授指出,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76亿,占比为12.6%,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且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老年糖尿病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以及新型降糖药物不断研发上市,迫切需要一部基于目前现有治疗理念、治疗药物以及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权威指南颁布,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老年糖尿病管理的权威指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共同组织国内糖尿病、老年病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撰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指南》立足于国内、国际最新的临床和科研证据,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关老年糖尿病诊治的新的治疗理念和路径,具有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中国老年糖尿病规范诊治的纲领性文件。随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对中国老年糖尿病指南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肖教授提出,要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结合老年患者全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进行分层管理。临床医师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权衡“获益风险比”,提倡合理的“简约治疗”,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伴发症和急慢性并发症,注重提升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最终,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据悉,《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已同步发表于老年医学和内分泌代谢领域顶尖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发布后,还将陆续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指南》推广培训活动,以规范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疗,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为广大老年患者筑起抗击糖尿病的健康长城。(张文)
来源: 光明网
糖尿病患者营养手册!教你如何科学饮食
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已达8%左右,即每12名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据估算,我国每年将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01万人,亦即每天有新发糖尿病患者2767人,或每小时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15人。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用药物控制病情之外,营养治疗也非常重要。
在家吃选材烹调有讲究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淡而无味,那就大错特错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比正常人的饮食更讲究合理搭配,每天吃主食3~7两,还要吃1斤菜,1个水果,2~3两纯瘦肉,1个鸡蛋,喝1袋低脂奶或者1杯豆浆,配合2~3勺油脂。
糖尿病患者烹饪时应选择脂肪量较少的肉类,低脂产品,避免食用绞肉类半成品,多增加蔬菜量,选好油。烹调前去掉肉的外皮和肥肉,将肉类切成细条状或片状,减少裹粉的用量。多采用蒸煮的方式,少油炸,减少使用有高脂成分的原料。
此外,糖尿病患者要少吃无糖食品。无糖食品只是不含有蔗糖,但是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其他成分还是很高,因此不能多吃。粽子、月饼、糕点和鲜蚕豆等可以少量吃,但要从食物中扣除相应的热量。饥饿感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越是病情不稳定时,饥饿感越明显,可摄入低热量、高容积、含碳水化合物少的蔬菜和水果,以解决饥饿的问题。
外出就餐别吃油炸蜜汁糖醋菜
早餐避免选择含油量太高的;喝豆浆和牛奶时不要加糖;尽量增加纤维素的摄取量;少吃重口味食物。
快餐避免淋卤汁或添加肉酱。避免油炸、蜜汁、糖醋的菜式。
小吃避免羹类或炒的面食,汤面优于干面(如麻酱面等)。小吃多以单一项的主食或肉类为主,无法得到均衡的营养,需调整搭配方式。
西式自助餐及套餐主菜选择以海鲜及含油量较少的白肉为佳, 同时注意摄取量。多选生菜类菜肴,但需注意沙拉酱的种类及量。单点优于吃自助餐。以清汤取代浓汤。餐后甜点宜以低糖水果代替。
食物交换份法可控制总热量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计算法有:精确计算法、食品交换法和粗算法。食物交换份法是将食物按照来源、性质分成几类。同类食物在一定重量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相近,不同类食物间所提供的能量也是相同的。食品交换份法的优点是易于控制总热量,同时通过控制主食与副食的量来控制总热量。在控制总热量的同时,要把握好三大产热营养素的比例,均衡分配各类食物的摄入,以保证均衡膳食。
文/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教授 陈伟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最新版基层糖尿病宣教手册
最新版基层糖尿病宣教手册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这意味着每9个成年人中有1个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如不规范治疗,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足坏疽、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日前,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21版)发布,基层医师公社整理出最新版糖尿病防治要点,以便广大基层医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建议转发给辖区居民。
这几类人最容易患糖尿病
XX医疗机构组织管理
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年龄≥40岁、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有糖尿病前期史、有家族史、有巨大儿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果。
糖尿病四大症状
XX医疗机构组织管理
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部分患者无典型症状。
多尿、多饮:
高血糖是造成多尿、多饮的主要原因。水平过高的血糖随尿液排除体外,大量的尿液排出必然引起体液的丢失,引起口渴。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担心多尿、多饮,而不饮水或少饮水,会加重高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乃至死亡。
体重减轻:
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力,导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糖尿病患者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无典型症状:
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无典型症状,但经常出现皮肤瘙痒、反复泌尿系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等情况,应尽早检测血糖。
血糖监测:三大重点指标
XX医疗机构组织管理
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体重、血脂和高血压,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2型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血糖理想的控制目标为:空腹4.4-7.0mmol/L,具体应根据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情况而有所调整。
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控制目标为<7%,具体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对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调整。在治疗初期,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HbA1c。血糖控制良好,达到控制目标后,可每6个月检查1次。
③接受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低血糖会出现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注意: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没有明显的低血糖症状,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随身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严重时需接受相应的治疗和监护。
糖尿病饮食、运动治疗方案
XX医疗机构组织管理
饮食方面:
2型糖尿病患者需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
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进餐应定时定量,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严格控制蔗糖、果糖制品(如玉米糖浆)的摄入。
②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应警惕维生素B12的缺乏。
运动方面: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身体成分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以下几点须注意:
①运动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进行必要的健康评测和运动能力评估,保证运动治疗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②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健步走、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
③运动处方的制定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要及时补充水分。
④有急性代谢并发症(如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以及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时,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糖尿病谨防高血压、高血脂
XX医疗机构组织管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估计,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45年全球将有约7.83亿人(20-79岁)患糖尿病,中国的患者人数将达到1.74亿。
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和非糖尿病人群比较增加2-4倍,且病变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
因此,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将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定期健康体检是预防保健、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