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诊断性糖尿病(诊断性糖尿病的标准)

汪宗军医生 0
文章目录:

花5分钟时间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的定义、分型、症状、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在门诊,经常遇到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大家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防治还是缺乏更多的了解;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带大家全面认识糖尿病,从而能够更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缺乏,导致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范畴。

二、糖尿病的分型

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从而大部分或完全丧失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1型糖尿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常见于青少年,发病较急,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占所有糖尿病的10%以下;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2、2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肥胖、运动、高脂饮食等因素导致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主要以中老年人发病为主,血糖轻、中度升高,波动不大,病程长;有些患者只需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就可以很好控制,有些患者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很少的患者需要配合胰岛素治疗;

3、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发生或发现的血糖受损或糖尿病。

4、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各种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包括8大类:

1)、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包括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它常伴有神经性耳聋。

2)、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比如A型胰岛素抵抗或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3)、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包括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等影响胰岛β细胞引起血糖升高。
4)、其它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等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5)、药物引起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糖尿病;其他如噻嗪类利尿剂, 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他汀类降脂药等有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
6)、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
7)、免疫介导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8)、性染色体异常、印记基因缺陷等引起的遗传综合征引,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三、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1.症状和体征

(1)、糖尿病早期:症状较轻,甚至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糖尿病中晚期可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

(2)并发症和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病变等,导致心、脑、肾、眼底、神经系统等并发症;
长期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糖尿病往往容易合并皮肤病变及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相应组织和器官病变的表现。

四、.糖尿病的诊断:

(1)、根据血糖水平诊断: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空腹血糖≥7.0 mmo/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6.1mmol/L但< 7.0 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需做葡萄糖耐量实验来确诊;

(2)葡萄糖耐量实验:
把 75 g葡萄糖溶入200 ~ 300 mL温开水中, 5分钟内喝完,服糖前、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共五个时间点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7.0 mmo/L,服糖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称为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都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3)其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清蛋白你、胰岛素或C-肽释放实验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利于糖尿病的诊断、血糖的监测,有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五、了解有无靶器官损害及损害的程度

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在确诊糖尿病后,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判断是否并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病变程度,并在降糖的基层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糖尿病的治疗

(一)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对于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以促进健康和生长发育。但是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高血糖血糖(血糖> 16.8 mmol/L)未得到较好控制、有明显酮症酸中毒等患者都不适宜运动;

(二)、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需根据每日需要摄入的热量折算热量处方,必须设定摄入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糖类摄入量通常应占总热量的50% ~ 60%,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每日热量摄入的10% ~ 20%,脂肪的摄入量应给予严格控制,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10%,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需达到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300 mg。

(三)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门诊随访监测相结合;监测手指末梢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夜间血糖等血糖指标;帮助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避免高血糖,更应避免严重的低血糖;

(四)药物治疗药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降糖药两大类。
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七大类即:
1、磺脲类,如果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等
2、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有二甲双胍缓释片,肠溶片等剂型;
3、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4、非磺脉类促胰岛索分泌剂,如果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6、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等;
7、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果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注射用降糖药主要有2大类:
1、胰高糖素肽-1(GLP1)类似物,比如每天皮下注射一次的艾塞那肽、利那鲁肽和每周皮下注射一次的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周制剂等

2、各种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2)短效胰岛素(可溶性人胰岛素):
诺和灵®R、优泌林R、 甘舒霖R;

3)中效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诺和灵® N

长效胰岛素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来得时( 甘精胰岛素)

(五)糖尿病健康教育
到目前为止,中晚期的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是需要终生治疗的;糖尿病的效果,既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取决于患者对特别知识的掌握;对糖尿病并发症认识的越多,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的越多,治疗效果越好;

因此,必须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糖尿病健康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并发症的症状和预防,比如预防严重的低血糖、预防糖尿病酮症;掌握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自我监测以及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更新;

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医生为您讲清楚

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很多朋友的血糖开始出现异常,血糖多高才能诊断为糖尿病呢?单看一个空腹血糖可以明确诊断糖尿病吗?今天我们来来说一说这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功能低下而导致的糖代谢紊乱。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胰岛素的原因导致的血糖升高。典型症状表现为: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却明显减少,这就是朋友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糖尿病如果不给予重视,危害极大,长时间血糖升高会导致肾功衰竭、失明、截肢、心脏病、脑梗等并发症。由于后果严重,朋友们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么,血糖多少才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我们诊断糖尿病需要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仅一次结果异常也不能确诊,需要两次以上的检查,且结果均异常才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其具体标准如下: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小于6.1,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
  •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
  • 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小于7.0,而餐后血糖在7.8~11.1之间;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虽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时候身体已经提供了血糖异常的信号,如果在生活上仍不注意,将很快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据统计,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降低的朋友每年约有10%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

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只要其中的一个值达到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同时需要注意一些干扰因素,并不是所有的达标朋友都需要诊断为糖尿病,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必须考虑血糖是一过性升高:

  1. 创伤、手术、感染、急性脑血管病等应激状态。
  2. 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富含糖分的食品或饮品。
  3. 正在静脉输注葡萄糖。
  4. 正在服用可以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他汀类药物等。

在诊断糖尿病之前,必须排除这些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的因素。测量血糖必须保证结果准确,许多细节需要注意:

  1. 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任何含有热量的食品。
  2. 餐后两小时是从进食第1口食物开始计算时间。
  3. 诊断须以医院的血糖化验为准,不能以家中的血糖仪为标准。
  4. 餐后两小时血糖升高往往早于空腹血糖,只做空腹血糖容易延误诊断的治疗
  5. 需要完全去除干扰因素。
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在放在控制高危因素上,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有:

  • 有年龄大于等于40岁;
  • 有血糖调节受损;
  • 体重超重(BMI>28)或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
  • 运动减少,久坐;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女性有妊娠糖尿病病史;
  • 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小于等于0.91,甘油三酯大于2.22;
  • 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
  • 多囊卵巢综合症;
  • 长期接受抗精神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预防糖尿病需要在生活上有效减少这些高危因素,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减肥,控制血压和血脂,尽量不服用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只有有效地控制这些高危因素,才能真正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总之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代谢性疾病,诊断需要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同时检查,而且不能单凭一次检查结果就确诊为糖尿病,需要去除干扰因素之后反复检查才能诊断,糖尿病的预防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

关于“如何诊断糖尿病”的话题,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如果您喜欢张医生的文章,欢迎您关注、点赞或留言,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或看法,也欢迎您在留言区留言,好的问题也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期待着您对我的帮助,我是神外医生张伟,我们下次再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健康科普排位赛##闪光时刻##生命召集令超能团#@于福田医生@辉哥情感@想好好做医生的胖子

除了血糖,这四项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什么是糖尿病?

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

这些问题

一场讲座就可以给你答案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治疗的常见误区,2018年1月3日14:30——15:30,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曹旭来到四川名医健康教育基地举行了“糖尿病认识和治疗的常见误区”主题讲座,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讲座现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

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其诊断标准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以及以下3项中的任意一项:

* 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 ** 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曹旭医生讲座现场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

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有血缘关系;

40岁以上;

曾经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

娩巨大儿的妇女;

肥胖者。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240万。

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多达1.48亿。

糖尿病的常见误区

1

糖尿病认识误区

得了糖尿病真的不要紧吗?

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

中风、心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这些糖尿病相关性疾病都会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2

常见饮食及运动误区

豆腐多多益善吗?

很多人认为豆腐可以降糖、调脂、预防便秘,糖尿病患者应多吃!

事实上,豆腐性偏寒,胃寒、脾虚、肾亏者不宜多食。

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旅行吗?

很多人认为旅行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危险,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而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

建议:结伴旅行;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工具;注意保护足部。

3

降糖药物治疗中的误区

注射胰岛素会成瘾吗?

严格来说,胰岛素不是药,而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降血糖物质,不会成瘾.

需不需要用胰岛素,用了后是否能撤掉,取决于病情。

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能用吗?

很多患者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失败了。

事实上,随着胰岛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注射胰岛素是必然的,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早期得到控制,从而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自我管理中的常见误区

血糖平稳后就不需要监测了吗?

血糖平稳后,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时点,但不应放松对血糖的监测,。

建议定期对空腹、餐后、睡前血糖予以监测,预防并发症。

感觉低血糖时不用测血糖就进食行吗?

低血糖常表现为饥饿、乏力、头晕等难受症状,但有时这些症状并不是发生了低血糖,而是疾病发生的信号;

如果一难受就进食,容易造成高血糖,不利于血糖平稳控制。

难受时应立即测血糖,确认为低血糖(低于3.9mmol/L)时再进食,进食15分钟后再测血糖。

第二期“穏糖特训营”招募开始啦

相信各位关注小康妹儿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刚结束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特训营”第一期活动,并且广受好评。

想知道第一期的四节课里,糖友们都学到了什么?赶紧戳下方链接阅读详情!

如今,“糖尿病自我管理特训营”第二期报名活动已经启动了,还等什么,赶紧报名吧!

1.点我网上报名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吃这些,拯救你的用眼过度!

寒冷冬季,稳糖小技巧必收藏!

不爱喝牛奶的糖友,要怎么补钙?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SO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