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代谢机制(糖尿病人代谢特点)
科学家揭示糖尿病传代“记忆”新机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北京时间5月18日,浙江大学一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该成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合作,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并阐明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宾博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杜雅蕊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朱虹博士、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孙美玲博士和王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为黄荷凤院士和徐国良院士。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江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但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进行早期干预已成全球研究的热点。黄荷凤院士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一次次诊疗后,她常常思考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发现高糖/高雄激素等不良因素暴露能够通过改变宫内胚胎/胎儿DNA甲基化谱式,或者通过影响精子/卵子表观修饰而引起慢性疾病的代间/代际遗传。
浙江大学团队与徐国良院士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进一步证实由于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 “高甲基化”。这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TET3介导氧化去甲基化),现在少了一部分人(TET3不足),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DNA甲基化重编程未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针对这项研究,《自然》同期配发了瑞士弗里德希-米斯科舍生物医学研究所Antoine H. F. M. Peters的评述。美国科学院院士Marisa Bartolomei和美国国家生殖表观基因学研究中心主任Wei Yan教授在《生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上为该工作撰写评论。
“这个研究的结果,为我们对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从发育源头,配子发生阶段防控慢病,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院士说,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常在家族中聚集发生的现象,未来也要注意生殖环境所致的传代作用,在关心自己本身健康的同时,还有一个意义要保护她(他)的下一代。
浙江大学 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糖尿病发病年轻化 专家:营养过剩和久坐易致糖代谢异常
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 李晓珊 摄
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 李晓珊 摄
中新网广州11月5日电 (蔡敏婕 李晓珊)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旨在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全民普及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5日晚,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该市地标建筑广州塔亮起蓝光。
联合国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2007年起,“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从此,每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将亮起蓝光,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据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薛耀明教授介绍,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1.6%。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延兵教授指出,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糖尿病人数的62%。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营养过剩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糖代谢异常,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2%,虽然较以往有所改善,但都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农村更明显,因此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健康管理,刻不容缓。”李延兵称,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人人都应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委严励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管理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糖尿病前期和肥胖患者的饮食管理,糖尿病饮食、运动管理,自我血糖监测,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和定期完善并发症筛查,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糖尿病综合管理等。实现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治疗糖尿病,血糖达标、综合达标至关重要,同时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2021年“蓝光行动”形式丰富多样,10月至11月广东省各个城市开展糖尿病筛查、糖尿病患者宣教等公益活动,除了地标亮起蓝光外,还会开展科普征文和摄影展等形式新颖的线上科普宣传活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揭示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 浙大成果登《自然》
研究机制图。 受访团队提供
研究机制图。 受访团队提供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童笑雨 柯溢能)5月19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下称“浙大”)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徐国良团队合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
5月18日,该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该成果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针对一些慢性疾病,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对症治疗。如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如何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并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黄荷凤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黄荷凤认为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成年的慢性疾病都存在发育起源性,因此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
然而该学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证明。为了证实这一假说,黄荷凤团队开始关注以下科学问题:怀孕之前的母体不良环境是否会影响子代健康?以育龄妇女高发的糖尿病为例,母亲高血糖是否会通过卵母细胞增加子代慢性疾病的风险?
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雌性小鼠糖尿病模型。为了排除高血糖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持续影响,研究者将受影响的卵母细胞取出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由健康雌鼠代为孕育和哺育。同时,他们对子代进行代谢检测,结果显示子代小鼠显现了糖耐量受损。
这些结果说明,卵母细胞受到高血糖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后代成年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是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元凶”?
在开展一系列复杂实验后,浙大团队找到了一把关键钥匙——DNA去甲基化酶TET3。
为此,浙大团队与徐国良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两个团队合作证实,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高甲基化”。
这就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现在少了一部分人,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即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那么TET3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
研究证明,子代胰岛中Gck等基因的高甲基化和低表达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降血糖能力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增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
据悉,这个研究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证实。
黄荷凤表示,该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孕前糖尿病为切入点,对环境作用于卵母细胞诱发子代成年疾病的现象进行了求证,并发现了卵母细胞TET3不足介导子代慢性疾病发生的具体调控机制。
“这个结果,为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为提高中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说。
据悉,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大为论文第一单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