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对称神(糖尿病对称性麻木)
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在京举办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号召,助力糖尿病防治行动落地实施,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专委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改变糖尿病专项基金协办,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于近日在北京举办。
图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圆桌论坛环节。(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丁一玲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介绍,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特别提出以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控为重点,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助力“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这一理念落地落实,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是重点。
一方面,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想要收获全民健康的硕果,播撒健康知识的种子尤为关键。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在传播方式上,应着重以大众视角转换健康内容,树立正确糖尿病防治理念、鼓励大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倡导大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推进健康知识“人人知晓、家家受益”,筑牢糖尿病健康管理的科普防线。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在以往的健康服务管理中,我们发现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糖尿病健康管理难以精准化、长效化。互联网技术具有打破时空限制、信息互联互通的便捷特点,对优化糖尿病健康管理有重要作用。各组织、单位应推动“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延长健康照护行为、提升健康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郭立新表示,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
例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糖尿病潜在风险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几点:1.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2.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3.要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4.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5.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 保持愉快的心情。6.避免熬夜,睡眠充足。7.戒烟,严格限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糖尿病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其中,一级预防是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2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废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作为内分泌的医生,要做好几件事情:第一,加强对于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于糖尿病的认知。第二,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第三,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徐亚青护士长解答糖友关于糖尿病足的疑问
1、确诊糖尿病半年了,脚后跟发干、脚底发黄怎么保健和治疗?最近右腿膝关节会偶尔酸痛,是并发症吗?
答:很多人都会有脚后跟发干的情况,可能与脚底死皮有关,应注意适当去死皮。脚底发黄,如果身体其它情况较好,可能是由于胼胝和老茧引起的。右膝关节的偶尔酸痛,与糖尿病足的血管和神经病变没有关系,糖尿病足的疼痛,主要是以周围神经为主,比如说,脚部经常发麻,感觉有蚂蚁在爬,没穿袜子却感觉像穿了袜子等等。
2、月经3个月来一次,已经连续三次了,是不是和糖尿病有关系,检查应查什么?糖尿病确诊有一年四个月了。
答:通常情况下,月经的周期是28天。一般来说,月经和糖尿病是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体型比较肥胖,可能要考虑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病症。月经不正常,主要和内分泌失调有关系,建议去医院做b超以及卵巢、激素等方面的检查。
3、糖尿病足前期的症状有哪些?小腿有时痒,是因为下肢静脉血管有垃圾?
答:糖尿病足前期的症状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危足,一般足部的骨骼畸形、胼胝、脚气、溃疡、水疱等都属于高危足的范畴。其它危险因素,如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我们都可以通过专科检查(如多普勒、肌电图等)发现。至于小腿痒的情况,可能与血糖不稳定或足部静脉曲张有关,导致全身皮肤干燥或发痒。
4、血糖一不稳定,左脚就麻,吃甲钴胺就会好一些。左脚跟和大脚趾干裂,冬季更严重,今年左边大脚趾甲还变色了,怎么回事?
答:一般来说,血糖控制的越正常越好。你所说的血糖波动大时左脚麻,理论上讲,人体不会那么敏感的。不过也不排除个例,如果是这样,把血糖控制平稳是目前最需要做的。服用甲钴胺也可以缓解一些。
脚趾干裂的问题,建议用温水泡脚,泡完后应可涂一些润肤品(如尿素膏),涂厚一些,有助于缓解足部干燥。脚趾甲变色可能与灰指甲,或者穿鞋太顶脚导致足部淤青有关。
5、灰指甲、脚气需要治疗吗?如何治疗?
答:灰指甲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局部治疗效果差,而专门治疗灰指甲的药物对肝脏又有损伤。应注意避免灰指甲继续发展,保持指甲干燥。脚气需要治疗,因为脚气容易引发脚部感染或溃烂,还有可能会引起糖尿病足。
6、我有颈椎腰椎增生,血糖高有5年了。但是手脚麻痹和脚底发热的情况已经有10年了,这是什么原因,该如何治疗?
答: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颈椎腰椎增生会引起脚麻手麻的,它的特点是一侧麻木明显。而糖尿病引起的麻木往往是对称的,以远端手麻脚麻为主。相对来说,神经病变的治疗是比较缓慢的,因为神经细胞的修复需要一些时间!
7、脚部有真菌感染,断断续续一直好不了,现在患糖尿病2个多月了,每餐饭后都会快走30分钟,现在脚都裂开了,晚上会涂抹些润肤霜。请问,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保养?
答:脚气问题很常见,除了保持足部干燥外,局部还可以用一些抗真菌的药膏,也可以用中药或碱性的水泡脚。长时间走路后应及时把鞋脱下来,不能被汗液浸渍,因为真菌在酸性环境中更容易生长,加上最近天气热,所以要注意一下。真菌感染期间暂时不涂润肤霜,脚裂开的时候,最好局用一些消毒的药膏,如果较严重,走路可以暂停,做一些不负重的运动,以上肢运动为主。
8、腿痛、腿软,感觉骨头里发热,下蹲时膝盖疼。是走路走多了还是糖尿病足引起的?上次检查,医生说我下肢血管狭窄,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如果下肢血管狭窄,足部的血液供应就会差一些。若发生糖尿病足,出现伤口,这种症状就会特别明显。平常应注意避免受伤,每天严格检查足部情况,条件允许的话,下肢血管狭窄应采取措施处理,如放支架等。
文章来源:公众号【糖尿病家庭调养】微信号:jiankangbaizhen(可添加糖糖微信号tangguwen)
医生提醒:重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即开始了和糖尿病斗争的漫长岁月,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和慢性,其中慢性并发症常常悄无声息地发生,令人防不胜防,几乎遍布全身。因此,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至关重要。
糖尿病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患病率超过50%。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常咨询,什么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呢?它的危害大吗?如何早期发现和识别呢?又如何预防和治疗呢?接下来,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一一解答。
什么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体内高血糖及脂代谢紊乱等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多样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这种神经损伤可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遍布全身。最常见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次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害大吗?
神经遍布人体各个部位,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害巨大,而且目前尚无针对糖尿病神经损伤的特殊治疗手段。此外,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的临床表现常较隐匿、易被忽略,待临床作出诊断时,其往往已处于不可逆阶段,因此,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糖尿病神经病变尤为重要。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什么症状呢?如何早期发现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根据其累及不同神经有不同表现。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言,可表现为四肢末端(足、手)麻木、触电、瘙痒、虫爬感,戴手套和穿袜子有感觉;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电击和烧灼感;感觉减退可表现为位置异常,无法及时发现足部损伤,尤其容易出现糖尿病足甚至导致截肢;感觉过敏可表现为轻微的压力比如穿袜子、盖被子即可出现疼痛难忍。
需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常表现为双侧对称、远端比近端重,下肢比上肢更重,夜间比白天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心慌、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甚至出现无痛性心梗、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早饱、腹痛、腹泻;泌尿生殖系统:夜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及性欲降低;泌汗功能:多汗或无汗;无症状性低血糖。
早期发现依靠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均应接受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除此之外,还应将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纳入筛查范围内。
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及改善生活方式。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越长和血糖越高,糖尿病神经病变更容易发生且更严重。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运动、戒烟、限酒、平衡膳食等,长期规律、合理的运动可减轻体重,改善脂质代谢,控制血糖、血压,降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运动还可以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分为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及疼痛的治疗。目前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改善微循环等;一些中药也可以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还需要应用某些止痛药物治疗。关于具体治疗建议遵从内分泌专科医生意见。(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