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心病(糖尿病心病的症状表现)
糖尿病患者最应该警惕的疾病:心脏病
来源:生命时报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王志兴 □主治医师 苏 琳
血糖和心血管就像是“荣辱与共”。正常时,血糖为心血管供能;一旦血糖高了,心血管就会遭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会威胁生命。临床中,不少糖友罹患心血管相关并发症(俗称“糖心病”),甚至失去生命。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聊聊糖心病的相关知识。
糖脂都乱,伤了心。如今,我国已有超1.29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除了调节血糖之外,胰岛素还肩负着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调节功能。一旦患上糖尿病,人体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就会紊乱,血脂也是其中之一。
患糖尿病后,机体无法充分摄取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只能转而“求助”脂肪的分解。于是,机体内的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常有游离脂肪从脂肪库中被调出,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引起血脂升高,高脂血症也就找上了门。
糖脂代谢混乱还会进一步“伤心”。高血糖不仅会使血液变黏稠,还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进入氧化应激状态,导致内皮出现损伤;血脂中的胆固醇在损伤处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造成动脉壁变厚、变硬,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就会造成心、脑、肾、眼等器官的血管病变,出现并发症。
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心病可算作“头号杀手”,约有70%~8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伴随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80%的糖心病是冠心病。广义来讲,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都属于“糖心病”,其中冠心病最常见,约占80%。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症状因人而异,从无症状到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比如部分患者心肌缺血严重,却没有明显胸痛症状,只感到胸闷;有些自始至终只有糖尿病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往往梗死面积较大,病情严重且预后差。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心血管评估,避免因症状不典型错失救治良机。
除了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也不容小视。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无法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病。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它可引发心肌广泛坏死,出现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严重的甚至引发猝死。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自主神经病变是其中一种,但常伴有躯体性神经病变。如果出现在心血管系统,往往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静息时心动过速、无痛性心梗、猝死。
心脏检查别放松。不少“糖心族”常时不时地心跳加速,即使休息时心率每分钟也大于90次,甚至高达130次。这种摸不准的心率是交感、副交感神经受损造成的,应及时去专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尽早开始药物及相关专科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糖心病的死亡率。
首先,患者可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有冠心病。对部分有症状、心电图改变并不典型,或没有明显缺血改变的患者来说,若无法完全排除冠心病,可加做冠状动脉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血管内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CT检查无创、低危、快速,已逐渐成为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对冠心病低风险、无症状高危冠心病、已知冠心病,或介入及手术治疗后的随访患者来说,是重要检查工具。
此外,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成像技术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治疗。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
总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血管疾病评估与排查,做到早诊早治,有助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糖友警惕“糖心病”悄然来袭
家住我市滨海新区的张女士今年55岁,近日她一早搭乘公交车去上班,在车上突感胸闷不适。起初张女士并未警惕,以为是戴口罩和车内空气不流通的影响,但是很快她就开始意识不清,陷入昏迷。在车上乘客和公交车司机的帮助下,张女士被送往附近医院确诊为“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所幸救治及时,张女士最终转危为安。令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心梗发作时她并没有胸痛症状,这和她之前了解的心梗有很大差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副院长李玉明教授告诉张女士,这种情况与她多年的糖尿病有直接关联,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也就是通常说的“糖心病”。
相关数据显示,冠心病是“糖心病”最主要的类型,约占80%。不但发生率高、发病年龄早,而且症状不典型,这类“糖心病”患者即便发生急性心梗,也没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患者无痛性心梗非常多见,猝死率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感觉神经受损有关。李玉明建议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要定期检查心血管状况,必要时要接受心血管保护治疗,警惕“糖心病”悄然袭来。
“糖心病”是糖尿病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血管系统病变,其中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律失常等,易发无痛性心梗导致猝死是其最严重的后果。李玉明说,“糖心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以下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是安静状态下心率加快。心动过速是“糖心病”常见的早期表现。凡休息状态下心率>90次/分钟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可能。第二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变成立位时感到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甚至昏倒。
李玉明说,对无痛性心梗的防治是“糖心病”治疗的重要目标。因此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就要开启心血管病风险管理,特别是多数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经历了多年的糖尿病前期阶段,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脑血管已经受到损害。另外,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保护治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与钠离子和糖在人体内的高含量紧密相关,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物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可以同时抑制肾小管对糖和钠离子的吸收,减少人体内糖和钠离子的含量,被临床证实可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据悉恩格列净相关药物目前已被纳入至国家医保目录,此举有望更好地帮助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管控心血管风险。
常蓓蓓
警惕“糖心病”:一半的“糖友”倒在了心血管疾病上
复工后,46岁的张女士一早乘公交车上班,突然感到胸闷不适,刚开始还以为是戴口罩影响了呼吸,但很快张女士就意识不清,陷入昏迷,幸亏被其他乘客及时发现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确诊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原来,张女士已经患糖尿病两年多了,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而心血管疾病正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哈维超告诉记者,血糖控制不好,身体代谢会发生紊乱,“泡在糖水里”的状态也会对很多脏器造成伤害,尤其是血管会发生硬化等病变,导致血压升高,更容易出现冠心病、脑梗等一系列心血管方面的问题。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大约一半的“糖友”是倒在了“糖心病”上。
哈维超副院长表示,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但是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都不到40%,这就让大量糖尿病患者成为“糖心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而隐匿的过程,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等到影响到末梢血管了,甚至失明了才被发现,病变严重、进展快、预后差,给家庭带来严重负担。
“我们呼吁普通人群也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该建立起全程管理,南医大二附院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哈维超副院长告诉记者,医院内分泌科与社区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医生每周都会到社区坐诊,将糖尿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同时,医院也在探索用互联网医院、信息化监测手段等,帮助患者更方便高效地管理血糖。
目前很多糖尿病药物都已经进入了医保,如已被临床研究证实可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口服降糖药物恩格列净也已被纳入至国家医保目录,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早发现、早治疗,用上药之后也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及时请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只要科学治疗与用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可以被控制好的。”哈维超副院长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