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日本糖尿病分(日本糖尿病标准值)

中国新闻网 0
文章目录:

缺乏运动饮食不当 日本糖尿病患者首次突破1千万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日实施的国民健康营养调查获悉,推算2016年日本可能患糖尿病的患者达到1千万人。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等,糖尿病患者数量较2012年调查时增加了50万人,首次达到1千万人左右。

日媒指出,糖尿病加重后需要进行人工透析,产生高昂的医疗费用。当务之急是地方自治体等强化预防糖尿病重症化的措施。

据了解,日本国民健康营养调查基于日本健康增进法而每年实施,调查项目广泛,包括身体相关数据、饮食、饮酒、吸烟、睡眠和运动等。糖尿病患者数量推算等每隔4至5年调查一次。

2016年调查了约2.4万户家庭,测量了其中约1.1万20岁以上的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该值表示测量对象过去1至2个月的血糖状态。

由此推算出日本全国极可能已患糖尿病的患者数量,以及测量值在正常和异常之间“不能否定可能会患糖尿病”的预备人群数量。

据悉,日本1997年开始实施推算时,糖尿病患者数量为690万人,此后不断攀升。据分析其原因除了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人数增多外,还在于缺乏运动以及饮食生活紊乱等引发的肥胖增加。

此外,糖尿病预备人群较2007年顶峰时期的1320万人有所减少,据推算2016年有1千万人,较2012年减少100万人。日本厚生劳动省认为,日本从2008年度开始的特定健康检查(新陈代谢症候群健康检查)等产生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调查还根据国际肥胖程度指标“BMI”计算了与糖尿病相关的肥胖情况。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指数在18.5至25之间为“正常”,超过25则为“肥胖”。

按不同都道府县来看,日本男性BMI指数最高的是高知县的25.1,女性是福岛县的23.9。男性BMI指数最低的是新潟县的23.1,女性是福冈县的21.8。

运动方面,男性日均行走步数最多的是大阪府(8762步),女性为神奈川县(7795步)。日均行走步数最少的男女均为高知县(男性5647步),女性5840步。

饮食方面,日均蔬菜摄取量最多的男女均为长野县。摄取量最少的男性为爱知县,女性为大阪府。食盐摄取量最少的男女均为冲绳县。

日本估算糖尿病患者首达千万

新华社东京9月22日电(记者 华义)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发布的一项国民健康调查报告估算,日本糖尿病患者首次达到1000万大关,另外还有1000万人是糖尿病“预备队”。

日本厚生劳动省21日发布了“2016年国民健康营养调查”,这份调查通过上万名抽样调查对象的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估算日本全国糖尿病发病情况。根据这份报告,糖化血红蛋白值超过6.5%即被视为糖尿病患者,在6%至6.5%之间则被视为“不能否定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是糖尿病“预备队”。

这份报告估算,日本全国糖尿病患者达1000万人,接近总人口的8%,比1997年的调查结果增长了约310万人,约16%的成年男性和9%的成年女性属于这一人群。此外,糖尿病“预备队”人数也达到1000万。

日本厚生劳动省说,随着日本社会日渐高龄化,糖尿病患者也不断增多,建议人们通过饮食平衡以及适度运动进行预防。

「日本糖尿病指南」重磅发布!聚焦东西方人群差异,提出“4步法”药物选择策略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引言:基于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的差异,提出“‘4步法’药物选择策略”。

近日,2022版《日本糖尿病学会共识声明: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下文简称:JDS指南)于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期刊重磅发布。指南指出,考虑到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于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有着明显差异,药物选择应有所区别,并提出“‘4步法’药物选择策略”——1.依据病理机制选药;2.安全性评估;3.权衡药物额外益处;4.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文末附指南原文链接)

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东西方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世界上有多达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集中在亚洲地区,而东西方人群在糖尿病病理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患者的典型特征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东方患者中,肥胖和非肥胖者的比例基本相似,区别在于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和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其中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下降在日本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更大的作用。

1.胰岛素分泌能力与胰岛素抵抗的差异

一项按葡萄糖耐量分层评估西方和日本人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抵抗情况的研究显示:尽管葡萄糖耐量正常,但日本人群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比西方人低;在从正常葡萄糖耐量发展到糖尿病的过程中,西方人群表现出胰岛素抵抗的急剧增加。日本人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胰岛素分泌能力,通常与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

2.β细胞质量的差异

胰腺组织学研究表明,在非糖尿病西方人群中,肥胖者的胰岛质量明显大于非肥胖者;在西方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胰岛质量均比非糖尿病者低约50%;不过即使在肥胖的日本人中,也未发现胰腺β细胞质量的明显增加。研究还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80%以上的西方人有淀粉样蛋白沉积,而日本只有30%。

JDS指南提出全新药物推荐路径图:“4步法”进行药物选择

长期以来,JDS指南秉持着与西方不同的2型糖尿病管理策略:如不明确推荐一线用药,允许从所有类别中选择药物,但需要同时考虑到患者的代谢紊乱程度、年龄、肥胖程度、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状况、慢性并发症严重程度、肝/肾功能状况。采用包括血糖控制在内的多因素干预措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JDS指南提出“4步法”药物选择策略,即:1.依据病理机制选药(评估患者是否肥胖);2.安全性评估;3.权衡药物额外益处;4.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

图1 “4步法”药物选择策略

第一步:评估患者是否肥胖,依据病理机制选择药物

JDS指南指出,亚洲人群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虽然胰岛素生成指数(II)、C-肽指数可用于评估胰岛素分泌能力,但考虑到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依靠上述指标很难执行。考虑到肥胖程度(BMI)和胰岛素抵抗存在正相关,可利用患者是否存在肥胖症来评估患者的病理机制(肥胖的定义:BMI≥25 kg/m^2;腰围:男性≥85cm,女性≥90cm)。

表1 抗糖尿病药物特性汇总

1.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核心病理。药物选择建议包括非胰岛素促分泌剂,如双胍类、SGLT2i和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促分泌剂,如具有潜在减肥获益的GLP-1RA和imeglimin。

2.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不足被认为是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核心病理,建议考虑胰岛素促分泌剂作为治疗的主要药物。

DPP-4i是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处方,尤其在老年患者中,这可能反映了老年人群对安全性的更高期望。在一些报道中,DPP-4i在亚洲患者中的降糖效果也远高于其他种族。尽管迄今为止进行的大量研究一致表明,DPP-4i的心血管风险较低,但据报道,其中一些药物与心力衰竭风险增加有关,因此要求在心力衰竭高风险患者中谨慎使用。

在胰岛素促分泌剂中,磺酰脲类(SUs)值得关注,因其为非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促分泌剂,可能带来低血糖高风险;格列奈类和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餐后高血糖患者的良好药物选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在非肥胖和肥胖的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中降低HbA1c的效果相当,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种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非肥胖患者中包括以老年人为主的瘦弱患者(BMI<18.5kg/m^2),因此,在瘦弱患者中使用具有减肥特性的抗糖尿病药物(如GLP-1RA和SGLT2i)时应谨慎,可能会增加老年综合征风险,如造成肌肉减少和虚弱。

第二步:安全性评估

抗糖尿病药物的选择应以“安全降低血糖”为原则,应对降糖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在如肝肾功能不全、伴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特殊患者人群中的使用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第三步:权衡药物额外益处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SGLT2i和GLP-1RA对慢性肾脏脏(特别是显性肾病)、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有确切获益,因此JDS指南建议考虑将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疾病(特别是显性肾病)获益作为次要管理目标疾病,选择相应的抗糖尿病药物可能会带来额外的益处。

第四步: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

JDS指南指出,药物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因素,特别强调药物依从性和药物花费对长期治疗的影响。

药物依从性的下降不仅会降低降糖效果,而且患者可能会经理不恰当的多药强化治疗,进一步增加低血糖风险。然而,数据显示,在初始接受抗糖尿病药物的患者中,仅68.8%能长期坚持用药。一项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8项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低依从性(<80%)组相比,高依从性(≥80%)组患者全因死亡和住院的相对风险分别为降低28%和10%。国外研究也报道了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HbA1c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用药依从性每增加10%,HbA1c下降0.15%。

指南链接: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27623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Bouchi R, Kondo T, Ohta Y, et al.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Japan Diabetes Society: A proposed algorithm for pharmacotherapy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2022 Dec 23.DOI:10.1111/jdi.13960, PMID:36562245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