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糖尿病(曹林医生)
他跑步14年控制住糖尿病,疫情期间一天做两千个深蹲,加入1000多个群分享跑步日记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 李俐
奥森公园,是京城跑友们心目中的“跑步圣地”。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有一位老人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这里,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坚持跑步,不仅让65岁的他有效控制住了血压和糖尿病,治愈了抑郁症,还成为跑友圈中的“奥森传奇”。近日,作家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曹林的《奥森日记》。曹林把它当做自己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相信它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也会有很多人需要它”。
2000年,曹林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抗肿瘤抗病毒纳米药物研究。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熬夜,也放弃了以前喜欢的运动,加上酷爱肉食,不知不觉间,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172斤。同时,他也感到了身体的异常,常常在课堂上有要晕倒的感觉,“从一楼走到四楼实验室,要歇四次,还会把内衣湿透”。
到医院一检查,曹林的餐后血糖值达到30左右,是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前兆。2006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除了重症糖尿病,还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抑郁症。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你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或依赖胰岛素来生活。”这使他的心情更加灰暗。
20天后,当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出院时,护士长追了上来,她说:“你别灰心,曾经有人靠跑步控制住了糖尿病,但是需要为此终身坚持不懈,不知你是否能有这种决心和毅力。”这番话为曹林点亮了一盏心灯。从那时起,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跑步。
刚开始,他只是徒步,后来,从跑400米,到能跑1000米,到可以跑10000米,跑步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运动和节食,半年时间内,他的体重就由172斤减到了125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逐渐停了。
这14年来,不管电闪雷鸣,不管风雪严寒,曹林从未停止过跑步。他还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并用3小时50多分钟跑完了全程。他的故事也在跑友圈中逐渐传开,有人叫他“奥森老人”,也有人叫他“奥森传奇”。“我对这些溢美之词总感觉不好意思。”曹林说,“我只是做到了大家都能做到又都没有去做的事。”
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曹林告诉记者,糖尿病人大多伴随抑郁症。在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感觉到,自己对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在坚持跑步之后,不仅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他的抑郁症也慢慢消失了。而且,跑步也让曹林越来越年轻。在他看来,跑步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既可磨砺心志,又可体道明理。“跑者都会不自觉地把跑步精神化,它不是展露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追求。马拉松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铸就了我坚忍不拔、随遇而安、不慕虚荣、永远低调、永不低头的内心世界。”
14年的跑步生涯,让曹林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得病时觉得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活着就好,在生死的问题上过于看重‘死’的那一刻,而不太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他说,“现在年纪渐老,却反了过来,对死看得淡了一些,更多的抱着‘哭着来,笑着走’的态度,更加重视的是生活里面的细节,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觉得应当更好地品味生活里面更加细致的味道。”
心目中的偶像是自己从靠吃药控制疾病的糖尿病人,到不用任何药物控制血糖的正常人;从只能跑很短的距离,到能用四十几分钟跑完十公里的路程。2012年时,曹林已由以前的大胖子,变成身材略显消瘦的跑步达人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跑步找回健康。于是,他开始在QQ上写跑步日记。这些年来,他写了200多篇日记,不仅记录跑步心得,也将跑步生活的见闻和人生思悟,融于文字之中。
因为文笔优美,还兼具故事性和哲思,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追看他的跑步日记。“现在, QQ上我有2000多好友,加了1000多个群。跑步圈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也到各地去跑马拉松,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他们经常用网名称呼我——黑龙。”
中国女子马拉松纪录保持者孙英杰和他相识在奥森公园,她感慨地说:“黑龙老师在书中回忆了我2014年第一次与他在奥森公园里冒着小雨跑步的温馨往事,以及我个人马拉松生涯的甜酸苦辣……时隔六年,我们仍旧一同奔跑在马拉松的路途上,正如黑龙老师所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尽管结识了众多跑步高手,但曹林说,他心目中的偶像还是自己。“我跑了14年,从没中断过,像每日三餐一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时,身体里总好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坚持,另一个是退却,最后那个坚持的人胜利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疫情期间一天做两千个深蹲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曹林一度无法外出跑步。从1月23日开始,他把跑步改为在家里做深蹲。“每两天做一次深蹲,一次做2000个,外加100个仰卧起坐和100个俯卧撑。”当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记者非常惊讶,曹林解释,“这种快速深蹲与普通的深蹲有所不同,蹲得不那么深,但要求蹲起的速度快,感觉上相当于中等强度跑10公里或慢跑20公里。”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曹林又回到了他钟爱的奥森公园。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很可能我是第一个进入森林公园跑步的人。那年的除夕,正下着大雪,公园还没修好,我从一处没封好的路口进入公园……”
从小就爱看书的曹林,赞赏海明威平静简练的语言、新闻报道式的格调,也喜欢米兰·昆德拉笔下绝妙的幽默和深邃的哲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奥森日记》在平实中也闪烁着文学的色彩。“年已65岁了,忽然有了想继续写作的想法,这个想法就像升起的炉火一样,慢慢在扩大和燃烧。”曹林说,如果这本书评价好,他会继续写下去。他还幻想着,能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
对抗糖尿病、抑郁症,六旬老人15年坚持做一件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3日电(记者 上官云)65岁的曹林没想到,自己会在年过花甲时成为“网红”:身患糖尿病,还一度得了抑郁症。为与疾病对抗,坚持跑步锻炼15年,成为跑友口中的“奥森传奇”。
他把自己的故事写成《奥森日记》,也看哭了许多人。逐渐从疾病的纠缠中挣脱后,曹林说,想去一个小岛,每天跑步、写作、看书,照顾家人。“面临过死亡的威胁才会知道,以前纠结的,很多都是小事。”
曹林在跑步。受访者供图
确诊糖尿病:人生中黑暗的一幕降临
2000年,曹林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执教。
他原本喜欢运动。到北京后,生活三点一线,运动量大减,加上酷爱肉食,曹林身高还不到170公分,不知不觉间,体重却飙升到172斤。
“最困难的是出门系鞋带,肚子凸起,一弯腰气喘如牛。”他回忆,“去教室时,从一楼走到四楼的实验室,要歇四次,有时汗珠子能湿透衣服。”
数次在课堂出现眩晕症状后,曹林在家人催促下去医院检查,发现餐后血糖值已达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程度,而且还有尿蛋白和高血压,并伴有心绞痛。
“住院观察。”医生的话简单又直接,曹林听上去却像晴天霹雳,“糖尿病看着不危急,但好像大坝中的蚁穴,缓慢地侵蚀着人的生命,一旦崩塌迅猛无比。我觉得,人生中黑暗的一幕降临了。”
抑郁症发作时,曾想到过死
2006年初,曹林住院了。此时距离他确诊大概过去了2个月时间。
病房不很大,里面住着的全部是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有的心脏有问题、高血压或者肾衰,有的是足坏疽,几乎每天都在痛苦中生活。
安顿妥当,曹林开始接受治疗。病床就在窗户旁边,他经常会向窗外看看,呼吸点新鲜空气。病房里的空气不是很好,也能听到被疾病折磨的病人,发出烦躁的喊叫声。
一天深夜,他床位正上方的楼上,忽然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和哭叫声:一位老人去世了。曹林从未在时间上、距离上甚至心灵上,与死亡离得这么近,他心脏绞痛到天亮。
这段经历给曹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刺激,病情一天天好转,但压抑的心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糖尿病控制住后,他马上去了另一家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告诉他,这是抑郁症。
曹林。受访者供图
想到以后要天天靠吃药打针活着,曹林心上总像压着一块大石头,“觉得好像只有死,我才能得到解脱和轻松。”
跑步吧,奥森传奇
正当曹林在抑郁症的旋涡中挣扎时,出院那天,护士长看出他心情的沉重和不快。
“护士长叫我别有心理压力,说曾经有人靠跑步锻炼和控制饮食等方法,有效控制住糖尿病。”一番话仿佛给曹林提了醒。
他开始了跑步生涯,但高估了自己的体力。最初压根跑不动,只能徒步,很艰难地尽可能多走一段路,“或许那只能叫跋涉。”
那段时间曹林在饮食上也相当节制,大量吃蔬菜,间或吃一些水果。他很受卖水果小贩们的欢迎:因为不能吃太甜的,买水果时从不挑剔。
搬家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后,这里成为曹林固定的跑步地点。如无特殊情况,每天清晨或晚上,他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公园。慢慢地,从只能跑400米,到后来可以跑10000米。
跑友们都知道了这个在奥森公园坚持锻炼的老人,还送他一个绰号“奥森传奇”。2010年,他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春季长跑节,10公里跑完,花了不到43分钟。
更让曹林感到高兴的是,自己在几年时间内减重近50斤,血糖逐渐达标,“我把跑步当作一种运动浴,锻炼后洗个澡,清爽愉快的感觉难以言状。我身体好了,也不再关心琐事,抑郁的症状在慢慢消失。”
坚持下去,最终会收获快乐
从2006年初算起,今年是曹林坚持跑步锻炼的第15个年头。
曹林。受访者供图
“一边跑步,一边可以信马由缰地想些问题,哲学的和科学的,或者简单点,就是生活中的口角、琐事。”身体好起来后,他决定把每天跑步的体会记录下来,算是人生旅程的见证。
当一个人真正面临过死亡的威胁,也许才能更明白生的意义和可贵。在和糖尿病、抑郁症抗争的15年里,曹林记得很多快乐的瞬间,还有来自跑友的鼓励、来自家人的温暖。
“每天夫人要给我测血糖,最初扎针时不得法,我忍不住把手缩回来,她又像抓小偷一样把我的手抓回去,真是疼啊。可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15年中,曹林抑郁的情绪一点点被击退,“最开始跑步的时候,陪着我的也是她,那是一段暖心的日子。”
越到老年越觉得应当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这是曹林的感受。他幻想着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照顾母亲。还有,继续写书写文章。
“一辈子总会有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最终会收获快乐。”(完)
对抗糖尿病、抑郁症,六旬老人15年坚持做一件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3日电(记者 上官云)65岁的曹林没想到,自己会在年过花甲时成为“网红”:身患糖尿病,还一度得了抑郁症。为与疾病对抗,坚持跑步锻炼15年,成为跑友口中的“奥森传奇”。
他把自己的故事写成《奥森日记》,也看哭了许多人。逐渐从疾病的纠缠中挣脱后,曹林说,想去一个小岛,每天跑步、写作、看书,照顾家人。“面临过死亡的威胁才会知道,以前纠结的,很多都是小事。”
曹林在跑步。受访者供图
确诊糖尿病:人生中黑暗的一幕降临
2000年,曹林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执教。
他原本喜欢运动。到北京后,生活三点一线,运动量大减,加上酷爱肉食,曹林身高还不到170公分,不知不觉间,体重却飙升到172斤。
“最困难的是出门系鞋带,肚子凸起,一弯腰气喘如牛。”他回忆,“去教室时,从一楼走到四楼的实验室,要歇四次,有时汗珠子能湿透衣服。”
数次在课堂出现眩晕症状后,曹林在家人催促下去医院检查,发现餐后血糖值已达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程度,而且还有尿蛋白和高血压,并伴有心绞痛。
“住院观察。”医生的话简单又直接,曹林听上去却像晴天霹雳,“糖尿病看着不危急,但好像大坝中的蚁穴,缓慢地侵蚀着人的生命,一旦崩塌迅猛无比。我觉得,人生中黑暗的一幕降临了。”
抑郁症发作时,曾想到过死
2006年初,曹林住院了。此时距离他确诊大概过去了2个月时间。
病房不很大,里面住着的全部是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有的心脏有问题、高血压或者肾衰,有的是足坏疽,几乎每天都在痛苦中生活。
安顿妥当,曹林开始接受治疗。病床就在窗户旁边,他经常会向窗外看看,呼吸点新鲜空气。病房里的空气不是很好,也能听到被疾病折磨的病人,发出烦躁的喊叫声。
一天深夜,他床位正上方的楼上,忽然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和哭叫声:一位老人去世了。曹林从未在时间上、距离上甚至心灵上,与死亡离得这么近,他心脏绞痛到天亮。
这段经历给曹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刺激,病情一天天好转,但压抑的心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糖尿病控制住后,他马上去了另一家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告诉他,这是抑郁症。
曹林。受访者供图
想到以后要天天靠吃药打针活着,曹林心上总像压着一块大石头,“觉得好像只有死,我才能得到解脱和轻松。”
跑步吧,奥森传奇
正当曹林在抑郁症的旋涡中挣扎时,出院那天,护士长看出他心情的沉重和不快。
“护士长叫我别有心理压力,说曾经有人靠跑步锻炼和控制饮食等方法,有效控制住糖尿病。”一番话仿佛给曹林提了醒。
他开始了跑步生涯,但高估了自己的体力。最初压根跑不动,只能徒步,很艰难地尽可能多走一段路,“或许那只能叫跋涉。”
那段时间曹林在饮食上也相当节制,大量吃蔬菜,间或吃一些水果。他很受卖水果小贩们的欢迎:因为不能吃太甜的,买水果时从不挑剔。
搬家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后,这里成为曹林固定的跑步地点。如无特殊情况,每天清晨或晚上,他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公园。慢慢地,从只能跑400米,到后来可以跑10000米。
跑友们都知道了这个在奥森公园坚持锻炼的老人,还送他一个绰号“奥森传奇”。2010年,他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春季长跑节,10公里跑完,花了不到43分钟。
更让曹林感到高兴的是,自己在几年时间内减重近50斤,血糖逐渐达标,“我把跑步当作一种运动浴,锻炼后洗个澡,清爽愉快的感觉难以言状。我身体好了,也不再关心琐事,抑郁的症状在慢慢消失。”
坚持下去,最终会收获快乐
从2006年初算起,今年是曹林坚持跑步锻炼的第15个年头。
曹林。受访者供图
“一边跑步,一边可以信马由缰地想些问题,哲学的和科学的,或者简单点,就是生活中的口角、琐事。”身体好起来后,他决定把每天跑步的体会记录下来,算是人生旅程的见证。
当一个人真正面临过死亡的威胁,也许才能更明白生的意义和可贵。在和糖尿病、抑郁症抗争的15年里,曹林记得很多快乐的瞬间,还有来自跑友的鼓励、来自家人的温暖。
“每天夫人要给我测血糖,最初扎针时不得法,我忍不住把手缩回来,她又像抓小偷一样把我的手抓回去,真是疼啊。可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15年中,曹林抑郁的情绪一点点被击退,“最开始跑步的时候,陪着我的也是她,那是一段暖心的日子。”
越到老年越觉得应当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这是曹林的感受。他幻想着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照顾母亲。还有,继续写书写文章。
“一辈子总会有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最终会收获快乐。”(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