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内容)

东方市卫健委 0
文章目录:

健康科普: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糖尿病的典型病例可以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表现。除此以外,还可以出现皮肤干燥、瘙痒、饥饿感、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经常感到疲倦、劳累等。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血糖水平,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为患有糖尿病:

(1)糖尿病症状 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共分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的常见类型。

二、什么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群主要包括:

(1)有糖调节受损史;

(2)年龄≥40岁;

(3)超重、肥胖(BMI≥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

(5)高危种族;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

(7)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0.91mmol/L (≤35mg/dl) 及甘油三酯(TG) ≥ 2.22mmol/L (≥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

(11)BMI≥28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13)静坐生活方式。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定期监测血糖:开展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应在医生建议下开展监测。

(2)注重饮食调节:平衡膳食;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限制脂肪摄入量;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减少单糖和双糖食物;高膳食纤维饮食。

(3)足部检查和护理: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治疗非常困难,患者除了定期复诊时检查足部外,在家也应做好足部护理。

(4)科学服药: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用药物,随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低血糖或者不良反应增加等。不得随意更换药物。

(5)健康运动:规律运动可以直接降低血糖值;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

五、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常见误区

1、吃了口服药,饮食就不要控制了。

无论是否服用口服药或者胰岛素治疗,都需要坚持饮食控制。如果随意进食可能会导致降糖药剂量增加,同时低血糖的风险及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增加。

2、不论哪类口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都一样。

降糖药物并不是单纯的饭前饭后吃这么简单,不同的降糖药物有不同的吃药时间。随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低血糖或者不良反应增加等。

3、别人用某种药效果不错,我也跟着用。

糖尿病用药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胰岛功能、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心血管状况及药物性能等,个体差异很大,治疗效果及副作用也千差万别,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准确适用,切记自作主张或盲目模仿他人。

4、一旦血糖控制好,可马上停药。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接受药物治疗,血糖正常多是药物控制的结果。一旦停药,血糖很容易回升,须坚持长期治疗。

5、药要经常换,随意可联合

如果治疗效果好且无明显副作用,原则上不推荐经常换药。各种降糖药物的机制不同,随意联合应用效果不佳,建议遵从专科医生医嘱服用。

6、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人体内环境对血糖的突然下降是无法马上适应的,应该平稳降糖,过快降糖反而增加不适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脑并发症。

7、尽量靠吃药控制血糖,实在控制不住了再打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某些糖尿病患者如1型糖尿病或者胰岛素严重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等,应该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适时地使用胰岛素还可以避免或者延缓胰岛功能的完全衰退。

8、某报纸(电视)上说可以根治糖尿病。

目前尚没有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良策,糖尿病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公共卫生服务宣传 公众号


预防糖尿病的八种方法!真的有用!

糖尿病对现代人来说可以说是无声无影的杀手。很多人患上糖尿病多年,体检才发现。也有很多人发现患上糖尿病,但是自我感觉没有任何症状,就没有当一回事。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肾功能衰竭、视力下降,甚至糖尿病病足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其实,对于糖尿病而言,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更胜过治疗糖尿病。下面吴医生专门讲一下预防糖尿病的八大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

1.减轻5%的体重。

哪怕你非常肥胖,而且不锻炼,但只要体重减轻5%,患糖尿病的危险就会降低70%。

2.吃肉前喝两勺醋。

阿里森纳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型糖友或糖尿病前期的人在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喝两杓醋,餐后血糖升幅会低些。这是因为醋能减缓淀粉酶分泌,放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实在喝不惯醋的糖友也可以吃饭前先来一道醋汁拌蔬菜。

3.每天走路30~60分钟。

芬兰研究发现,走路可让体内胰岛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每周走路4小时,每天30~60分钟,可使糖尿病危险降低80%。

4.多喝咖啡。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每天6杯咖啡,糖尿病危险降低29%一54%;每天4一5杯,降低约29%:但每天1一3杯则几乎不起作用。当时喝咖啡最好不要加糖哟!

5.肉桂有助降血糖。

德国研究人员给65名2型糖尿病患者,每餐饭加1克肉桂粉,持续4个月。最后发现,他们的血糖下降了10%。这可能是因为肉桂中的某些成分能刺激胰岛素受体,增强其功能。同时,这些成分还可以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

6.睡眠在6一9小时之间。

睡眠经常不足6小时的人,糖尿病危险翻番:而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糖尿病危险增加3倍。

7.吃饭先吃菜

先吃菜、其次肉蛋,最后吃主食,这样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增加饱腹感,适当减少主食进餐量,降低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和峰值。

8.少吃红肉

英国伯明翰女性医院对3.7万名女性调查显示,相比每周吃红肉少于1次的人,每周至少吃5次红肉者,患2型糖尿病的机率会增加29%。研究人员指出,这都是胆固醇超标惹的祸。要避免这一危害,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这八种方法呢,其实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的说来就是少吃多运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注意!更多糖尿病方面的健康知识,可以点击下方的“手把手教你管理糖尿病和逆转糖尿病”专栏获取,这个专栏是吴大夫自己录制的,60个长视频和文章,集中给大家讲清楚如何管理糖尿病和逆转糖尿病。点击下面链接就能直接看:

糖尿病的管理和逆转

为啥糖尿病总盯着人类?告诉你答案,预防糖尿病,“3多2少”记好

说起糖尿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估计都是各种挺着“将军肚”的胖大叔和老年人,觉得这就是一种中老年疾病,年轻人的身体强壮,并不用担心。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2019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数据研究显示,中国的人均肥胖率,已经达到了12%左右,并且其中40%以上是年轻人。而肥胖,可以说是2型糖尿病最为主要的诱发病因之一。因此,中国存在肥胖症状,并且具有潜在糖尿病隐患的年轻人,也绝不会少。国家卫计委统计,大约有50.1%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几乎相当于每10个中国成年人,就有一个糖尿病人,每2个中国成年人,就存在一个潜在糖尿病前期的高危对象。因此,糖尿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绝对不是闹着玩的。

了解到中国如此庞大的糖尿病群体,相信很多朋友也惊讶于这种疾病的扩散程度,一直以来都在骚扰着人类的健康。糖尿病它究竟是“何方神圣”?为啥总是盯着我们人类不放?不妨来看看原因。

为啥糖尿病总是盯着人类?告诉你答案

其实,这应该算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孽缘”了,从人类的食物转变为谷物,碳水的那一刻起,糖尿病其实就已经有存在的条件了。

换句话说,只要人类还以稻米,面粉等碳水为食,糖尿病也就会一直存在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其实是通过数以亿计的细胞组成的,而细胞的健康,同时也关乎着我们人类的健康。当我们吃下碳水一类的食物时,身体会将其转化为血糖,供给细胞食用,维持基本的能量供给。

但是,血糖就好比是没有烹饪成菜的“食材”,就和我们人类一样,细胞必须在血糖经过处理以后,才能将其摄入。而这个“厨师”,其实就是我们身体的胰腺,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帮助血糖转化成葡萄糖,继而供给细胞吸收,待到细胞“吃饱”以后,多余的血糖就会被转移到肝脏储存,一部分转化为能量吸收效率更高的脂肪,以此来完成整个身体情况的运转。

但是,就好像人做一件事情做多了,会感觉到厌烦一样。胰岛素这个“厨师”,菜做多了同样会感到抗拒,如果我们因为暴饮暴食或者无节制饮食,导致更多的碳水摄入,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大量的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供应,而过高浓度的血糖又游离在血管和肝脏之间,这就是糖尿病的原理所在。

综上所述,之所以糖尿病一直盯着人类,是因为其发病的本质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碳水,一旦碳水的摄入超标,生活不节制,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出现,潜在的糖尿病也会因此而出现。

但是,大家也不用过分恐慌,虽然糖尿病的诱发风险很高,并且就目前的医疗条件来看,一旦患病,必须进行终生治疗。但是,这并不代表糖尿病没有预防措施,做好糖尿病预防,更多的是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限制和把控。

④油盐少放点

①细粮少吃点

上文有提到,碳水是血糖的主要来源,碳水超标,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超标,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提升。

而例如米饭,面条等细粮,更容易吸收,因此碳水的摄取效率也会更高。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细粮吃得少一点,也能有效规制血糖浓度超标。

②粗粮多吃点

既然减少了细粮的摄入比例,可能每天主食的摄取量会有所减少,总的来说不利于饮食均衡和营养健康。这个时候不妨用部分粗粮代替细粮,粗粮的碳水摄取效率低,且饱腹感更强,就预防糖尿病而言,的确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例如玉米,红薯,土豆等,都可以纳入粗粮的计划范畴。

③酸味多一点

根据研究表明,酸性的食物,在进入肠胃吸收以后,可以有效地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加快血糖的转化效率,减轻胰腺的负担。胰腺的劳损减少,寿命大大提高,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也能降低,也是预防糖尿病的不错方法。

④油盐少放点

血糖的浓度占比和脂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身体脂肪摄入过多,大量的血糖无法储存到肝脏,血液中血糖水平升高,更容易引起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不仅如此,过重的调料,反而还会掩盖食材本味,降低舌头的敏感度,为了健康等多方面考虑,例如油盐等调料,每天还是少放点为好。

⑤运动多一点

这应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常做例如慢跑,做操,瑜伽之类的有氧运动,可以让肌肉更快速地消耗血糖,提高新陈代谢代谢糖分的速度,起到有效降低身体总体血糖水平的效果。但要记住的是,切忌运动过度,反而容易磨损关节和肌肉,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糖尿病注定是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但并不代表没有抵抗它的手段,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以上“3多2少”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

参考资料:

[1]:《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知乎专题收录,祝婕,2019-10-24

[2]:内科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72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