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勾脚尖糖尿病(糖尿病人踮脚尖有什么好处)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友听信偏方每日踮脚走路

【来源:武汉晚报】

“我不该信偏方,这次真是吃了大亏!”因锻炼方式不对而导致糖尿病足,七旬老人经过治疗好转,出院时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懊恼不已。

70岁的陈爷爷患糖尿病十多年,一直按时服药,同时配合饮食和每日户外运动,血糖维持稳定,但随着气温下降,陈爷爷虽然每天至少徒步一万步仍然觉得双脚冰凉、麻木。一个月前他看到有网络视频介绍“踮脚走路可以舒经活络”,于是决定每天徒步的时候踮脚走,想着这样既能保证运动量又能舒经活络,为了“双管齐下”打通血脉温暖双脚,除了踮脚走路他还每天泡脚。泡脚时,陈爷爷经常觉得水温不够,便将足浴桶里的水温越调越高,甚至超过了45℃,有时一泡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周前,陈爷爷泡完脚后觉得右脚掌有疼痛感,发现双脚掌都出现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水泡,最大的一个已破溃,于是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接诊的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管雅文详细询问陈爷爷的生活习惯和查体后,诊断他这是因为糖尿病后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一期糖尿病足,立即将他收治入院。

管雅文解释,陈爷爷有十多年糖尿病病史,每天一万步的踮脚走路,大脚趾因负荷过重有厚重的胼胝,加上足底受力不均,脚掌因不正确的走路姿势及鞋袜的摩擦长了多个水泡。而糖尿病导致他周围神经和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脚部对痛感和温感的感觉减退,每天泡脚水温过高,时间过长,这才导致足部皮肤破溃引发疼痛,如果不及时干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管雅文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控糖既要科学,也要安全。长期保持踮脚尖行走或站立姿势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比如,小腿肌肉持续紧张,造成肌肉疲劳、酸痛,甚至拉伤;此外,踮脚时体重主要集中在前脚掌,可能会增加跖骨头的压力,进而引发足底筋膜炎、跖趾关节疼痛等问题;同时长期踮脚走路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平衡感,增加跌倒风险。

入院后,内分泌科为陈爷爷制定了伤口换药处理、控制血糖、营养指导等治疗方案,同时安排他每天在内分泌科糖尿病逆转工作室通过抗阻运动设备进行运动。目前,陈爷爷脚掌破溃的皮肤逐渐愈合,而且血糖也达标了。

吴萍 陈怡婕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友的运动降糖处方——活动脚踝

中医认为,脚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而脚踝是脚部血液流动的重要关口。如果脚踝柔软有弹性,那么回心的静脉血液就能顺利地通过脚踝;如果脚踝老化僵硬,那么回心血液就像“堵车”一样壅滞在脚踝附近,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长期下去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脚踝部血液循环不畅,对糖尿病非常不利。因此,通过做体操或按摩,使脚踝由僵硬状态转化为柔和灵活的状态,尤其对老年人大有裨益。

优点

简单易学,对位置和力度要求不高,只要脚踝有舒适、略微发热的感觉,就能起到作用。

适用范围

适用于足部没有溃疡的糖友。

具体方法

(1)上下活动脚踝。坐在椅子上或床上,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略微伸直,配合呼吸活动脚踝及前掌,即呼气时脚尖尽量向下压,吸气时脚尖尽量往上勾。呼吸速度不宜太急,两脚各做10~20次。

(2)旋转脚踝。以跷二郎腿的姿势,将左脚抬起,置于右侧大腿上,以右手手指能轻易握住左脚趾为标准,然后左手握住左脚踝的上方,使脚踝不致移动,右手握住左脚前掌,向左右各旋转10次,然后换右脚。

(3)伸直脚踝。跪坐,脚背朝下,上身缓缓向后仰,以尽量拉伸脚踝前端肌肉(此时脚踝有酸痛感),保持这个姿势约1分钟。

(4)强化脚踝。老年人可以站在台阶或木板上,两脚脚尖前1/3着地,其余2/3悬空站立。为了强化脚踝力量,可踮起脚尖,放下,再站起,再放下,共做10次。

注意事项

活动脚踝时动作不要过猛,以免损伤脚踝。

文章来源于随糖平台,更多健康资讯可下载随糖APP,或关注随糖微信公众号(suitang365)。

运动降糖“实锤”!研究发现:这3种运动降血糖最佳,不是走路

39岁的李先生创业多年,业务刚步入正轨,今年体检的时候却被查出了高血糖,原来是之前为了拉关系谈业务,少不得吃饭喝酒,一段时间下来血糖值就耍耍上去了。

看到体检结果后,李先生下定决心开始控制血糖,哪怕是应酬,也坚持不吸烟不喝酒,平时饮食更是严格控制,清淡为主。

除此之外,下班后,张先生也不忘每天在小公园跑上5圈,周末还会组织着大家爬爬山,打打羽毛球。

就这样坚持了大半年,再次复查的时候,血糖有明显的回落,医生都对李先生竖起了大拇指,还说如果继续坚持,血糖值有可能能回到正常值。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对于糖友而言,运动真的能帮助降低血糖吗?

一、运动降糖“实锤”?有3项最佳运动

2023年6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跟踪了5.9万名平均年龄为61岁的个体长达近7年。

研究发现,每天进行仅6分钟的中等至剧烈强度的运动就能显著减少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运动时间越长,降低的风险就越多。

具体来说,相较于每天几乎不进行运动的人群,每天进行5.3至25.9分钟的中等至剧烈强度运动可以降低37%的患糖尿病风险;而每天进行68.4分钟以上的运动则将风险降低74%。

多项研究证实了运动对降低血糖的有效性,但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一项由山东师范大学于2022年发表的研究中,对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三种效果最好的运动方式:

第3名:组合力量训练

组合力量训练结合了自身负重练习(如俯卧撑、深蹲、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和器械训练(使用固定器械进行抗阻运动),相对于单一的抗阻训练,效果更显著。

第2名:慢跑

慢跑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通过缓慢的速度跑步来加速心率和呼吸,但不至于急促。初始阶段,糖友可以每次控制在10至15分钟内,逐渐增加至30分钟左右,每周保持3至5次的频率。

第1名:高强度间歇训练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最有效的血糖控制方式是高强度间歇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包括短时间内全力、快速、爆发性的运动,交替进行高强度和低强度,例如冲刺跑步和慢跑的交替。但这种训练方式更适合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的患者。

二、当体内血糖升高,双脚会发出4个信号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曹瑛副主任医生表示,由于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器官之一,其血液循环相对较不顺畅。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血管狭窄等问题,特别是在足部等远离心脏的部位,血液供应不足的症状往往首先显现。

当双脚出现以下4种异常情况时,要警惕是血糖超标的信号:

1.双脚发麻,感觉迟钝

高血糖导致外周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使足部血流受阻,末梢循环减弱,导致双脚出现冰凉和麻木。同时,高血糖也引发足部周围神经病变,导致麻木感加剧。

2.脚上伤口很难愈合

高血糖状态下,伤口易感染且难以愈合,可能演变为溃疡。这一现象多是由于血糖升高,下至循环变差,引起的糖尿病足所致。若不及时关注,伤口可能恶化为深层溃疡甚至坏疽。

3.足部颜色变化

高血糖引发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血流减少,血液循环不畅,又因为脚处在末梢循环,所以供血不足更容易有外在表现。当脚趾发黑发紫时,要警惕血糖升高的可能性。

4.足部皮肤出现异常

足部皮肤干燥、粗糙、瘙痒、脱皮等异常症状可能是糖尿病足的表现。要及时进行足部检查和血糖监测。

三、糖友合理运动,谨防对脚二次伤害

运动对于血糖的调节作用是胰岛素无法取代的。对于糖友而言,因为双脚更加“脆弱”,运动也更加需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运动,下面4点需注意。

1.糖尿病足也要动

当出现足部溃烂时,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卧床休息,减少下床活动,因为足部的负重会拖延伤口愈合。但不是不运动,而是在床上做些非负重运动,如勾脚尖,空中踩单车等。

2.运动强度要合适

如果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或同时存在其他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疾病,如哮喘、贫血等,要和医生对接后再确定是否运动。

在进行运动时,一般感觉周身微热、微汗即可,不必过度追求大量运动,以免发生意外情况。最好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3.从静到动不着急

糖友在进行运动时需要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合适的运动量。

一些老年人喜欢在饭后散步,但不要吃饱就动,最好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后再进行散步。运动的频率通常为每周3到5次,每次持续30到60分钟。

4.不适宜空腹运动

应当避免空腹锻炼,因为这容易导致低血糖,甚至引发低血糖昏迷。如果运动量较大,更要随时监测血糖水平,并备有糖果、饼干等含糖食物,应对低血糖。

除此之外,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棉质袜子也很关键。在运动前、中和后都要注意补充水分。运动结束后,务必仔细检查双脚,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红肿、青紫、水泡、血泡或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以防止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

科学安全地进行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每天6分钟,降低糖尿病风险!3种降糖效果最好运动,第1名出乎意料!》.健康时报.2024-02-06

[2]《血糖高了看脚就知道?足部出现这 5 种变化,提示需要降糖》.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2023-01-18

[3]《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四不”原则,这些情况下不宜运动!》.人卫健康.2021-10-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