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就医(糖尿病不去医院看能活多少年)
糖尿病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结果怎么样?医生用实例告诉你
门诊经常会有这样的病人,诊断出糖尿病,就会满怀期待的期望医生告诉他,不用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确实有些病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不用吃药、打针,只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血糖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但是如果初诊血糖就比较高,或者坚持不了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患者,那么就需要吃药、打针来控制血糖。
当然也有些人不在意,认为我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血糖高一些,没有关系的,他们就身体力行,确实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那么这些病人怎么样了呢?
医生告诉大家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这种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刘先生,36岁,体型肥胖,体重指数34,血糖16.2mmol/L,体重近2个月下降约10kg,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肥胖症,除消瘦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建议减重、药物治疗,拒绝,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既然医生说胖,现在不用少吃饭也能瘦,真是太合适了!
于是不忌口、不用药,每天喝酒,继续大鱼大肉,体重确实下来了,半年体重下降了25kg,人走不动了,全身酸乏,最要紧的突然出现胸闷,被120急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血糖26mmol/L,酮体 ,经过紧急抢救,花了近20万元,才把命拉回来,放了3个支架,胰岛素治疗。
而如果在半年前用药,那么就很简单了,低热量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服用二甲双胍每天2000mg,每周体重下降1-2斤,代谢综合征的各种疾病状态都能明显改善,血糖也会明显下降。
如果血糖不能下降到空腹7.0,餐后10.0以下,也可以加用吡格列酮、达格列净等药物配合,血糖基本上都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也不至于疾病迅速进展到出现到急性心梗的地步。
吃药不忌口
刘阿姨,60岁,血糖高5年了,一直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用药非常认真,每天吃饭前一定要把药吃下去。
但是就是这样,刘阿姨的血糖控制的也是不好,前几天查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11.5%,餐后血糖18.4mmol/L,已经出现了眼底病变和尿蛋白。
与同病程的糖尿病人相比,并发症发生时间明显的提前。
刘阿姨说,我吃药那么认真,从来没马(虎)过啊!血糖怎还会控制的不好呢?
刘阿姨吃饭的习惯是喜欢喝汤,面汤、稀粥每顿都要喝,一喝就是2大碗,而且从来不愿意测餐后血糖,每次来就诊,都要做思想工作才能查1次,一查就非常高。
告诉她要忌口,要调整饮食习惯,可是她说,我就是爱喝汤,不喝汤就像没吃饭一样。
餐后血糖增高会明显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并发症的出现上,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并发症的发生率会下降38%。
能吃药,不愿打针
赵大哥,52岁,糖尿病史3年了,一直口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血糖近年控制的不好了,考虑是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还有消化道反应。
建议停用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可是他不愿意,就一直加药,加到了最大量,血糖降的不好,还出现了药物刺激导致的胃炎、胃溃疡,每天上腹部疼痛的明显,几乎饭都吃不下去。
以上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出现的典型案例,糖尿病治疗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在治疗上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还要坚持饮食、运动的治疗,才能保持血糖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
不吃药,糖尿病能不能自愈?内分泌科医生给出了解答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是富贵病,多运动多养生就能好,不用吃药。”这样的说法你听过吗?有多少人深信这些生活小道消息,却在无知中让身体默默承受代价。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正在悄悄威胁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健康。很多患者试图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等方式摆脱药物治疗,但这种选择真的可行吗?今天,让我们用科学和真实病例来揭开这个问题的真相。
糖尿病不吃药,能不能好?真实病例揭示答案一个普通家庭中的警示故事2021年,四川广安市一位56岁的王先生因长期疲乏无力、口渴多饮来到当地医院就诊。王先生是一位普通的个体户,平时生活习惯不算太差,但他有一个坚持了十多年的“偏方”——坚信糖尿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自愈,因此从未服用任何降糖药物。
据家属回忆,王先生在五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觉得长期吃药是一种“依赖”,对身体“伤害更大”。于是,他开始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只吃七分饱,并尝试跑步、打太极等运动方式。
尽管他自我感觉良好,体重也下降了10公斤,但病情却在暗中恶化。当王先生因突然头晕、恶心、意识模糊被送往医院时,医生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种高血糖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经详细检查发现,王先生的空腹血糖高达1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到了10.2%,这表明他的血糖控制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而这正是放弃药物治疗的后果。
最终,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王先生的病情才得以稳定,但医生明确告知:他的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无法再通过单纯的生活干预来控制血糖,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这起病例发人深省:糖尿病患者不吃药是否能自愈?答案是否定的。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是人体代谢葡萄糖的重要“钥匙”,没有它,血糖就像失控的洪水,无法被细胞利用,只能积聚在血液中,进而损害全身器官。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控制。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细胞的损伤不可逆转,单靠饮食和运动已无法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2型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中提到:“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胰岛功能会随时间逐步衰退,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有限,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
可以看到,单一的饮食或运动干预远不能满足糖尿病管理的需求。药物治疗作为核心手段,能有效延缓胰岛功能衰退,降低并发症风险。
为了进一步佐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参考《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研究对全球超过10万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长达8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未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是接受规范治疗患者的2.5倍,死亡风险增加了1.9倍。
此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编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尤其是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的患者,单靠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达标,必须结合药物治疗。
中医文化的启示:标本兼治,平衡为本中国传统医学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认为其病机与“阴虚内热”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标本兼治”,既需通过饮食调理、运动平衡气血,又需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黄帝内经》中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提醒我们在糖尿病饮食管理中,应注重营养均衡,而非一味忌口。
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例如,某些中药如黄芪、丹参等在辅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具有潜力,但这些方法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尝试。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科学管理病情?对于糖尿病患者,科学管理病情是关键。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定期监测血糖:通过血糖仪或医院检查,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坚持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停药。
合理饮食:少吃高糖、高油食物,多摄入蔬菜、粗粮和优质蛋白。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
学习糖尿病知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或参加患者教育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警惕并发症:如出现视力模糊、手足麻木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单靠饮食和运动干预不仅无法“自愈”,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与其盲目相信偏方,不如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案,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健康无小事,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参考文献:
《2型糖尿病的长期管理》——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2020年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得了糖尿病,也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可缓解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糖尿病肥胖门诊,很多都是专程从外省飞来找蔡玉群医生的。这些患者因为被糖尿病纠缠数年而苦不堪言,如今通过个性化治疗后变得轻身如燕。那么,究竟是什么方法实现了糖尿病逆转?
本期特邀浙江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糖尿病肥胖专科主任医师蔡玉群、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副主任李宏春,和您一起关注血糖健康,远离糖尿病。
01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个性化控制血糖
通过中西合结合的方式,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就有可能最终实现不打针、不吃药地控制血糖。
蔡主任讲述,中药对患者的体质有调节作用。
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有所上升,这意味着患者的胰岛功能有了一定的恢复。
蔡主任在治疗中很少使用西医调节血糖的药物,而是通过改善患者肠道的吸收功能,增加肠道对蛋白质、维生素的吸收,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在治疗中,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做食物不耐受检测。
根据患者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分泌情况,可以选择出最适合患者日常生活进食的食物。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血糖,减少反复就医。
02
不打针不吃药
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长期应用胰岛素针,不仅造成皮肤损伤,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有影响,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而截至目前,蔡主任的团队已经医治了1500多例糖尿病患者,其中8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停针减药,血糖控制平稳。
患者中有一位94岁的高龄老太太,已有48年的胰岛素治疗史,她在接受蔡主任的治疗后,也做到了停用胰岛素。
当然,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通过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停药。如果胰岛细胞皆已坏死,目前则需要一直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一般而言,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治疗后一周,便可减量或者停用胰岛素。
接受治疗约三个月后,基本就可以停掉中药。
血糖受到内分泌的综合调节作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会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除了选择患者喜爱、又适合患者体质的健康食物,还会调整患者的睡眠状态。
03
指南共识明确指出
2型糖尿病可缓解
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发表共识强调,饮食干预是逆转成人2型糖尿病的首选措施。
2021年9月30日,中国第一版《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明确指出符合条件的糖尿病是可以缓解的。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必须都要用药,符合条件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完全有可能实现停针减药,并且维持血糖平稳。
不过,停药也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被治愈,遗传因素、胰岛功能受损的情况依旧存在。
虽然目前糖尿病无法彻底治愈,但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可以达成的,患者可以在停药或减药的情况下维持血糖稳定,改善生活质量。
(养生大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