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上渴(糖尿病上渴是什么)
糖尿病人经常口渴怎么办?4个小妙招可帮你来缓解!
一、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糖尿病人经常会出现口渴的现象,实际上是和血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也就会让尿量增多,从而让细胞失去水分,最后导致口渴的现象发生。因此糖尿病人经常口渴是因为自己的血糖处于上升的状态,所以想要止渴就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二、做好饮食调理
糖尿病人在平时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酸味的新鲜蔬果,如山楂、猕猴桃等,这些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充分的咀嚼可以有效的刺激唾液的分泌,从而缓解口渴症状。
三、调理好环境
糖尿病人要注意环境的调理,要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宜以及湿度的平衡,这样可以防止身体水分流失过多而感觉到干燥,从而导致口渴的发生。特别是在冬季干燥的时候糖尿病人可以使用加湿器来保持环境的湿度平衡。
四、不口渴的时候也要多喝水
一般来说,当正常人的身体缺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口渴现象。而糖尿病人会因为口渴中枢神经长期受到刺激,就会让身体那对缺水的敏感性下降,这样在身体缺水的情况下也感觉不到口渴,所以糖尿病人在感觉不到口渴的时候也要适当的饮水。喝水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够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让血糖稳定。
温馨提示,糖尿病人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才能够降低口渴症状出现的现象。另外在平时要适当的喝水,不过要注意尽量饮用白开水,不要用饮料或者其他饮品代替白开水,只有白开水才能够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降低血液中血糖浓度,如果用饮料或者饮品代替白开水,反而会让血糖出现上升而不能稳定。
糖尿病患者口干怎么办
糖尿病的症状很多,口干是其中最为折磨人的表现,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口干,糖尿病口干怎么办?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糖尿病口干呢?下面,济南糖尿病医院张静主任为大家解疑答惑。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口干?
很多糖尿病患者反映,感觉嘴唇很干,口水很黏,很想喝水,一口水喝下去舒服了,但过了几分钟又想喝了。同时,还觉得体内发热,个别还会出现眉心痛等。还有的人,白天不渴,夜里睡觉却常常口干,一觉醒来口干舌燥,有的还需要半夜起来喝水补充水分。这些症状,都是高血糖口干的特征。除了血糖控制不好,有些糖友口干还有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并发症。
中医认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肾阴虚。而口燥咽干是肾阴虚的临床表现之一。当然,医学上是这样解释糖尿病口干现象的:当糖尿病人血糖升高之后,就可以吸收血管周围组织中的水分,在医学上称为高渗,因此糖尿病人常常有口干的症状。
这好比果脯和咸菜,果脯是水果用糖腌制,糖把水果中水分吸出来之后就成果脯了。咸菜是蔬菜用盐腌了,盐把蔬菜中的水分吸出来之后就成咸菜了。如果您的五脏六腑腌在高血糖中,脏腑中的水分被血糖吸去之后就变成了果脯和咸菜了。这还能生存吗?失水严重就会产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它的死亡率很高。
糖尿病人口渴就要多饮,多饮就产生多尿。不少病人误认为只要少饮水就会减轻多尿的症状,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尿是高血糖引起的,而非多饮水的结果,相反饮水过少反而不利于糖尿病。
糖尿病口干怎么办?
吃枸杞子可治夜间口干,每晚吃枸杞子30克,嚼得越烂越好,要坚持不断。也可将枸杞子洗净备用,需要时取一粒含在舌上,几秒钟后,就会从舌根生出津液,可解除口中干渴。
并不只有喝水才能补水,吃菜也能补水,而且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干净、营养丰富的水。补水的蔬菜除了红黄色蔬菜外,瓜类蔬菜的含水量也非常丰富。比如,冬瓜的含水量居首位,高达96%,而像豆芽、黄瓜、丝瓜、苦瓜等也都是含水量“大户”。而且,所有的瓜类蔬菜都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能够降低血糖、保护心脑血管。
吃一些含糖量为3%以下的蔬菜,例如:大白菜、圆白菜、菠菜、油菜、韭菜、茴菜、苘蒿、芹菜、苤蓝、莴苣笋、西葫芦、西红柿、冬瓜、苦瓜、黄瓜、茄子、丝瓜、芥蓝菜、瓢菜、塌棵菜、蕹菜、苋菜、龙须菜、绿豆芽、鲜蘑、水浸海带等。这些蔬菜热量较低,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是糖尿病人饭桌上的佳品。
生活中的一些方法也可以减少口干,如洗澡水不要太热。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气候干燥时、感冒时或口干时,要使用空气加湿器。
对于严重口干的糖友,推荐:每天睡觉前拿冷毛巾包住整个脚板,约三五分钟即可,可保证一夜不口渴,更不会有尿意。
如何治疗糖尿病口干?
治疗口干,关键要解决的还是高血糖的问题。只有血糖下降了,口渴的症状才能从根本上好转。在对糖尿病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一部分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加服一些能提高胰岛素功能的药,使血糖得到控制,通常91%的病人口干、多尿症状都能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口干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入手。目前来讲,胃转流手术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较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可停止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摆脱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多会被便秘困扰,原因是什么呢?又该怎样调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肠君,我真的快受不了了!每天都在拼命挤,而它们却越来越懒!”某天深夜,人体的肠道细胞们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主角是勤勤恳恳的“蠕动工作者”——肠平滑肌细胞,它正在控诉自己工作的艰难:“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就像一条老旧的‘地铁线’,谁来修修?”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人患糖尿病,便秘这个隐秘却常见的问题或许并不陌生。那么,糖尿病和便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场“肠道会议”或许能为我们揭示真相。
让我们先从糖尿病的“幕后操作”说起。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中心”早已失控,导致血糖水平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种“血糖风暴”不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还会悄悄盯上肠道,特别是那条负责排泄的“地铁线”——大肠。
连接一:神经系统的“断电事故”糖尿病对肠道的最大威胁,是它可能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听起来复杂?没关系,让我们简单点:想象你的肠道是一条地铁,而自主神经就是地铁的“中央调度系统”,负责指挥列车准点发车。如果神经系统遭到糖尿病的破坏,这条线路的“列车”自然会变得迟缓,甚至停摆,导致便秘问题。
据权威统计,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病变,而这种病变往往会首先袭击肠道,导致排便困难。肠平滑肌细胞无奈地抱怨:“没有指挥,我们就像失控的民工,干起活来全靠运气!”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常常感到口渴,尿量也比常人多。这背后是高血糖在搞鬼——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洗刷”掉这些多余的糖分,会拼命增加尿量。结果,身体里的水分被大量排出,而大肠却因缺水而无法正常运作。
“肠道里的存货(粪便)干得像块石头,我们怎么挤得动?”肠道细胞们一边抱怨,一边苦哈哈地工作着。大便变硬、排出困难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水分不足。
连接三:药物的“副作用黑名单”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然而,降糖药有时会对肠道“下黑手”,导致便秘或腹泻问题反复交替。肠道细胞们纷纷吐槽:“明明是帮血糖‘打工’,却让我们吃尽苦头!”
不仅如此,一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还会减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甚至不吃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纤维素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便秘问题。
便秘的背后:肠道细胞的“吐槽大会”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肠道细胞们的“内部会议”:
大肠蠕动细胞:我们太累了!血糖高的时候,神经系统罢工,我们就成了无头苍蝇!
肠道黏膜细胞:水分呢?水分在哪?每次都干巴巴的粪便,我们怎么能顺畅工作?
肠道菌群代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太单一,不爱吃蔬菜水果,我们的“粮仓”都快空了!
这场吐槽大会揭示了便秘的根源:神经损伤、水分不足、饮食结构紊乱、菌群失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最终让糖尿病患者的肠道陷入了困境。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调理的方向也就清晰了。以下是几条科学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便秘困扰。
1. 补水,给肠道“加油”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唤醒肠道的“动力系统”。记住:即便不觉得口渴,也要主动补水,这是对抗便秘的第一步。
2. 多吃膳食纤维,给菌群“喂粮”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以下低糖高纤的食物:
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空心菜。
低糖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蓝莓。
粗粮:如燕麦、糙米。
小贴士:千万别突然增加纤维摄入量,否则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肠胃不适。慢慢增加,循序渐进。
3. 适量运动,唤醒“肠动力”运动对肠道的帮助不可小觑!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时,肠道细胞们会兴奋地喊:“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
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降糖药出现便秘问题,可以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避免滥用泻药,以免损害肠道功能。
5. 益生菌的“神助攻”益生菌是肠道的“好帮手”,它们可以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选择无糖版本)或益生菌补充剂。
6. 定时排便,培养“好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一开始没有便意,也要尝试“蹲一蹲”。这种习惯能帮助肠道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糖尿病导致便秘,就像一场肠道的“交通事故”。但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就能让肠道重新“上轨道”。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小问题”。
最后,大肠君在会议上总结发言:“只要血糖控制好、饮食结构合理、还愿意多喝水、多运动,便秘一定可以被赶跑!”肠道细胞们纷纷鼓掌,期待着你为它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年更新版。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便秘的影响》,《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第4期。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学杂志》,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