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有糖尿病(老爷有糖尿病吗)
每天喝两瓶碳酸饮料每餐都吃肉 还不运动 两个初三学生突患糖尿病
近日,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甘宇的门诊来了两个初三学生。
一个是男孩,一个多月前居家上网课时体重180斤,近一周以来食量突然下降,大量饮水,口渴,体重突然降至160斤。就医后,被诊断为糖尿病。
另一个是女孩,因为身上起湿疹来医院看病,在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后转入内分泌科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
原来在上网课期间,男孩和女孩都有共同的生活习惯,每天至少喝两瓶碳酸饮料、每餐都吃肉,每天基本不运动。甘宇表示:“近些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能量过剩,而过量喝甜饮料、吃肉、缺乏运动,是导致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
病例 两个初三学生患糖尿病
初三男生小刚在一周前身体出现状况,食量突然下降,大量饮水,口渴严重,体重由一个月前的180斤突然降至160斤。
小刚的父亲告诉记者,看到孩子身体出现状况马上带孩子就诊。通过检测,发现小刚血糖太高,同时尿酮体有4个加号,诊断为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的一个急症,有危险,必须住院治疗。
初三女孩小美是因为湿疹到医院看病的,在检查时发现血糖高后转入内分泌科诊治。甘宇告诉记者,女孩来的时候,看到她身体很胖有170多斤,就怀疑她血糖高,经过检测果然血糖太高了,确诊是糖尿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病因 每天两瓶饮料、每餐都吃肉,基本不运动
记者了解到,小刚和小美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每天至少喝两瓶饮料、每餐都吃肉,基本不运动。疫情期间,父母看到小刚学习很辛苦,给他准备了大量的水果、饮料,饮食上也是天天大鱼大肉;小美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两位老人给孩子顿顿都是高营养,孩子不喝白开水,每天都喝饮料。
因为网课内容比较多,上完网课就写作业,再加上马上要中考了,两个孩子每天几乎不运动,连下楼的次数都很少。
数据 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长
甘宇说,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18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2.8%,青少年的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长。以前青少年的糖尿病是一型糖尿病为主,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的,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的糖尿病。现在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二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
提醒 糖尿病早期基本没有什么表现
甘宇说,为什么说糖尿病可怕?因为糖尿病在早期没有任何明确的症状。只有在血糖特别高的时候,才能表现出糖尿病的症状。
有的人可能轻微有些乏力,有一些口渴,这也是在血糖很高时可能会出现的症状。
专家 热量产生的多能量就过剩,人就要发胖
甘宇说,饮料不仅含糖量高热量也高,热量产生的多就代表着能量过剩,人就要发胖,比如说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含有的热量大约是200多千卡。
这么多热量意味着什么?相当于正常的走步210分钟、快跑22分钟、爬楼梯31分钟、跳绳31分钟、骑车31分钟,这样才能把热量消耗掉。
甘宇说,人的增重和肥胖是由于能量过剩带来的,比如说孩子身高165厘米,体重60公斤,需要的热量是每天1800千卡。一个青少年一天吃三顿米饭,按照八两算,热量就是1600千卡,还不算水果肉蛋奶。如果每天再喝两瓶饮料热量就400多千卡,超过身体需要的能量就变成脂肪蓄积起来。这样人的胰岛素抵抗就明显了,胰岛素抵抗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此外,疫情期间运动少,能量消耗不出去,这也是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建议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甘宇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一定要合理饮食,减少含糖食品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同时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控制体重、平衡热量。每天最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时间,长期规则运动对减少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并发症帮助很大。
对于患糖尿病的孩子和家长来说,和医生配合,每天坚持测血糖,每2~3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检查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甲状腺功能、眼底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吴强
来源: 沈阳晚报
西安12岁男孩入学前体检 查出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12岁男孩小帅(化名)这学期进入中学了,但这位小朋友已经78kg了,开学前来到西安市人民医院(市四院)航天城院区进行入学体检,没想到他不仅仅是胖,还查出来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
体检数据让家人吓了一跳
检查显示,小帅身高161cm,体重78kg,空腹血糖高达19.57mmol/L,尿常规中的尿酮3 、尿糖 4 ,如不尽快处理,将可能进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立即收住于医院儿科进行治疗。
正常人空腹血糖参考范围为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则要考虑糖尿病可能。
医生追问病史时,小帅妈妈说孩子出生时体重就在4.3公斤,5岁左右明显开始肥胖,当时觉得小孩子胖一点没有啥,但家里一直以来都挺注重孩子均衡饮食的。
大约从一年前开始,孩子课业忙碌,日常本来也不喜欢运动,还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的情况。但孩子原本食量较大,也没有出现其他症状,家人都没有太在意,谁知道入学体检查出来这么多问题。
根据血项检查、彩色超声等相关检查结果提示,小帅还存在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结合小帅发病年龄、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其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脂肪肝。
2型糖尿病为什么找上未成年的他
住院期间,儿科医生为其制定了饮食、运动及胰岛素使用的系统化治疗方案。日常儿科王诗敏、曾佳两位医生对小帅爱护有加,时时叮嘱,病区里的护士小姐姐细心呵护,严密监测血糖波动。
经10余天规范治疗,小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前血糖波动于4.2-6.8 mmol/L之间,血脂降至正常。
然而糖尿病的治疗不仅限于医院,在确定好治疗方案后,回家继续治疗是关键。出院前儿科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了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操作培训,同时主管医师王诗敏为其制定了出院后的药物治疗、运动、饮食方案及随访计划。医生反复叮嘱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
据相关统计,我国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有糖尿病,常见的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儿童糖尿病以1型居多,儿童糖尿病中约80%~90%属于1型。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由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发病的原因、机制不明朗,总体主要是家族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肥胖、缺乏锻炼、家族遗传明显等。
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不一定出现上述典型症状,但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将存在血糖的异常升高。
小帅就是先期表现体重明显过重,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多饮、多尿情况,没有特别关注。
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家里的小朋友符合以下情况,在体检时建议监测血糖。
1) 平时爱吃甜食、体型肥胖;
2) 妈妈在怀孕期间有糖尿病;
3)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有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改变生活习惯、控制血糖稳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控制好可与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而言,低龄化的倾向导致其管理较为困难,需要家长细心监督、耐心引导。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京华烟云》“食古不化”的曾老爷:如此高傲,又如何掉入泥淖?
提起曾家那位曾文璞曾老爷,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正直但迂腐,讲究又矫情。
这个出场次数不太多的老太爷,看起来没做什么坏事,却总是让一些人恨得牙痒痒。
他满口的仁义道德,却葬送了儿媳的幸福;
他一直以清官服为荣,却不得不让儿子剪掉了辫子,当了民国的官。
可以说,曾文璞的这辈子,本来相当一名旧时代的士大夫,却在洪流中成为了一粒沙子,与那个旧的时代一起泥沙俱下,被掩埋在只属于过去的岁月中。
打压式教育的严厉父亲曾文璞的出场很高调很光荣,他是以解救木兰于水火之中的恩人的身份出现的。
当时,年仅十岁的木兰由于义和团的叛乱随家人逃离北京,但在旅途中与家人走散,被义和团的人抓了去。
无计可施之中,曾大人,也就是曾文璞寻到了她。
“一个态度严厉的中年绅士向前走来。他生得额头高,戴眼镜,微微有点儿胡子,穿着小褂儿长裤,上身外面套着灰蓝的缎子坎肩儿,一手端着水烟袋。”
其实这身打扮并没多精彩,反倒是前面的“态度严厉”四个字,定下了他整个人的基调,曾文璞一直都是个非常严肃的人。
他受姚思安所托,沿途帮忙寻找木兰,终于在德州附近找到了木兰,付了赎金,将她救了下来。
而后,木兰便被曾老爷和曾太太带到了江苏泰安的老宅子,在那里,她认识了曾家三兄弟和她一生的好朋友孙曼娘。
当然,也见识了曾文璞是如何教育他的孩子们的。
除了刚刚见到木兰时候兴奋了一下,曾文璞一直是严厉的,以至于木兰对他的印象就是:
“木兰觉得很怕他,可是她从未怕过自己的父亲。”
姚思安对木兰姐妹的教育一直都是开放宽松包容的,相比之下,曾文璞对自己儿子们的教育就可以用“打压式教育”来形容了。
书中说:
“在孩子面前,曾文璞一向是不夸奖他们的,这是他的习惯。男孩子不犯过错时,一律是“坏蛋”;犯了过错,一律都是“孽种”。”
这样的一个父亲,孩子做的好他不理不睬,但是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他一定会大发雷霆。
有一次经亚和木兰一起在树林中找蝉蜕,当时的男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别喜欢捉弄小女孩。
经亚也想捉弄一下木兰,于是怂恿木兰往树上爬,木兰因为从未爬过树,惊慌失措之下从树上掉了下来,额头还被石头磕破了。
曾老爷知道以后,大发雷霆,决定用家法处罚经亚。
抓到经亚后,他先给他来了两巴掌,然后他拿来家中的藤子棍,就往经亚身上打。
有人说:听听经亚的解释。曾文璞不听。
有人说:别下手太重。曾文璞也不听。
虽然一顿棍棒能让自己出气,也能让孩子短暂地知道害怕,但怎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因为害怕父亲,曾经亚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一直不敢出头,连妻子素云都嫌他没用。
这难道不是曾文璞的过错吗?
固守封建礼教的恶毒公公看小说,听广播,总是听到“恶毒婆婆”这样的说法,可能很少有人听过还有“恶毒公公”吧。
在我看来,曾文璞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恶毒公公,就是因为他,葬送了孙曼娘一生的幸福。
孙曼娘和曾平亚自幼青梅竹马,两人都认定了彼此,非君不娶,非君不嫁。
可是,就在两人快要结婚的前一年,平亚得了重病,而且几乎是病入膏肓。
医生都对平亚的病情毫无办法,虽然没有明说,但已经默认他们需要准备后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还未成亲的二人其实是能够解除婚约,年轻的曼娘能够再觅良人。
但是,曾家却决定让曼娘来“冲喜”。
他们明明知道将要让一个不满19岁的少女嫁给一个病势垂危真挚即将咽气的男人,可依旧寄希望于“儿子的病或许会好”,丝毫没想到一旦男子去世,女人将一辈子孤独无依。
当然,曼娘本身也是乐意的。她“会以处女之身,向爱情的神坛上郑重献祭”。
但即使曼娘甘心嫁过去,在平亚去世后,公婆也不至于对曼娘如此小心苛待吧。
曼娘嫁过去之后没几天,平亚真的去世了。
她还没来得及享受爱情的甜蜜,就要面临天人两隔的痛苦。
而且,公婆对她的限制,让她苦上加苦。
他们不让曼娘出门,尤其是春天,一定她关在家里。
“她在春天,没跟婆婆到法源寺去看丁香,这是因为花儿会引起女人的春心荡漾;她也没跟婆婆去逛过喇嘛庙雍和宫,因为她可能付一点儿赏钱,喇嘛就会把帐幔后面淫秽的欢喜佛给她看。”
所以曼娘没有权利享受春花的灿烂,春风的和煦,只能面对这一堵高墙。
但即使这样,公婆也没有对她掉以轻心。
“公婆二人仍然处处防备,使她不至于心中别有所思。”
这哪里是在对待儿媳,简直是在对待囚徒。
第十四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可是曾先生看见她那么娇艳年轻,多少吃了一惊,以后是不是让那么一个年轻守寡的儿媳妇再到外面去抛头露面,心里有点儿疑惧。”
这是曼娘在平亚去世之后,第一次,也几乎是唯一一次的远游。
她是跟随木兰和她的家人一起去登泰山,结果回来后,却被永久性地禁足在曾府之中。
后来木兰嫁到曾家之后,曾经怂恿曼娘去看过一次卓别林的电影,回来之后被曾老爷猛批了一顿,几乎“不守妇道”这样的话,都要说出来了。
为了封建礼教,剥夺了一个花季女子一生的幸福,不但让她的容颜跟随着岁月枯萎,而且还要囚禁她的心灵,令她永远不得解脱。
这样的公公难道不是“恶毒公公”吗?
旧时代的坚决拥护者曾老爷虽然对家里人爱答不理,但对于一个事物他却充满着热情。
那就是旧礼法、旧制度、旧风俗和旧时代。
他喜欢一切旧的东西,为此他支持清廷,将自己入朝为官当做毕生幸事。
“在曾家,若是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官衣官帽了,孩子们是严禁去动的。
经常都是曾太太亲自经管,不许别人动,因为官衣官帽是权威的标记,又是家庭地位的象征,并且也是皇帝的赏赐,一向是与官靴、雅扇放在一个特制的橱子里。”
由此可见,他是旧制度的拥护者,也是旧制度的受益者。
他在这样森严的等级中让自己获得尊重,或者说,让自己活得那种高高在上的虚荣。
然而,这样森严的等级持续了一千多年,刚好在他那个时代变得摇摇欲坠。
新思想正在萌芽,新制度正在建立,新生命正在诞生。
而他不愿意承认这一切,依旧保持着自己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看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可笑又可怜。
曾家渐渐衰落下去,财务方面越来越捉襟见肘。同时,他所坚信的很多东西都渐渐打破了他的自尊。
曾先生晚年患了糖尿病,医生建议他用西药治疗。
曾先生听了医生说这种病人尿中有糖,不禁嘲笑起西医,说西医都是胡说八道。但木兰找来了一本中医书,书中说病患者的尿是甜的。
曾先生不笑了,反而说:“当然,咱们中国过去也知道这个。”
但他始终不同意用西药治疗,在家人的劝说之下,他才勉强答应一试。
看起来只是一次药物的妥协,但在曾文璞心中,这是他在向新事物妥协。
“他的自尊心已经渐渐地萎缩,受到好多事物的破坏。他被迫放弃了清朝皇室遗臣的一副尊容,一统的安全世已然落了个丧家之犬的模样。他不得不屈服于妻子的压力,让自己的女儿进教会学校学英文,关于这种文字,他是一无所知,而且漠不关心,视若无物的。他怪现在官立学校教育之失败,是由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沦亡。他把现代称之为“无君无父无师的时代”——君,父,师,就是人类生活中权威秩序的三个象征。”
他想象自己活得很清高,但其实他活得非常狼狈。
曾文璞这个人在书中出现的章节并不少,人物设置也并不负面,但却几乎是最令人容易忽略,也是最令人生厌的一个人。
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假清高。
他看似务实,却一辈子活在自己设想的幻想里;
他看似正直,却将身边的人一个个逼入绝境。
面对进步,他不思进取,只知抱怨;
面对新生,他不予接受,反而打压。
这样的一个人,才是再开时代的倒车。
而这样的性格,也注定了他此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