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马糖尿病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省卫计委通报结核病防治情况
制图王辰翔
本报3月22日讯 3月24日是第2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日,省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了我省结核病防治情况。据介绍,我省每年发现大约1.4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被称为“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学生、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人群都是肺结核的高发人群。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有1040万人患结核病,2016年有18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成为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每天夺走超过4500人的生命。我国估算结核病患病人数为89.5万,占全球患者数的8.6%,位居全球第三。我省结核病疫情也不容乐观,发病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近几年,学生结核病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
专家表示,要想控制结核病,就要使它不在人群中传染和播散。
首先,要发现并控制传染源。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糖尿病、尘肺、肾功不全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员、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以及农民工、学生等,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如果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痰里面有血丝等疑似肺结核的症状,必须马上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样就能尽早地发现,并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其次,要设法切断传播途径。因为肺结核是由呼吸传播的,人又不能没有呼吸,所以一定要尽量保持空气的新鲜与流通,在与肺结核病人接触时最好戴上口罩,特别是肺结核患者更应该做好自我防护。
此外,还要保护没有感染结核的人群,使之不感染或者不发病。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和减轻儿童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但它作为婴儿期疫苗,缺点是保护期短,仅5到10年,既不能预防原发性结核感染,也不能预防成人肺结核,对成人肺结核的预防作用从0%到80%不等,因此卡介苗不能显著降低结核病的传播。
○热点答疑 结核病可防可治 国家也有减免政策
每每提及结核病,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肺结核,是不是结核就只发生在肺上?到医院做皮试,结果显示为阳性,这是不是就能确诊得了结核病?结核病能不能治好……临床中,经常有病人及家属询问这样的问题,对此,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一病区主任段慧萍进行梳理,并就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热点一:结核是不是只发生在肺上?
结核不只发生在肺上,是全身性疾病。人体的各个器官如肺、骨、关节、喉、肾、肠、腹膜、脑、皮肤、生殖器等,都可受到结核菌的侵犯而发病。结核病发生在什么器官,就叫做这一器官的结核病。如发生在肾就叫肾结核,发生在肠就叫肠结核,发生在骨就叫骨结核……由于结核杆菌主要是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播,所以,结核病以肺结核为最多见,占80%以上,其他脏器的结核也常起源于肺结核的播散。只不过其他部位的结核较肺结核少,传染也不强,所以人们对肺结核更为关注。
热点二:皮试呈阳性是不是得了结核病?
PPD是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在前臂做皮试,72小时看结果,依据皮肤反应结果来判断,反应越强,皮肤的硬结越大越红越有水疱,即呈阳性。但是,PPD只是判断有无结核感染,并不是判断有没有得结核病。阳性至少说明有结核感染,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在10%左右。所以PPD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胸部X线片、痰等判断有没有结核。近年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检查和PPD类似,也可检查有无结核感染。
热点三:感染结核杆菌是否意味着会发病?
感染上结核病菌并不等于是肺结核发病患者。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感染过结核杆菌,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并不一定会发生肺结核病,是否发病,主要受到感染结核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的高低两种因素影响。身体免疫力强的人不容易发病,但少数感染结核菌的人抵抗力降低时,有可能会发病。
热点四:得了肺结核就一定能传染给其他人吗?
并不是,即使是肺结核发病人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有传染性。感染结核杆菌但没有发病的人没有传染性,即使是发病人群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传染性。发病患者,需要查痰涂片镜检、结核菌培养和分子检测,如果呈痰阳性,才具有传染性。 也就是说,只有感染、发病、发病痰菌检查呈阳性,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才具有传染性。所以,大可不必对仅是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者血检阳性的人群进行隔离,他们不具备传染性。
热点五:怀疑患了肺结核该咋办?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肺结核能否治愈的关键。一旦出现典型表现,就应该马上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我国省、地、县三级都设有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包括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结核病定点医院。 鉴定肺结核的诊断手段包括: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部CT;病原学检查如痰涂片镜检、结核菌培养和分子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伽马干扰素释放试验等。
热点六:结核病能不能治好?
能治好。随着医学的进步,抗结核化学药物的出现和化学疗法的开展,防痨网的建立、健全,有效管理措施的落实,几乎可以治愈所有的初治患者,不管症状轻重,病变范围大小,空洞有无,痰菌阴性或阳性。化学疗法是战胜结核病的强有力武器,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患者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按时服药,坚持有规律的全程治疗,必能获得成功。一般情况下,新发传染性肺结核要治疗6到8个月才能彻底治愈。
热点七:耐药结核是怎么回事?
结核病如果治疗不规范,如用药不够、疗程不足等,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之后,相应的药物就不能控制了,如果耐药很多的话,结核病将再次成为不治之症。现在结核病导致死亡的很多都是耐药患者。
热点八: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是否免费?
近年来,随着督导化疗(DOTS)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政府可以对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实施在医务人员面视下的短程化疗,可以保证至少85%以上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获得痊愈,使其失去传染性,从而保护健康人群不受侵害。目前,政府提供的药物、痰检查、透视是免费的,但住院治疗并不免费。
○专家提醒 学生是易患人群 防治要把好五关
去年,湖南桃江学生集体暴发肺结核,这一事件让全国各地的在校生及家长都有些恐慌。3月22日,在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防治结核病新闻通气会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科长范月玲介绍,从目前发病现状来看,因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学生成为结核病发病的易患人群,我省学校结核病疫情形势严峻。 那么,对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应如何防控结核病?范月玲认为,关键要把好“五关”。
第一关:入学体检关
要把结核病筛查纳入学生入校体检及教职员工体检的重要内容,通过入学体检发现肺结核可疑患者,并及时送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一旦确认为肺结核患者,应及时进行居家治疗或住院治疗,待确认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回校进行后续治疗。这一关就是要把传染源拒之于校外。
第二关:晨检及缺课查因关
通过晨检,及时了解每名学生是否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如有,要及时报告校卫生(保健)室。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要认真做好原因追查和登记,如怀疑有可能是肺结核病,应及时报告学校卫生(保健)室,并由卫生(保健)室追踪了解学生的诊疗情况。这一关就是要及时发现在校学生中的可疑肺结核患者,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第三关:主动报告病情关
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因不适到医疗机构就诊被诊断为肺结核病,应如实告知本人身份及学校名称与班级,切不可因担心可能休学或停工而向医生隐瞒。因为你的隐瞒就会让学校失去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的最佳时机,很可能成为学校聚集性结核疫情的根源。这一关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及员工,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及早采取防控措施。
第四关:开窗通风关
随着学校条件的改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处处都安装了空调,无论夏天、冬季,同学们都喜欢呆在密闭的空调房内,空气缺乏流动,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肺结核的感染与传播。因此,一定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这一关是防止结核传播简单有效的好办法。
第五关:健康教育关
要经常在学生及教职员工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把结核病防治知识纳入学生卫生课或健康教育课内容。要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广大师生掌握基本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知识),树立良好的卫生行为,包括时刻保持环境卫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等。这一关就是要通过知识普及,让大家自觉参与到结核病防控中来,从自我做起,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行为做起,从根本上防止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 注意营养、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戒掉不健康的习惯等,增强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能有效地防止结核病的发生。
本报记者 薛琳 通讯员 郝东亮 实习生 张彩云
「健康解码」糖尿病、风湿免疫病人群有关结核病防控的问题
1.糖尿病、风湿免疫病这两类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结核病吗?原因是什么呢?
刘晓清:首先,糖尿病以及风湿免疫疾病患病人群在我国基数很大。同时结核病也是一种危害较高的传染类疾病。并且据临床统计,患有糖尿病及风湿免疫病人群较没有这两类疾病的人群患结核病的几率高二到五倍。原因在于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类所导致的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进而引发的。所以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在是否感染病原体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糖尿病的人群和风湿免疫病人群的免疫力普遍较低,故更容易患有结核病。
2.在临床当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湿免疫病共患结核病患者被漏诊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刘晓清:漏诊情况确实存在,因为这类疾病历史较长,但研究时间较短。并且人们对这种疾病重视度欠缺,极其容易忽视。在糖尿病以及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时,会忽视检查是否同时患有结核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是否经常咳嗽,低烧,或者存在盗汗以及体重下降等现象,这类现象如果出现很有可能患上了结核病,需要及时去医院感染科进行及早诊断治疗。
3.糖尿病、风湿免疫病患者人群如果感染了结核菌,这部分人群是不是比健康人更容易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这部分人群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刘晓清:首先结合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并不是都变成了活动性结核,通常会分为两种情况。假如感染的量菌量很大,加上患者的免疫功能低,很有可能变为活动性结核。但同时一部分人群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以后,没有明显症状,为潜伏性结核感染。这种潜伏性结核感染指结核菌进来以后没有症状,但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并没有把结核分枝杆菌完全杀灭。虽然,潜伏性结核感染占结核感染的绝大多数。但是如果这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后,潜伏性结核感染就会变成活动性的结核。可见,糖尿病的患者,首先其免疫功能低,同时血糖高的时候,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提供了更快的繁殖的能量,所以细菌繁殖的又快就更容易活动。而风湿免疫病它本身免疫功能是紊乱的,在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过程中,还会经常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更加降低了人体免疫功能。导致结核菌变为活动性。
降低变为活动性肺结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病人需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做到管住嘴,迈开腿,适当的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做法对提升免疫功能作用非常大。
4.还有哪些手段可以进行结核病的预防工作?结核分枝杆菌有疫苗吗?
刘晓清:首先,新生儿出生当天会打卡介苗。对于保护新生儿以及青少年的结核发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糖尿病和风湿免疫病人群这类免疫功能偏低的可以通过检查手段去进行预防。例如结核菌的皮试,伽马干扰素释放实验,或者通过影像手段,如拍胸片,CT等进行排除活动。如果潜伏变为活动性肺结核,就及早治疗。如果发现体内存在潜伏性结核杆菌,需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要求,进行预防性口服药物治疗。
【嘉宾简介】
刘晓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 常务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负责人
【栏目简介】
《健康解码》是新华网大型原创健康科普视频栏目。关注大众保健意识,倡导健康智慧生活。栏目邀请各大三甲级医院、权威机构专家录制,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早诊早治、养生误区解读、科学保健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解读,轻松幽默,深入浅出。每集节目以三维动画与演播室录制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全方位、立体化解码健康的奥秘,节目短小精悍,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得实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有益身心。
全新糖尿病治疗策略
糖尿病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死亡,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无法降低导致的疾病。II型糖尿病往往是因为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信号功能不足造成。因为胰岛素受体功能不足,II型糖尿病早起往往为了维持血糖产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这给胰岛素分泌细胞带来很大压力,晚期也会因此导致胰岛素分泌细胞死亡,形成和I型糖尿病类似结局。
胰岛内分泌腺体内有分泌胰岛素的β(B)细胞细胞,也有分泌胰高血糖素的α(A)细胞。两种细胞分泌的激素作用在调节血糖方面完全相反,胰岛素是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考虑到分化起源上接近,科学家尝试把两种细胞进行转化,糖尿病不是β细胞死亡吗,如果把α(A)细胞转变成为β细胞,就不需要注射胰岛素,不就可以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了。其实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和线索,过去研究表明,在β细胞极度缺失的情况下α细胞可以转变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这个过程中,表观遗传调节者Arx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分子。
利用这个线索,科学家把两种细胞在体外培养,建立一种分析系统,所以不能在身体内进行是因为组织内成分和影响因素太多,无法进行大批量筛选目标药物分子。利用这样的分析系统,用各种现成药物分子进行尝试,最终发现一种神奇的药物,就是中国科学家最早研究对抗疟疾的青蒿素,就是这种能诱导α细胞转变β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奇药物青蒿素现在正在超万能药发展,除了现在发现的可能是糖尿病新疗法的药物外,已经有研究发现这种药物具有抗癌症、抗衰老和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感觉除了阿司匹林和二甲双胍外,难有其他药物可以匹敌。
从恢复β细胞角度治疗糖尿病,有这种以干细胞或成体细胞来诱导这种转变的多种方法。也有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技术,用干细胞的万能性来实现让β细胞重新长出来的目的,这方面现在也进展非常迅速。
最新是奥地利CEMM研究中心的Stefan Kubicek团队,研究在Cell上发表。结果显示,青蒿素可以改变产生的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的表观遗传过程,并诱导其生化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Patrick Collombat团队的前期工作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可诱导α细胞转化为β细胞。这种现象虽然在活体动物中被确定,但由于在体影响因素多样,很难明确具体调节过程。利用体外细胞培养α和β细胞系研究进一步验证单纯Arx基因丢失可以实现细胞转化。利用这些细胞系,在化合物库发现青蒿素与ARX损失具有相同的效果。随后研究证明青蒿素重塑α细胞的分子活动模式,青蒿素能结合细胞内gephyrin蛋白,后者是伽马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细胞内骨架蛋白,gephyrin蛋白激活可以让更多GABA受体转移到细胞膜上,GABA受体功能增强。Patrick Collombat在同期Cell发表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示,在小鼠模型注射GABA也能导致了α细胞转化为β细胞,进一步说明GABA信号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研究团队也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给患糖尿病的斑马鱼、小鼠和大鼠青蒿素后,β细胞在大量上升,血糖平衡也有所改善。青蒿素在鱼与啮齿类动物体内的分子靶点和人类非常相似,其对α细胞的影响极有可能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不过糖尿病患者β细胞死亡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对细胞的攻击和破坏,新产生的β细胞也很难逃过。估计必须结合抗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才能维持这种细胞的存活。但青蒿素及其作用方式的发现,显然是一个完全新1型糖尿病治疗策略。
GABA是大脑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这种神经受体功能不足会造成大脑神经系统过渡兴奋,例如在许多癫痫病就存在这种现象,如果青蒿素的这种效应能发生在大脑内,将考虑两种后果,一是青蒿素使用会不会带来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另外一种是能治疗某些癫痫病。
参考文献:
1. Jin Li et al. Artemisinins TargetGABAA Receptor Signaling and Impair α Cell Identity. Cell, December 2016 DOI:10.1016/j.cell.2016.11.010
2.Nouha Ben-Othman et al. Long-Term GABAAdministration Induces Alpha Cell-Mediated Beta-like Cell Neogenesis. Cell,December 2016 DOI:10.1016/j.cell.2016.11.00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