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灸治糖尿病(糖尿病灸法部位)

家家灼艾 0
文章目录:

马氏温灸法:10日循灸法,糖尿病艾灸效果良好,阴虚症也可灸

#糖尿病##艾灸#,有缘分看到发的艾灸文章,请您关注一下,相信总有一篇您会需要,请给艾灸一个机会!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继发性两种。继发性糖展病一般继发于胰腺、脑垂体、肾上腺的某些病变。原发性糖尿病占绝大多数,原因未明,但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的生理病理为绝对的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尿糖、葡萄糖耐量减少。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至症状期则可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乏力等表现。久病者常可伴发心血管、肾脏、眼底、神经病变。严重病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本病亦常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等。

一、10日循灸法

按糖尿病常规灸法治疗

灸序:

第1日:承浆、中脘、足三里;

第2日:关元、曲骨、三阴交;

第3日:期门、太冲;

第4日:下脘、天枢、气海;

第5日:膈俞、膻中、巨阙;

第6日:脾俞、阳池;

第7日:肝俞、章门;

第8日:胃俞、水道;

第9日:肾俞、然谷;

第10日:肺俞、曲池

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脐30分钟。

二、糖尿病病例

例1庞××,男性,48岁,住天津市南开区。1965年6月8日初诊。

1、病史与症状:患者于两月前开始多食及消瘦之表现,近一个月伴有咳嗽、痰中带血。天津南开医院诊为糖尿病、肺结核。现游尚有多饮、多尿,大便稀而次数多。

2、治疗:嘱其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下院、天枢各30分钟、气海60分钟;3日,关元30分钟,三阴交26分钟,中极60分钟;4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5日,肺俞、尺泽各25分钟。以上5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灸后饮食及小便很快就减少而趋于正常。继之体力渐恢复,尿化验证实尿糖逐次减少,灸至近1个月,咳嗽、咯痰带血均止,证明肺结核也颇好转(未用抗痨药),灸至1个半月,嘱肺结核灸穴(见肺结核栏)与前穴合并、循环灸,4个月后测24小时尿糖定量为108,较灸前有大幅度下降,复查购片,示肺结核已钙化。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疗糖尿病效果良好,不可拘于阴虚症不宜灸之说。

如果身体问题可以留言,定回复;如果您有艾灸调理案例,都可以留言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艾灸,使用艾灸,真正做到绿色理疗。此号专业艾灸学习号,欢迎您的点赞、关注;一起学习艾灸!

艾灸降血糖的2个穴位,糖尿病自己在家就能做,建议了解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上,张阿姨谈到了她的健康转变故事。曾经,她每日与糖代谢异常的困扰相伴,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医生的建议和药物治疗虽有所帮助,但她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直到一位老友向她介绍了艾灸,一种源自古代的自然疗法。最初,她持怀疑态度,但在坚持尝试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稳定了许多,且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这一变化不仅使她重获活力,还激发了她对艾灸这门古老艺术的深入探究。

艾灸与糖尿病:古法新解,健康的希望之光

艾灸,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核心在于通过点燃干燥的艾草,将温热的烟雾和温度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的结合,艾灸在控制糖代谢异常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能。

糖代谢异常是一种慢性代谢病症,主要特点是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不仅会损伤血管和神经,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艾灸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自然疗法,其优势在于辅助调节体内环境,改善血糖控制。

艾灸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进而影响全身的代谢平衡。这种刺激有助于调整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的正常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降低血糖水平。另外,艾灸还能缓解压力和焦虑,这对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和控制血糖波动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不少科学研究开始探讨艾灸对于糖代谢异常的具体效应。这些研究证实,艾灸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糖控制,尤其是对于那些轻度至中度糖代谢异常的人群。它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辅助选择,有望成为改善糖代谢异常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两大穴位:糖代谢异常调节的关键

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四横指处,是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的重要穴位。针对糖代谢异常,此穴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通过艾灸足三里,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常规操作是每天艾灸3-5壮,每壮维持5-10分钟,以感觉穴位微微发热为宜。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横指处。这个穴位对调整内分泌系统、平衡血糖非常有效。艾灸三阴交穴,能够帮助改善血液循环,进而降低血糖。艾灸方法同足三里,注意艾灸时保持穴位的温暖感觉,避免过度灼烧。

选择优质艾条,确保艾灸时热量充足且稳定。在艾灸前,清洁好穴位附近的皮肤,保持干燥。准确找到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点燃艾条,距离穴位约3-5厘米,轻轻移动艾条,避免局部过热。每个穴位艾灸5-10分钟,视个人舒适度调整。

艾灸过程中应感到穴位温热舒适,若感觉灼热则稍微增加艾条与皮肤的距离。艾灸结束后,穴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属于正常现象。

通过以上步骤,艾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调节血糖水平。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艾灸治疗不应替代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药物治疗。在开始任何自我疗法之前,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与艾灸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柱或者艾条燃烧时所产生的热力,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中医很早就将艾灸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在《针灸甲乙经》即有“食不充饥灸三里”的记载,《急备千金要方》 亦云“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现代研究也指出,艾灸可改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分泌与抵抗,同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等糖尿病并发症具有独特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研究显示,艾灸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而且可以通过改善代谢紊乱、微循环,增强神经营养、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等机制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DF)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足部神经的凋亡以及足部细胞缺血坏死,造成足部溃疡创面的发生。艾灸可以防治糖尿病足,特别是糖尿病足早期的患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消化道并发症,以胃动力和胃排空异常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腹痛等。本病属中医学“胃痞”范畴,由于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而致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司,胃失和降。西医多用胃动力药物,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艾灸疗法具有理气活血、温通经脉的作用,艾灸胃脘、神阙、足三里等穴可以促进胃动力,加快胃排空,减缓肠胃的不良症状,且能补中益气,从整体调理人体正虚不足,无不良副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尿病失眠

失眠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形式,其发病率高达52.50%。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睡眠不足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项危险因素,会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加速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进展。艾灸治疗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失眠症状,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总而言之,艾灸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血糖、血脂,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失眠等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防治作用。因此,糖友们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选用艾灸的方式来调理身体状况,缓解症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