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颜糖尿病(茶治糖尿病吗)
茶颜悦色使用植脂奶油?还能不能放心喝奶茶了
奶茶界网红茶颜悦色由于使用植脂奶油引发网友热议。
不亏是顶流,当晚,茶颜悦色马上回应,他们表示,自己确实用了植脂奶油,不过,这款植脂奶油的反式脂肪含量是0,在食品安全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 茶颜悦色官方公众号
等等等等,不是说植脂奶油含有反式脂肪吗?怎么又出了零反式脂肪的植脂奶油呢?
奶茶重度迷恋的饱妹,决定当一回大家的课代表,我们试图弄清楚以下问题:
1、反式脂肪是真的有危害吗?
2、植脂奶油是不是一定含有反式脂肪?
3、如何避免反式脂肪?
20世纪初,美国开始进口大豆作为蛋白质来源,制作过程中获得了大豆油这种加工副产品。
在美国,这种液体状态的植物油,并不符合他们的烹饪习惯。于是,处理这些大豆油就成了问题。
1902年,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找到了办法,他发现可以用催化剂把这些液态的植物油,通过加氢变成固体。
这样制作出的固体油脂不仅价格便宜,还很好储存。甚至连用它制作出来的食品,保质期都比黄油制作的要长。
在美国黄油紧缺的背景下,这个发明简直不要太好!
▲ 人造黄油
© sciencephotolibrary
在那个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没有正式出现的年代,世界各国都还没有开始对食品进行监管。
威廉·诺曼觉得可以生产,就开始生产了。消费者觉得可以吃,就买来吃了。
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动物油脂中胆固醇的危害,所以这种来自植物的油脂,甚至还带上了一层“健康”的色彩。
人造黄油迅速成为了黄油的廉价替代品,几年时间销量达到上千吨,整个欧洲都开始使用它。
▲ 工人正在生产人造黄油
© sciencephotolibrary
1950年,“植脂奶油”在美国Presto Food公司诞生,它克服了传统含脂肪天然奶油稳定性较差的缺点,并凭借价格低廉、加工成本低、植物脂肪来源广泛的优点,深受人们喜爱。
1958年,一家叫Carnation的公司把植脂奶油干燥成为粉末,这样不仅可以长期储存,还能方便糖浆香精调味,味道更为接近牛奶,且放在任何一款饮品中,都没有稀释的困扰。
他们把这个产品起名叫做“coffeemate”,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是“咖啡伴侣”,这款产品成为所有中国小朋友考试复习必备。
▲ 后来雀巢收购了Carnation,并拥有了“咖啡伴侣”的产品和商标
© 雀巢官网
价廉物美的人造油脂就这样流行了50年,1956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报道,称氢化植物油会导致人体内的胆固醇升高,编辑评论更指出氢化植物油可能导致冠心病。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太多重视。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导致人体内胆固醇升高的“元凶”是反式脂肪。
在加氢过程中,有一些不饱和脂肪没有被氢原子填满,从原本“顺溜”的顺式结构,变成了“拧巴”的反式结构。可别小看这么一拧巴,改变了它在人体内的代谢方式,一系列问题就这么跟着来了。
199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哈佛医学院等机构进行的“护士健康研究”,发现当日常饮食中来自反式脂肪的热量在总热量中的比例上升2个百分点,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一倍左右。
类似的研究陆续出现,2006年,一篇“荟萃分析”将它们汇总在一起,得出了一个被大家认可的结论:当摄入反式脂肪所产生的热量在总热量中的比例达到2%,冠心病发生率将会增加23%。
此时,反式脂肪的危害才终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随着不断的研究,人们还发现反式脂肪增肥能力超强,是普通脂肪的7倍。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能力,也是普通脂肪的2-3倍。除此之外,在影响胎儿发育、增加脂肪肝、乳腺癌、结肠癌、糖尿病、诱发老年痴呆等方面,虽然还没有充足的证据,但也发现了一些联系。
至此,反式脂肪成了彻彻底底的过街老鼠,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限制政策。
2018年5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公布了反式脂肪的“彻底消灭计划”。提出了6项战略行动,彻底消灭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
©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为什么一说起反式脂肪,大家就会想起植脂末和植脂奶油等人造油脂呢?
因为曾经的植脂末、植脂奶油确实是“反式脂肪大户”。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项食品加工技术而已。反式脂肪并非它们的固有特性,只是当时使用的原材料氢化植物油不好,才成了人人喊打的东西。
随着食品原料和加工方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让植脂末、植脂奶油等产品找到了新搭档——棕榈油、大豆油等非氢化的油脂,或是经过完全氢化、全部饱和的植物油脂。
以它们为原料生产的植脂末、植脂奶油是完全可以达到各国零反式脂肪的标准的。
© 爱护牌咖啡饮品浓缩奶油官网
另一方面,反式脂肪也不仅来自人工。
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肉和乳制品中天然存在少量的反式脂肪。它们有多个胃,其中瘤胃是一个天然的发酵罐,里面的微生物在帮助它们消化纤维物质的同时,也制造出了一些反式脂肪。
不过,这类反式脂肪含量很小,且食用肉和乳制品所带来的健康益处更多,因此它们并不在世界卫生组织要消灭的行列中。
所以,添加了植脂末、植脂奶油的食物,只要看清反式脂肪含量的标识,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过去动物油脂不多,这些人造油脂才会流行。可现在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牛奶以及动物油脂获取应该并不困难,为什么还要使用人造油脂呢?
人造油脂并非一无是处,它便于储存、成本低,这是许多商家会选择它的首要理由。冬季人们手边常备的粉状冲饮,也是因为便于储存而受到欢迎。
另外,人造油脂的另一个优势是口感。用氢化油做出来的食物不油腻,口感不错,想要找到它的替代品并不那么容易。
第三,人造油脂还有一个会令很多人意外的优点,那就是脂肪和热量小。
以奶油为例,通过比较植脂奶油和动物奶油的营养成分表可以看出,两者区别最大的是脂肪含量。动物奶油通常在35-36%,植脂奶油在20-25%。因此,单就减少脂肪和热量摄入来说,如果是符合零反式脂肪标准的植脂奶油,它更有优势。当然,如果食用过量,哪一种奶油都不健康。
© soogif
虽然人造油脂并不等于反式脂肪,但名声臭了,商家们就开始在文字上做文章。就比如茶颜悦色用的那款植脂奶油,它在介绍中给自己起名叫作“咖啡奶”,并暗暗站到了牛奶行列中。
但这就不对了,虽然休闲茶饮1.0时代是无茶无奶,但植脂奶油是一种人造油脂,用它制作的休闲茶饮3.0只能算是有茶无奶啊!
© 爱护牌咖啡饮品浓缩奶油官网
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要不过量,对健康的风险就是可控的。
在2011年对北京、广州城市居民的调查中,13-17岁人群是摄入反式脂肪最多的,平均摄入量达到了每天0.61g。
但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不超过总热量的1%,和我国卫生部建议的每天不超过2.2g还有些距离,这主要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如何才能避免吃到反式脂肪?
最简单的就是看包装。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国家制定的零反式脂肪标准都不是绝对的0。例如我国2011年发布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明确要求,当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当每100g或100ml中含量≤0.3g时,即可标注为0。
所以,一个比较靠谱的方式,国内生产的食物,如果标注反式脂肪为0,那你要默默当成0.3,毕竟几个0.3一积累,也很容易超标。进口食品上如果有“shortening”字样也是反式脂肪的象征。
©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第二,煎炸时要注意食用油的选择。有实验发现,食用油在煎炸过程中(实验仅做了20批次)并不会额外产生过多的反式脂肪,因此选择反式脂肪含量原本就低的食用油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我们常用的葵花籽油反式脂肪含量在0.34%左右,大豆油在0.78%左右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氢化油这种,反式脂肪高达10.39%左右的油脂,就应该避免了。而且当反复油炸次数过多时,反式脂肪的含量就会不断增加了。
另外,反刍动物的肉和乳制品中反式脂肪虽然很少,但架不住积少成多。不仅如此,肉吃太多造成的肥胖等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
课代表总结:
1、反式脂肪是千真万确的不好,能避免就避免。
2、但植脂奶油、植脂末这类食用油脂制品并不一定等于反式脂肪。
3、想要避免反式脂肪,一定要看清包装,心里默默算好那几个0.3。
4、煎炸时选对食用油很重要,以及尽量减少油的反复使用。
最后,我们再说回奶茶。
如果你在家做过奶茶会发现,单纯的牛奶 茶一点都不香浓,这是因为脂肪不够。
港式奶茶中会加入浓缩的牛奶,但这样成本很高,不只是价格,还有储存,以及由于保质期短而过期浪费的成本。于是,植脂奶油才成为了许多奶茶店的首选。
虽然如今的植脂奶油排除了反式脂肪的危害,但饱和脂肪是另一个坑。它增加心血管风险的“能力”,虽比不上反式脂肪,但胜在量大,毕竟我们每天吃了太多肉肉肉肉。
所以,添加了植脂奶油的奶茶究竟能不能喝呢?
我们的答案是,为了健康,当然不应该多喝奶茶。可是奶茶这东西,就是好喝啊!
再美味,也要适度,这是我们叫九分饱的初心。
参考资料:
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2、《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22507-2008
3、《消除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一揽子行动方案》,世界卫生组织,2018.04
4、《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英]比·威尔逊著,周继岚译
5、《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摘要》,食品安全导刊,2013.08
6、松鼠云无心,《反式脂肪一百年》,饮食科学,2018.07
7、张铁英,姜元荣,陈雅琼,《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2013.03
8、云无心,《要对反式脂肪酸“赶尽杀绝”吗?》,果壳网,2013.03
9、《关于使用《爱护牌咖啡用浓缩植脂奶油》的一则说明》,茶颜悦色,2020.10
10、《被世卫组织“封杀”的Ta,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崔玉涛的育学园,2018.06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 - 蓓仔
设计 - 大雨
编辑 - 蓓仔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福桃九分饱(futaojiufenbao),关注福桃,带你吃得更香。
糖友须知:动不动就出汗可别大意
如果糖友在环境温度不高、其他人都不怎么出汗的情况下总出汗,可能是个异常信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尚敬提醒糖友们,异常出汗需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低血糖。糖友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低血糖。有些患者长期血糖高,血糖下降过快时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这是由于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时,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大汗。尚敬建议,这时患者应尽快食用糖果或甜饮料等,症状会立即缓解,必要时调整降糖药量。
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出汗异常是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信号,有60%的糖友最终出现排汗障碍。足部少汗或无汗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最早的表现之一,重者累及下半身,上半身却会出汗增加,包括头胸、背部。神经病变除多汗症、少汗症,还可表现为局限性多汗症、味觉性多汗症,即一吃东西颜面部就会大汗淋漓。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多汗对身体并没有多大影响,但会给人带来不小的烦恼,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糖友要积极控糖,使用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会有一定疗效。
合并抑郁。抑郁在糖友中也很常见,负面情绪可能会通过影响糖友的下丘脑等处,导致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发生变化。抑郁状态下的情绪紧张易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过多。糖友们出现这种情况时,需及时接受心理干预治疗,必要时服用抗抑郁药物。
合并结核感染。糖友免疫力相对低下,容易并发结核杆菌感染,继而出现多汗。结核病主要表现为夜间盗汗,可伴发咳嗽咳痰、消瘦、午后低热或胸痛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警惕并发结核感染的可能,及时诊治。
合并甲亢。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容易并发甲状腺及其他腺体的免疫紊乱,如甲亢。甲亢患者基础代谢明显升高,氧耗和产热均增加,故甲亢病人怕热、多汗、体重下降,代谢增快。糖友若发现自己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同时有心慌、手抖、多食、腹泻或突眼、颈部变粗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查。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糖尿病会引起脸肿吗?
糖尿病会使心、脑、肾、眼睛、大脑、肺、神经和下肢等重要器官和血管受到严重损伤,导致并发症,下肢浮肿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表现,在生活中相信有不少患者朋友都会出现下肢浮肿或者面部浮肿的情况。
那么,糖尿病会出现水肿是什么原因引起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降糖药物造成水肿:这是由于降糖药物等或者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或者引起钠水潴留,也可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水肿或粘液性水肿的发生。一般表现在双下肢,个别严重者可累及颜面部或全身。
2.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性水肿多见于双下肢,与体位和活动有关。这是由于肢体失去交感神经支配,引起末梢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动静脉分流形成,从而表现双下肢静脉淤血而糖尿病下肢水肿。
3.糖尿病性心脏病: 主要包括并发冠心病、心肌病等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这种情形的糖尿病下肢水肿主要与心衰有关。以右心衰最为常见,即包括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和下肢水肿等。
4.糖尿病性肾脏病变: 这是引起水肿的最常见原因。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低下,肾功能损害而引起下肢浮肿,患者也常有眼睑及颜面浮肿,尿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 过分的低血糖也会导致患者发生水肿,低血糖的症状,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才是控制病情的关键。一旦患有该病应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不要延误病情错过了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引发其他的疾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via:微糖APP
欢迎关注微糖公众订阅号:boyibangdy
官网:www.well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