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调节泵(糖尿病患者泵是什么)
有“人工胰腺”之称的胰岛素泵,有何优势又适合哪些糖尿病患者?
一直以来,胰岛素治疗都是糖尿病管理当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每日反复、多次的皮下注射;血糖剧烈波动甚至出现低血糖等问题,却经常阻碍大家使用普通胰岛素。
那么,有没有比普通胰岛素注射更好一些,更方便使用并且能够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医学技术呢?
欸,还真有!这就是有“人工胰腺”之称的智能胰岛素泵。
这篇文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胰岛素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胰岛素泵,看看它有哪些优势以及适合哪些患者使用。
胰岛素泵 功能与发展胰岛素是胰腺当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起降血糖作用的激素,在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有两种状态:
第一,是“基础胰岛素分泌”,是一种不依赖于进餐的持续、微量的脉冲式分泌,一天24小时都存在,主要维持空腹和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
第二,则是“餐后胰岛素分泌”,是由进餐所引起的大量胰岛素分泌,主要为了控制住餐后血糖水平。
而胰岛素泵就是由电脑程序或人工智能控制的一种胰岛素自动输注装置,是利用人类技术最大程度地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以此来实现更高效、更平稳的血糖控制。
听上去似乎很“前沿”、很“先进”,对不对?但其实,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就被提出来了。
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有人提出了“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概念;
到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皮下输注装置,但操作复杂、体积很大;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胰岛素泵的体积明显缩小,操作也更加简便;
而在进入21世纪以后,拥有持续血糖监测功能的胰岛素泵开始出现,这使得在后来,逐步开发出了可以根据实时血糖监测数据来自动计算并调整胰岛素输注剂量的“闭环式”胰岛素泵;
此外,无导管式的胰岛素泵也逐渐发展起来,所谓“无导管式胰岛素泵”也叫“贴敷式胰岛素泵”。它与有导管的胰岛素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去除了“输液管”这个结构,让整个胰岛素泵的泵体可以直接贴敷佩戴在皮肤表面,通过无线蓝牙技术与便携式控制器来实施操控。
2012年,拥有持续血糖监测功能的胰岛素泵在中国上市;
2017年,首款国产的贴敷式胰岛素泵正式上市;
2020年,高级混合闭环式胰岛素泵(全自动剂量调节)在全球上市。
也就是说,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带持续血糖监测功能的智能化贴敷式胰岛素泵,可以供我们使用。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的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通过胰岛素泵来实现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可以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好处。
第一,无论是对于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泵的治疗都能够更快地让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标;
第二,胰岛素泵尤其是带有持续血糖监测功能的胰岛素泵,可以极大地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第三,智能化的胰岛素泵可以有效地减少黎明现象和餐后高血糖等引起的血糖波动,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第四,普通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容易造成胰岛素在皮下堆积并形成“胰岛素池”,这种现象会造成皮下脂肪的增生,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效应。
而胰岛素泵可以实现微量、脉冲式胰岛素输注,减少了胰岛素在皮下的堆积,降低了吸收变异的风险;
第五,有研究发现,达到相同的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泵向身体里注入的胰岛素总剂量会低于普通胰岛素注射。这意味着胰岛素泵治疗的效率更高,并且还可以减少因胰岛素过多而引起的体重增加效应;
第六,胰岛素泵的使用更能够延缓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以及肾脏损伤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它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在进食、运动等方面有更多选择,保留更灵活的生活方式;
第七,是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确实,乍看上去,胰岛素泵的使用价格要明显高于普通胰岛素。不过,有药物经济学研究指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泵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治疗的相关费用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而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泵则可以更快地控制住血糖、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总的住院费用。
所以,对于确实适合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建议大家优先选择胰岛素泵来进行治疗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胰岛素泵的治疗,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到底哪些患者比较适合。
胰岛素泵 适应人群2021年,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共同发布的《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当中是这样描述的:
其实,原则上,所有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胰岛素泵。
不过,在临床上,一般主要会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是短期胰岛素泵的使用;另一种则是长期胰岛素泵的使用。
短期胰岛素泵的使用,主要适合于以下三类患者:
第一类是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临床上,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多见于两种:一是血糖水平很高或波动很大,需要住院强化控制血糖的患者;二是刚确诊2型糖尿病,通过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有望让胰岛分泌功能快速恢复的患者。
第二类是伴有应激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谓“应激状态”,主要指的是在受到一些外界刺激以后,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使得血糖骤然升高的一种状态。
第三类则是与妊娠相关的,比如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孕前准备等。
而长期胰岛素泵的使用,则主要适合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需要长期多次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自身胰岛分泌功能衰退明显,胰岛素泵就类似于一个可以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人工胰腺”,因此,自然是很适合的;
而在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像这些血糖波动很大、黎明现象严重、经常发生低血糖、作息用餐不规律以及不愿意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的患者,则尤其适合使用胰岛素泵。
为糖尿病患者装上“智能胰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友清(右)和同事在实验室进行业务讨论。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刚刚过去的寒假,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王友清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想早日让糖尿病患者用上“智能胰脏”。他研制的“智能胰脏”能根据患者血糖动态变化,实时调节胰岛素注射速度。
王友清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他本科是在山东大学读的数学专业,直博阶段则是在清华大学攻读控制学科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方向。“我是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期间接触的人工胰脏。因为人工胰脏是医疗器械,安全性非常关键,这就需要用到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他说。
在美留学期间,王友清对迭代学习控制、重复控制、批对批控制3种过程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清晰分析了三者的相似点和区别,并提出适用指南,相关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过程控制期刊》刊发。
2010年,王友清结束在美博士后工作。虽然导师非常希望他留在美国工作,也有一些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但王友清选择了回国。“还是回到国内有归属感。另外,人工胰脏在国内是空白,国内自动化领域发展又很快,回国感觉发展空间更大。”他说。
2010年4月,王友清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任教授和博导,当时还不到29岁。回国后,他给一些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发邮件介绍人工胰脏,但都石沉大海。王友清觉得不能这么等下去,便挂了一个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号,为的是当面给专家讲讲他在美国接触的人工胰脏。
“对1型糖尿病人的传统治疗手段是人工注射胰岛素,后来有了胰岛素泵。但不管病人体内血糖如何变化,胰岛素泵的注射速率都是固定的。可能病人发生了低血糖,但还是在注射胰岛素。”王友清介绍,“人工胰脏则是通过传感器动态监测病人血糖数值,并根据血糖变化实时调整胰岛素注射速率,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王友清团队和合作伙伴在中日友好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展开了临床实验。利用迭代学习控制技术及加入一些干扰因素,病人血糖的控制效果明显好转,人工胰脏的控制效果保持稳定。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提高人工胰脏的系统安全性,争取让人工胰脏早日实现产业化,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糖尿病并发症的诊疗水平。”王友清说。
2016年,王友清加入了山东科技大学。除继续坚持人工胰脏研究,还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无人艇研制等领域。“青岛是一座海洋城市,无人艇在海洋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无人艇设计故障自愈系统,如果无人艇在海上出现故障或异常工况,可以通过自适应补偿、部分重启、群体协同等实现自愈。”他告诉记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省了八成费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雯
生活在广州的小敏今年12岁,去年年底,她持续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口渴饥饿、疲乏无力等症状。今年1月8日,小敏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诊断为“I型糖尿病”。从此,她的治疗便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而孩子自己也为此苦恼。
“I型糖尿病”患儿常常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 图/视觉中国
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成家常便饭
“I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介绍,该病多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一经确诊,在现医疗水平下,需要终身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
据了解,目前“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每天多针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方式。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每天多次注射的治疗方式时常让她们难以坚持,首先学校一般无处存放药品,也无地方注射,有的孩子为了回避老师和同学,躲着藏着甚至在厕所不规律地悄悄注射胰岛素。而同学的过度关注也容易让患儿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或抑郁。
小敏的主治医生向记者表示,像小敏这样的患儿就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全天监测血糖情况。
患儿渴望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据介绍,除了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外,目前对于“I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给药治疗也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强化治疗方案,给药方便快捷,但胰岛素泵费用约需6-9万元,相关耗材费用约需3万元/年,许多患儿家庭因为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法为患儿提供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刘丽介绍,现在“穗岁康”将“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的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不设起付线,符合规定范围的费用按70%比例报销,胰岛素泵最高支付限额4.2万元,相关耗材最高支付限额1.3万元/年。据统计,“穗岁康”减轻I型糖尿病患儿家庭相关费用负担率高达80%,切实有效地缓解这些家庭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今年1月13日,小敏的家属向“穗岁康”提交资料申请特殊医用耗材报销购买资格,当日审核便获通过。随后,家属在“穗岁康”指定的药店多次购买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共获得待遇支付34464.11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的胰岛素泵 图/受访者提供
使用穗岁康,I型糖尿病患儿成最大受益者
小敏在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后,病情已经稳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刘丽呼吁家长,平日不仅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业,更应抽多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并购买保障范围广、理赔方便、患病也能保并续保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在遭遇疾病时家庭不至于陷入困境,并给予孩子及时、完善的治疗。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穗岁康上已有84名“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获待遇支付,其中购买胰岛素泵待遇支付17人,待遇支付金额47.6万元;购买相关耗材待遇支付70人,待遇支付金额24.72万元,总体减轻个人负担率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