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胸口凉(糖尿病胸口凉怎么办)
长沙市第三医院专家:糖尿病患者胸闷不适更应提高警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9日讯(通讯员 刘佩)长沙59岁的喻先生有着多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近日他的血糖控制不佳,并且看东西也越来越模糊。担心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的喻先生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治疗。
在完善入院检查时,主管医生发现喻先生的心电图结果异常:下壁导联ST段抬高,于是立即请心血管内科会诊。
心血管内科四病室副主任医师戴博仔细询问相关情况。喻先生无意间提起,自己在入院前一天上午有些胸闷不适,约持续了半小时后逐渐好转。结合病史、胸闷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戴博考虑喻先生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胸痛的感觉,怎么可能心梗呢?”喻先生一脸不可置信。但进一步检查证实了戴博的判断,喻先生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明显增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明确,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转入心血管内科四病室后,喻先生接受了抗心衰、控制血压血糖、抗栓、稳定斑块等综合治疗稳定病情;科室主任王勇带领团队为喻先生完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右冠闭塞、左冠严重狭窄病变,随即行支架置入术,打通闭塞的右冠恢复血流运行;之后还需要择期再对左冠进行处理。
“本来是住院降血糖和检查眼睛,没想到查出心梗这么严重的问题。”一想到心肌梗死这么严重的疾病曾在悄无声息中给自己以沉重一击,喻先生感到后怕不已。
王勇介绍,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都会出现胸痛等典型症状,还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可能仅表现为胸闷、上腹部不适或肩膀不适,但其心电图会呈明显改变,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显著升高,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为这类人群往往感觉较迟缓,以致于出现相关症状而不自知。
喻先生有着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却一直没有规律用药,血压血糖都控制得不佳;他还有长期吸烟的习惯,每天要抽1-2包烟……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这才引起他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症状较轻,常常被患者忽略,待出现心力衰竭等明显并发症时才来就医,因此预后较差。
王勇提醒,有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提高对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防范,平时可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当进行锻炼,以及配合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进行预防,同时还要定期体检筛查,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责编:胡什]
感染后,糖尿病患者血糖会上升还是下降?
(图|包图网)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通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杨金奎表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是新冠患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患病的几率高,同时重症率、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那么,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一起来了解。
01
感染后,糖尿病患者血糖会上升还是下降?
(图|包图网)
都有可能!
一方面,在感染、发热的刺激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性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这些激素能够提高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它们能够抵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由于新冠引起的反复呕吐、咽痛、味觉丧失、食欲下降可导致摄入的急剧减少,碳水化合物来源减少,使血糖降低。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应该增加血糖监测的次数,做好详细的血糖记录。
02
糖尿病患者感染后的血糖管理目标值为多少?
(图|包图网)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目标可遵循宽松原则:
空腹或餐前血糖在6.1-10mmol/L;
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在7.8-13.9mmol/L。
另外,由于感染后进食很少,如果正常用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情况,建议感染期间多测几次血糖,防止意外发生。
03
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应就医?
(图|包图网)
当糖尿病患儿出现血糖波动过大、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腹痛、频繁呕吐甚至不能进食、小便少、四肢凉、皮肤发花、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呼气中有烂苹果气味、精神状态差、总是昏昏欲睡至昏迷、乏力、心慌、多汗、抽搐等情况,说明极有可能并发了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等危急重症,需马上就医。
其他糖尿病患者若出现高烧超过一周,或者出现新的症状,比如心前区疼、胸口憋闷、手脚不太利索、嘴角歪斜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04
糖尿病患者感染后发热,怎么使用解热镇痛药?
(图|包图网)
如果患者是轻度发热,多喝水、适当休息即可,不必使用退烧药;只有当体温超过38℃~38.5℃时,方考虑使用退烧药,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或酒精擦浴、冰袋降温等)。解热镇痛药在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时服用一般不超过3天,可以一天中小剂量分2-3次服。
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此类药物除了退烧之外,还可以缓解头疼及关节肌肉疼痛。原则上,糖尿病患者不要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降温,因其具有明显的升糖作用。
05
糖尿病患者感染后,需要停服降糖药吗?
(图|包图网)
新冠用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发烧、咳嗽等症状,和常用的二甲双胍、胰岛素、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降糖药无明显相互作用。糖尿病患者阳了之后,不要随意更改或停用降糖药,选择药物前也请咨询专业医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甲双胍是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一线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可于胃肠道持续缓慢释放,为减少胃肠道刺激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使用
06
糖尿病患者咳嗽不止,可以喝糖浆吗?
(图|包图网)
含有果糖、蔗糖、葡萄糖成分的止咳糖浆,会引起患者新冠病程期间血糖的大幅波动,糖尿病患者止咳可以选择不含糖的止咳化痰中药或西药。
福森复方溴丙胺太林片为中西结合的复方制剂,每片含溴丙胺太林、马来酸氯苯那敏、灵芝粉等止咳有效成分。其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H1受体阻断剂,可对抗组胺引起的过敏症状。对新冠引起的干咳、刺激性咳嗽起到镇咳、祛痰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除药物治疗外,糖尿病患者“阳了”之后要尽可能保证正常饮食,特别是要保证正常的饮水量。如果退热药用的过猛,一下子出了很多汗,需要及时补充淡盐水或者白开水,以防脱水。此外,糖尿病患者不必过分焦虑,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造成血糖波动。
参考资料:
[1]光明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是否更易感染新冠,重症几率更高?可以打疫苗吗?专家解答》.
[2]央视财经.《转发提醒!糖尿病患者是感染新冠高危人群!别服用这种药》.
[3]医学界内分泌频道.《糖尿病患者阳了之后如何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4]钱江晚报.《糖尿病患儿阳后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已经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
声明:文章仅供交流参考,推荐产品请在专业医师下指导使用。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身体会发出5个信号!生活中要留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知道吗?糖尿病患者中,超过一半的人会因心血管并发症而提前离世,而动脉粥样硬化正是罪魁祸首之一。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在病情恶化前身体已经悄悄发出了警告,却被当成了“小问题”。这些信号,你有可能每天都在忽视!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5个“隐形报警信号”。
这些信号不光会颠覆你对糖尿病的认知,还可能让你对“健康管理”有全新的理解。
信号一:腿抽筋,真的是“缺钙”?腿抽筋是生活中常见的小症状,很多人会随口说:“缺钙了,多喝点牛奶!”可你知道吗,糖尿病患者的腿抽筋,更可能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当动脉“堵塞”后,血液输送到腿部的能力会大幅下降。
肌肉缺氧,就会抽筋,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这种情况被称为“间歇性跛行”。
如果你发现自己走一小段路就觉得小腿酸胀,停下来休息又缓解,那可别再补钙了,赶紧检查血管健康。
信号二:脚发凉,真的是“天气冷”?很多人觉得脚凉是因为天气不好,或者年纪大了血液循环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脚凉可能是在提醒你:动脉里的血流已经不顺畅了。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尤其是远离心脏的脚部,最容易“供血不足”。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神经病变”,让脚丧失了对温度的敏感性。
所以,别再用“多穿点袜子”来搪塞,脚凉可能是身体对血管健康敲响的警钟。
信号三:胸口闷,真的是“累到了”?胸闷是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症状。很多人会觉得:“工作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胸闷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兆。
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脏供血,当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时,血流受阻,心肌缺氧就会让你感到胸闷甚至胸痛。
这种情况常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动不动就喘不上气”,千万别再以为是“年纪原因”,这可能是心脏在向你求救!
信号四:伤口不好愈合,真的是“皮肤差”?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速度本来就慢,但如果再加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会变得更糟。
动脉堵塞导致血流不足,而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是伤口愈合的关键。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足——轻则感染,重则截肢。很多人觉得“只是小擦伤”,最后却酿成大问题。
如果你发现脚上的伤口总是久治不愈,甚至开始发黑,一刻都不要耽误,立刻去看医生。
信号五:记性变差,真的是“老了”?记忆力下降似乎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可能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血管堵塞不仅会影响心脏,还会减少大脑的供血,导致脑细胞缺氧。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约50%。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忘东忘西,或者反应变慢,不要只怪“年纪大”。
这可能是大脑在提醒你,动脉健康需要关注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的问题,顶多让人多跑几趟厕所。事实上,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谢疾病,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还有血管。
长期高血糖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加速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更糟糕的是,高血糖还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它们失去弹性,就像一根“老化的橡皮筋”,很容易断裂或堵塞。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心梗、脑梗的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发展得非常隐匿。等到你真正感受到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严重阶段。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会把早期的信号误认为“小毛病”,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更像一个“静悄悄的杀手”。它不会一开始就让你痛不欲生,而是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侵蚀你的健康。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开始紧张了:“那我是不是彻底没救了?”别慌,虽然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听起来很吓人,但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病情。
第一步是控制血糖。血糖稳定是预防一切并发症的基础。
第二步是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每天适量运动,这些都能帮助血管恢复弹性。
最后,定期体检必不可少,尤其是检查血脂和血管健康。
药物治疗:医生的“秘密武器”对于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单靠生活方式干预可能还不够。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开具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或者扩张血管的药物。
有人可能会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但别忘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远比药物副作用更可怕。
定期复诊,听从医生建议,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很多人把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看成是“敌人”,觉得自己需要“战胜”它们。其实,健康是一场“合作”。
你需要和身体对话,听懂它的信号,并用科学的方法去保护它。
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这些“报警信号”。从今天开始,用更积极的态度去管理健康吧!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3.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