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米仁(糖尿病米仁能吃吗)

搜狐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可以吃薏米吗 薏米有助于降低血糖

大家对于薏米知道多少呢,大部分人知道,薏米有减肥的作用。那么薏米除了减肥还有哪些作用呢,哪些人可以吃薏米呢,糖尿病人可以吃薏米吗

带着这些问题和小编一起来看本文吧!

糖尿病人可以吃薏米吗

薏米是我们常吃的很普通的一种食物,它同时也是种中药,常被人们当做药膳来食用。有些糖尿病人相信薏米有保健功效还能够降低血糖,所以他们经常会吃薏米粥。

薏米是我国古老的药食皆佳的粮种之一。它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还含有较高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微量元素锌、硒、铜、锰等。薏米中含有油酸、亚油酸,以及酸性多糖、薏苡多糖和挥发油。由此可见,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因而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

薏米作为一味中药,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薏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构、多糖、笆醇、腺苛、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薏米有降血糖,抗炎、镇静,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近年来,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薏米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研究显示薏米能够扩张血管,有助降低血压;薏米还有增强免疫力和抗炎作用,薏苡仁油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因此也将其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健康人常吃薏米,可减少肿瘤发病几率;薏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降低血糖,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此外,薏米具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

糖尿病人薏米食疗方

1.薏米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将炒过的薏仁当茶来泡水喝,或是将炒熟后的薏仁磨碎,每天服薏仁粉。

2.薏米也可做汤,或是和绿豆一起煮成绿豆薏米粥。值得注意的是,薏米较坚韧,难以煮熟,煮之前需以温水浸泡2—3小时。

薏米大蒜拌茄子

材料:薏米20克、大蒜15克、茄子200克;麻油、盐、味精、醋、酱油各适量。

做法

1.把薏米洗干净后,放在笼上面蒸熟,同时把茄子洗干净,切成一条一条的,再把大蒜切开。

2.将茄子条放入蒸锅内,上笼蒸30分钟出笼,加入酱油、醋、薏米、大蒜末、麻油、盐、味精拌匀即可。

功效:

本菜具有健脾除湿、清热和胃之功,适用于中消型糖尿病患者。注意:茄子性凉,脾胃虚寒及便溏者不宜多食。

薏米的功效与作用

薏仁又名苡仁、苡米、苡米仁,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

成分

薏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B1、B2。

1.薏米因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补益食品。

2.经常食用薏米食品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效果。薏米能增强肾功能,并有清热利尿作用,因此对浮肿病人也有疗效。

3.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中包括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

4.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几率。

5.薏米中含有一定的维生素E,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并且它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薏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对防治脚气病十分有益。

结语:

糖尿病人是可以吃薏米的,薏米有着降低血糖的作用。薏米又因为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薏米也是防癌的食物哦!

冬令膏方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中国人常说

“冬令进补”

按照中医理论

冬季是封藏的季节

以滋补为主的膏方

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和储藏

如何更好地做到“冬令进补”?

今天,小嘉邀请到嘉定名医蔡以生帮你划重点!

蔡以生,嘉定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室导师。幼承家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孔昭遐教授。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嘉宝杯’最美嘉定医生”称号。从事中医诊治4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病、脑病、肺病等内科疾病,特别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眩晕病、失眠症及皮肤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发表论文20篇,完成课题3项,专利1项,专著1部。

膏方施治要点

01

顺应四时

四时之气的升降浮沉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古方医家也提出“随时为病,当随时制方”的治疗思想,结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火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风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

同时,不同地理环境中,由于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均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同,所以选用药物也应有别。即使相同的病症,治疗用药应考虑不同地域特点有所取舍,轻重得当。在南方,同是阳虚者选用附子、肉桂、红参等大辛大热之品剂量宜小,而在北方则宜大;同理高血压病人肾虚阳损,年轻者用补肾壮阳之鹿茸宜慎,而对于年长者,血压平稳者则宜藏。还应当注重配伍反佐的不同,以防内补外热,助阳生火,肝阳上亢,功能亢进。

02

顾护胃气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四季脾旺不受邪,气血充盛则诸疾难生。”“执中土以运四行”。所选药物不应过于滋腻,避免膏方为补益药物的堆砌,适当加用和胃消导行气之品。如清代名医余昕鸿所言:“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服药者可不慎乎?”要遵循“补不足,泻有余”“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补泻结合。适量的砂仁、豆蔻、陈皮、木香、生麦芽、檀香、玫瑰花、厚朴、佛手等芳香醒脾,理气开胃之品可加强胃肠功能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膏腻药物补而不腻,不致败胃伤脾。

对于平素大便溏泄病人要注意新久,功能性还是器质性,是否手术后,处理好补涩与升清降浊的关系。而对于习惯性便秘的脾约病人,应该注意便秘程度,对药物的耐受性、敏感性,尽量避免使用攻下药,辨清气秘的虚实之分。见之于膏方中常见舌苔厚腻者要辨新久,厚腻程度和伴随症状,如厚腻重而伴纳谷不香、腹胀、口有异味者,先用开路药消导化湿,待苔化后再服膏方。当然还要区别于人为因素造成苔腻(吸烟、焦虑、抑郁)施药时兼顾治疗。

膏方开得再好,服后要使患者情绪舒畅,纳运自调而吸收良好,无腹胀、纳呆之不适,胃脘痞满还有虚实之分:虚痞约占十之八九,实痞约占十之一二,用药注意标本兼顾。

03

注重善后

现代人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高血压病、高血脂症、高尿酸、糖尿病、肥胖,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糖类要少用,糖尿病人糖类不用;代谢性疾病,痛风者选用膏类应用素膏,而温阳药,附子、肉桂、细辛、在膏方中应少用或慎用。

总体选药性应偏于凉,而不能过于温热,处方注意阴阳互根:高血压者加用石决明、怀牛膝、桑寄生、杜仲;高血脂者加用生山楂、决明子、荷叶、姜黄;高尿酸者加用土茯苓、萆薢、生米仁;糖尿病人应加用葛根、玄参、知母、生地、生石膏、鬼箭羽等。服用时从小剂量开始,使胃肠道适应,待天气逐渐变凉后增至每日两次,一般空腹服,便于吸收,胃肠道不好的饭后服。熟萝卜不禁,生者勿食,余不必拘泥。

因人制宜,少部分人饮食习惯,糖尿病,肥胖病人,可不用膏剂,改用小丸剂,替代剂型,同样服用方便,针对不同人体,口味喜好,适应不同需求,创新机制,大有可为。

收听节目请点击

《健康有道》

嘉定人民广播电台FM100.3

每周三上午10:00-11:00直播

每周三晚20:20-21:20重播

欢迎收听关注〜

撰稿:秦品洁、陈阳

编辑:卓明霞

夏季养生祛湿尤为重要!健脾祛湿的食材你一定要知道

夏季因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易感湿邪,若再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可出现湿阻。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大自然将丰富的四季变化赋予人类,同样在养生方面也应遵循自然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脾脏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打一个比方来说,脾脏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湿盛症状表现

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舌苔厚腻正常舌苔应该是薄白的,当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黏液的苔质时,为腻苔;苔质较厚,望之不能见底,为厚苔。晨起漱口对镜看一下舌苔或许会让您看到身体是否有异常。

全身乏力湿阻的乏力带有“困重”的特点,比喻来说,好像被湿毛巾裹住沉重而无力的感觉。中医还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说,意指头部胀满沉重,如有物裹住亦为湿阻的表现之一。

纳呆便溏这指的是容易胸口闷,胃口不好,稍微吃一点就觉得饱胀。湿邪还有“浊”的特点,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腻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比如小便浑浊不清、妇女白带增多、湿疹等。

口苦口腻有人到了夏季就感到口中腻腻的,带点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无味,不妨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湿”。

身体酸重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尤在夏季或阴雨天。

健脾祛湿食物

夏季是阳气旺盛生长的季节,饮食摄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时注意“夏不欲穷凉”,不能过食生冷以防耗伐生发之阳,从而做了“湿”的帮手。

在平常的食物中,有不少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湿作用。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效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可以用于脾胃虚弱,能够补肺脾肾三脏。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及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等皆可运用。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化湿、消暑。可以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等。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可以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薏苡仁俗称作米仁,味甘,性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等。

冬瓜皮味甘,性微寒,归肺、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可以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人日常代茶饮。

玉米须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同样可以疏利小便,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夏季正值玉米上市之时,变废为宝将玉米须一起煎汤煮,代茶饮,十分适合糖尿病患者。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肾、小肠经。功效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

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能够用于暑热烦渴、感冒发热、吐泻、水肿尿少。所以说,绿豆汤在夏季不失为解暑祛湿的好饮品。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大枣含糖量比较高,虽然有健脾养胃、调中补血之效,但是糖尿病患者也不适宜过多食用。另外,有些以“湿热”表现为主的人,如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还是应该以清化湿热为主,红豆薏米并非合适。

还有绿豆、冬瓜皮等品,性味比较寒凉,属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爱喝热水并能缓解症状)。

虽然夏季容易出现“湿”重而影响健康,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因此,合理饮食以及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符合“中道”。

综合中国中医药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