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到糖尿病(还没到糖尿病标准能治好吗)
这类人,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危人群阶段、糖尿病前期阶段、糖尿病阶段。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及治疗糖尿病。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糖尿病前期”阶段的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阶段。此阶段人群虽然不算患有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症状,但提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甚至不少人已经出现心脑血管病变,如果不加干预,很可能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病情发展往往还是可逆的,所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服用药物等方法早期积极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阻止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及基础,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 合理饮食,避免“越吃越坏”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异常波动与“多吃”有很大关系。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其与“脾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说道:“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津液,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量饮食超出了脾胃的正常运化能力,会诱发胰岛素抵抗,使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从而导致糖尿病前期,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控制食量、限制热量及脂肪的摄入,避免营养过剩及肥胖。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及甜品,远离油炸食物。平时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保证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30g以上。建议遵循以下的饮食搭配原则:
(1)以谷类食物为主
(2)低盐、低糖、低脂肪
(3)辅以高膳食纤维
(4)多样化膳食模式
(5)少佐料,多清煮、清炒(少油)
2. 控制体重,提前预警
肥胖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的预警。肥胖是目前已知的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更好。有资料显示,若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标准体重简化计算方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减轻体重,还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
3. 科学运动,降糖减脂
长期、规律、适度地进行有氧运动,能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控制体重的目的。可以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运动项目,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每天晚餐1小时后运动更有效。体弱者开始阶段快步走即可,循序渐进,需注意运动后不要再加餐。
运动强度要合适,运动量太小,起不到作用;运动强度太大,反而会使血糖升高,因为剧烈的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得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释放出儿茶酚胺等,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导致了血糖的快速升高。
4.中西结合,正确用药
目前,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同时,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前期,中医辨证常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为燥热炽盛、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脾胃壅滞证、痰瘀互结证等,虚证多为脾虚湿盛证、气阴两虚证等。
临床上可用作糖尿病前期干预有效果的西药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常用中药材有黄芪、人参、麦冬、地黄、丹参、山药等;中成药则有金芪降糖片、降糖消脂胶囊等。在选择使用何种药物干预时,应综合考虑,遵从医嘱。
综上所述,持之以恒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阻断糖尿病发展的最佳手段。糖尿病前期人群应重视自身病情,根据医师建议,及早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控制逆转病情。切忌放任不管,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
内容整理: 朱玲逸 胡润萍 陈燊 阮艳玲
本文作者:张振宇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赵淳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云南省基层名中医;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生物医药研究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难治性疾病)、高血压、 脑梗塞、脑出血、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放射性肺炎、肥胖、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带状疱疹等疾病。
人好好的,怎么会得糖尿病?这几个原因跑不了!
#秋日生活打卡季#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上升。很多时候,人们常常感到迷惑,明明自己生活得很健康,为何还会得糖尿病?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这篇文章将为你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1.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使胰腺更难以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会加重胰腺的负担,诱发糖尿病。
解决方法:建议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选择高纤维、低糖、低脂肪的饮食,合理搭配膳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
2. 缺乏体育锻炼
现代生活快节奏,很多人习惯了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肌肉流失,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解决方法: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提高肌肉的代谢水平,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3. 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长期的精神紧张、过度的压力和焦虑状态,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这些激素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解决方法:积极应对压力,采取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等,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
4. 遗传和家族史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你的父母或近亲患有糖尿病,你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敏感,从而诱发糖尿病。
解决方法: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应该更加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饮食、运动、体重控制等。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糖尿病风险,做好预防。
5. 肥胖和超重
肥胖和超重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脂肪细胞会产生一些物质,如脂肪激素、炎性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糖尿病。
解决方法: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避免过重和肥胖、注意遗传因素,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的关键。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远离糖尿病,过上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一针减重20斤!这一降糖药竟成“减肥神药”,糖友称:买不到药
1,网上爆火的“减肥神药”竟是降糖药
“扎一针,不用节食、不用运动,就能轻松瘦......”
不知何时起,一款糖尿病治疗药物在网上名声大噪,备受关注的原因竟然是能够减肥........这款被传疯的“网红药”竟然是司美格鲁肽,本是效果明显的降糖药现在却被当成了“减肥神药”。
2,减重是司美格鲁肽降糖后的副作用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通过GLP-1受体影响对葡萄糖代谢产生多种作用的生理激素,可以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两者均为葡萄糖依赖性。
因此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反之亦然,也就是双向调节,和普通的降糖药物不同,属于一种“智能”的降糖药,血糖正常的时候,注射再多它也不会发挥作用。
通俗地讲,体重减轻是司美格鲁肽降糖后的副作用,它可以减少人体饥饿感,延缓胃排空,从而减少进食、增加饱腹感,达到减重的作用。
3,糖尿病患者称:已经买不到药
司美格鲁肽在国内的使用很普及,除了显著的降糖效果外,还有减重、降压和降脂的多种功效。
然而现在却遭到大批量“减肥人士”的哄抢,市场上购买司美格鲁肽的人群里,用来减肥比用来糖尿病治疗的人还多,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司美格鲁肽供不应求,有不少粉丝朋友说,现在一药难求!个别医院确实出现了短期“断供”的情况,导致有用药需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拿到药。
4,国内并未批准用于减重治疗,司美格鲁肽减重有风险
现在门诊中也有不少“减肥人士”来开药,但在中国,司美格鲁肽只被批准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属于一种降糖药,且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作用,暂未批准用于减肥。
是药三分毒!司美格鲁肽虽有较好的减重效果与安全性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人会出现头晕、反胃、腹泻甚至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建议减肥还是要按照最好最健康最科学的方式:增加运动、控制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