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起始(糖尿病起始BI)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2期内容

不久前,浙江海盐28岁的淼淼(化名)早上醒来头晕目眩,前往医院就诊。没想到化验结果出来后,淼淼血糖“爆表”,静脉血糖高达56mmol/L!到医院后,淼淼一度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经检查发现,淼淼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28岁的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医生在追问病史时了解到,淼淼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饮料,也酷爱甜食,再加上平时工作忙,运动少,发病很正常。

淼淼并非个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近几年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更是高达90%,饮用频率≥1次/天的占比21%。一些畅销饮料的单体含糖量很高,一瓶445毫升的维C饮品有42克糖;一瓶500毫升的雪梨汁有60克糖,远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的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的限额。

糖尿病老年人才会得?其实不然

近年来,因营养过剩、糖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远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开始出现初中年龄段甚至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部分还有高血压。“难以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血糖超过20,血压也有200。”姚琪远说。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2%,青少年患病率增长更为迅速。

检测血糖

“人们总认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谢壮丽说,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有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造成慢性疾病早发。

专家认为,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教育不足,在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提供健康食品选择等方面政策不足,也是加剧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此外,慢性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往往让人掉以轻心。谢壮丽表示,不少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出现急性并发症才到医院看病,这个时候,一般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守护青少年健康,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2024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对参与试点的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进行“营养选择”ABCD四级分级标识,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参考。“新加坡等国家已将此举作为强制监管政策。”臧嘉捷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多健康食品,倡导健康饮食新风尚。

“政策改进固然重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谢壮丽说,体形肥胖、饮食不节制、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考虑到这些疾病在早期的隐匿性,我们应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健康监测。同时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保证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

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医疗体系赋能。姚琪远建议,权威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半月谈记者:袁全 程思琪(参与采写:巴庚)

原标题:《慢性病找上年轻人》

来源: 半月谈

人为什么会患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家人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的生活里,糖尿病似乎越来越常见了。身边时不时就能听到谁谁谁被查出了糖尿病,这让大家心里都有点发怵。就像我邻居李大叔,前阵子老是觉得口渴,喝多少水都不解渴,晚上起夜的次数也变多了,一开始他还以为是天气干燥的原因,没太在意。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浑身也没什么力气,去医院一检查,居然被诊断出了糖尿病。这可把李大叔吓坏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平时身体还算不错,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呢?相信很多人和李大叔一样,对糖尿病的成因充满了疑惑。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糖尿病神秘的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有些害怕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像一个隐匿的 “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了 1 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意味着,每 10 个人中就可能有 1 个糖尿病患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患上了糖尿病呢?接下来,咱们就从多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

遗传因素:糖尿病的 “家族烙印”

在糖尿病的成因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好比基因是我们身体的 “蓝图”,如果家族中有人携带了糖尿病的 “错误蓝图”,那么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比如,赵大爷一家就深受糖尿病的困扰。赵大爷在 50 岁的时候被查出患有 2 型糖尿病,他的父亲和两个兄弟也都患有糖尿病。后来,赵大爷的儿子小赵在体检时,也被发现血糖偏高。医生告诉他,由于家族遗传因素,他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要高很多。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中有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约为 40%;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则高达 70%。这就像一颗隐藏在家族基因中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决定是否患糖尿病的唯一因素,它只是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降低这种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的 “催化剂”

除了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熬夜成了家常便饭,运动越来越少,饮食也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就像一把把 “双刃剑”,慢慢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熬夜:打破身体的 “生物钟”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熬夜,刷手机、玩游戏、追剧,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可大家知道吗,熬夜会严重打乱我们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就拿小王来说,他是个游戏迷,每天晚上都要玩游戏到很晚才睡觉。最近,他总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血糖竟然偏高。医生告诉他,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缺乏运动:身体的 “慵懒病”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出行有车,工作久坐,运动量越来越少。然而,缺乏运动却会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 “慵懒”,脂肪堆积,肌肉萎缩,身体的代谢功能也会随之下降。李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运动。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久而久之,她的体重不断增加,身体也越来越差。后来,她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建议她要多运动,控制体重。

不健康饮食:甜蜜的 “陷阱”

在饮食方面,很多人都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尤其是那些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炸鸡、汉堡、奶茶、蛋糕,这些美味的食物虽然能满足我们的味蕾,但也在悄悄地损害着我们的健康。过多的糖分和脂肪摄入,会让我们的血糖和血脂升高,增加胰腺的负担,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比如,小张特别喜欢喝奶茶,每天都要喝好几杯。最近,他总是感觉口渴、乏力,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血糖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医生告诉他,要减少奶茶的摄入,调整饮食结构,否则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肥胖:糖尿病的 “亲密伙伴”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可以说,肥胖是糖尿病的 “亲密伙伴”。当我们的身体堆积了过多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就像一把 “钥匙”,负责打开细胞的 “大门”,让血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而肥胖会让细胞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胰岛素这把 “钥匙” 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血糖就会升高,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就拿刘大哥来说,他身高 175 厘米,体重却达到了 100 公斤,属于严重肥胖。最近,他总是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告诉他,肥胖是导致他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他要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其他因素: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除了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和肥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年龄:糖尿病的 “高发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逐渐衰退,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45 岁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压力:心灵的 “隐形杀手”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会导致身体分泌过多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比如,陈女士是一名职场白领,工作压力非常大,经常加班熬夜。最近,她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血糖偏高。医生告诉她,长期的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她血糖升高的原因之一,建议她要学会放松,调整心态。

某些疾病:健康的 “连锁反应”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引发糖尿病,比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异常,从而引发糖尿病。例如,王先生患有胰腺炎,经过治疗后,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却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医生解释说,这是因为胰腺炎对胰腺造成了损伤,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在生活里,糖尿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遗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导火索。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预防它。 从现在开始,关注生活点滴,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上海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这篇文章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标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文章对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中国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开始于改革开放。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40年来,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2.4%,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8亿,约占全球5.29亿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则相对稳定地增长,印度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一直相对较低。

1978年至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美国和印度

糖尿病患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我把其中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发病的关键机制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而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β细胞功能障碍的贡献更大。

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β细胞功能障碍,欧美人则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年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

这表明,中国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胰岛素抵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β细胞功能障碍。

2)超重和肥胖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的肥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欧美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文章显示,“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全国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22.7%增至2018年的40.9%,肥胖的比例则从3.1%增至8.1%。

这个比例虽然仍然比欧美人低,但是不好的一点是,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的体脂率往往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

小贴士:

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3)性别和年龄差异

在2000年以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2000年以后,男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0至74岁,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增长趋势明显。

图2 中国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

4)人口老龄化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概率越大。

调查显示,中国60~6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3%,而40~4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1%。

所以,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生活方式变化

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不健康饮食

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健康。

PURE研究比较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模式,发现中国饮食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最高。中国饮食的这些特点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人对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越来越多,这两类饮食更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和高反式脂肪酸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病“功不可没”。

小贴士:

P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全称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简称PURE。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涵盖了20国12万余人的大数据。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更好。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只有52%的人达到最佳睡眠时间。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约占四分之一。

6)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文章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是说小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7)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差异、教育、收入、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8)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增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