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谷物棒(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谷类)
多吃粗粮对身体好?吃之前先了解这些,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多吃粗粮杂粮更健康,能量棒、运动性饮料可调节身体机能这是真的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健康,却是噱头居多的饮食呢?
➫误区一:能量棒、运动性饮料可代替正常饮食
除了五谷杂粮,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食品中,有不少能量棒号称有代餐功能,吃一口的营养顶平时饮食的三十口,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减肥佳品。此外,运动饮料也因其宣传的多种功能性被很多人推崇,这些食品真的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可以经常食用吗?
对此,专家称区别食物好坏主要有两点,一是它含有什么成分、含量多少;二是它是否天然、多样、营养均衡。号称“吃一口的营养顶平时饮食的三十口”,这个说法主要是指能量棒中某种成分含量较高,比如一个30g鸡蛋清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有3.5g,而一勺30g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有21g。
能量棒主要分为谷物棒、蛋白质棒和运动能量棒。谷物棒大多以燕麦为主料,而燕麦本身含有较多纤维素,是极好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一般来说,正规厂家生产的谷物棒会添加额外的蛋白质等成分,并控制糖量,以达到更合理的营养配比,非正规生产就很有可能含有大量的糖、油,热量爆表却没什么营养。那能量棒可以替代正常饮食吗?这需要分情况定:
☞年老体弱者,咀嚼功能较差需要使用代餐者可以用;
☞对减重人群可短期使用;
☞对普通人而言,天然食材烹饪的食物更加合适。天然食材可以避免因咀嚼少、食物体积小等引起的蛀牙、胃动力不足等问题。
运动饮料主要针对高强度运动后,能量大量消耗、电解质和水随汗液流失后需要进行对应的补充时使用。小运动量,及日常生活中无需饮用。再者,许多饮料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添加了代糖,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虽然热量不高,也不宜过多摄入。
➫误区二:无脂肪食品、无糖可乐吃了不会发胖
吃的好,久坐不运动,使得超重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使一部分人对无脂肪食品、无糖可乐更加青睐,认为更有利于健康,吃了也不会发胖。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脂肪是食物中必须的一部分,不要谈脂色变,脂肪中有坏脂肪也有好脂肪。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占比,将其替换为不饱和脂肪。把握好总热量及脂肪在饮食中热量占比即可。
对于肥胖高血脂及糖尿病人群,可以用脱脂食品控制总热量摄入。对于其他人群,只要摄入量不大,可以选择全脂牛奶、鱼油这样的食品。
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多糖有害健康,有建议称成年人每天吃精制糖的数量最好能控制在25克内。于是,市场上各种无糖、低糖食品越来越多,殊不知,这些食品配料表中却添加了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等很多非糖甜味剂。
相关研究发现,食用甜味剂与较高的体重相关。换句话说,吃较多甜味剂的人比不吃的人更胖。甜味剂里虽然不含糖,却会激活胰腺和小肠中的甜味受体,使体内胰岛素浓度上升。而胰岛素水平升高,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就容易造成肥胖。
➫误区三:多粗少精,才更营养健康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白面吃多了。过去被认为是带着“土”味儿的杂粮,摇身一变,成了人们的“新宠”,更有甚者说,多吃粗粮更健康。粗粮真的适合所有人吃,吃得越多越好吗?
专家说,粗粮、杂粮是相对于精细加工的粮食而言,包括如小米、高粱、燕麦、玉米以及一些豆类食物。粗粮、杂粮主要营养元素是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按照食物摄入均衡性、多样化原则来讲,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也要适量,并不是一种食物吃得越多越好!
杂粮、粗粮的主要作用是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增加饱腹感,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对于减肥、控制“三高”等有一定好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粗粮、杂粮。如老人、孩子胃肠道功能减弱或者发育不成熟,吃太多粗粮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出现胀气、便秘等症状。
此外,杂粮的摄入还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大部分杂粮都属于平性食物,但如果常年以绿豆、赤小豆这些杂粮为主,寒凉体质的人是不适合的;薏苡仁这些性味甘淡微寒的药食同源食物,具有健脾去湿的功效,阴虚、阳虚体质的人不宜长期食用。最好的杂粮、粗粮吃法是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配合精致白米、白面,按比例掺和一起食用,既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转,又能保证身体健康。
血糖高的人群也可以吃零食,美味不说,还可以帮助稳定血糖
在我们的印象中,糖尿病人对饮食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更别说吃零食了。虽然糖尿病会引起诸多的并发症,但是只要能保证饮食的健康,还是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比较稳定的水平,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时常少量的吃一些零食,不但不会让血糖上升,还会帮助高血糖群体把一整天的血糖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当人们被诊断出糖尿病时,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再也不能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其实有不少零食和小吃还是适合糖尿病人吃的。这其中包括高蛋白和高纤维、以及低糖和为精加工的碳水的零食。
蛋白质食物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一些含有植物蛋白的食物,坚果就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蛋白质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延长饱腹感,还能促进身体组织的生长和修复。有一项相关的研究表明,高蛋白饮食对糖尿病患者是非常有利的。蛋白质食物的选择也是很广泛的,比如各种豆制品、坚果、以及很多低脂肪的动物产品,低脂的酸奶和牛奶也是可以喝的。但是有一些高脂肪和高钠的食物还是需要质疑,比如那些经过加工的肉制品和含糖的坚果棒。
糖尿病人到底该吃动物蛋白、还是植物蛋白?
根据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动物蛋白会提高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如果想要选择肉类额话,最好选择鱼肉、鸡肉等一些瘦肉,这样可以适当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对糖尿病来说食用起来更加健康。
植物蛋白依然是糖尿病人的首选,低脂肪含量的乳制品和一些优质的植物蛋白,例如豆类、坚果、都是不错的零食选择。根据我国的饮食指南,一个正常的成年女性每天应摄取大约45克左右的蛋白质,而男性还要多出10克。但是蛋白质的吸收量还要因为人们体质的区别有所变化。一般情况选,人们每天蛋白质的摄取应该占到总体的15%以上。
高纤维零食
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零食也是糖尿病人适合吃的,据说一些类型的高纤维食品可以帮助抵御糖尿病发作。根据2018年的相关研究表明,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可以降20%左右的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不溶性谷物纤维和全谷物,他们不会被人体轻易分解。我们的饮食搭配应该是不溶性和可溶性纤维搭配的,优质的食物纤维来源是各种坚果和种子、燕麦和全谷物、还有新鲜的蔬果。糖尿病人平时可以吃全麦的面包,或者红薯制品,或者一些柑橘类水果。
但是糖尿病人在零食的选择上也有很多禁忌,比如饼干、蛋糕那些会迅速升高血糖的食物。而且含糖饮料也是不适合喝的,最好用鲜榨的果汁代替。另外管理自己的食欲也要务必做到。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研究2275例糖尿病患者,医生发现:这8种习惯易导致病情恶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的健康,就像站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坚固,却可能随时被海浪侵蚀。糖尿病,就是这样一股无声的“海浪”。
它潜伏在许多人身边,慢慢改变着身体的平衡。如果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那你就低估了它的复杂性。
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战斗,而敌人是疾病本身,还有那些你以为“无伤大雅”的生活习惯。
在对2275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我和团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有些看似普通的习惯,竟然像在火上浇油,让糖尿病的病情不断恶化。
这篇文章,我想把这些习惯一一揭开,也许它们正悄悄潜伏在你或你家人的生活中。
熬夜的感觉,或许像在“偷时间”,但它是在“偷健康”。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胰岛素不再“听话”,就像钥匙打不开锁,血糖自然居高不下。
我见过这样一位患者:50多岁的张先生,患糖尿病多年,自觉控制得不错,但血糖始终波动。
在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是个资深夜猫子,常常熬到凌晨刷手机。熬夜让他的压力激素水平飙升,直接影响了血糖的稳定。
短短两个月,他的糖化血红蛋白从7.5%升到9.0%。
解决办法:即使工作繁忙,也要尽量保证每天7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培养固定的作息习惯,这对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
习惯二:爱吃“隐形糖”的食物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吃糖,但有些糖却“藏”得很深,让人防不胜防。
比如超市里的无糖饼干、低脂酸奶,甚至一些健康谷物棒,它们可能打着“健康食品”的旗号,却含有大量的隐形糖。
我曾遇到一位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小刘,她每天坚持“健康早餐”,包括低脂酸奶和一根谷物棒。但她的血糖控制却始终不佳。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食品虽然标注“无添加糖”,却含有大量的果糖糖浆,这些隐形糖对血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普通糖。
习惯三:缺乏运动,等于“放任”病情解决办法:学会看食品标签,避免购买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浆”或“麦芽糊精”的食品。
尽量选择天然、未加工的食物,例如新鲜蔬果和坚果。
许多人觉得运动很麻烦,或者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动不了”。但缺乏运动,就像给血糖打开了一扇“任性”的门。
运动能帮助肌肉消耗血糖,是最天然的降糖方式。
有一位70岁的老奶奶让我印象深刻。
她刚被诊断糖尿病时,对运动非常排斥,认为“锻炼不适合老年人”。在我们的鼓励下,她开始每天饭后散步20分钟。
3个月后,她的空腹血糖从10mmol/L降到了7.5mmol/L,连医生都为之惊叹。
习惯四:情绪失控,“糖”乱了阵脚解决办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骑车或跳广场舞。
即使每天只有20分钟,也能带来显著改善。
生气、焦虑、抑郁,这些看似与血糖无关的情绪,其实就是“幕后黑手”。压力会引发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让血糖“失控飙升”。
有些患者甚至因为一次争吵,血糖直接飙高到15mmol/L以上。
一位4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女士因为家庭纠纷,情绪长期低落。她的血糖波动幅度大,药物效果也不理想。
当她开始接受心理疏导、学会管理情绪后,她的血糖逐渐趋于平稳,连用药量都减少了。
解决办法:学会释放压力,比如通过呼吸训练、瑜伽或听音乐。
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习惯五:忽视口腔健康,埋下隐患你可能想不到,牙齿问题竟然也会恶化糖尿病。
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会增加身体的炎症水平,让血糖更难控制。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两倍。
而牙周炎的存在,又会进一步推动血糖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办法: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保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如果发现牙龈红肿或出血,及时就医。
习惯六:乱吃偏方,盲目停药有些患者听信偏方,用黄芪泡水、吃某种草药,甚至盲目停药,认为能“治愈糖尿病”。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做法没有效果,还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有一位中年患者因为服用某种“降糖神药”,擅自停用了胰岛素,结果在两个月内病情急转直下,住进了ICU。
解决办法: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控制病情。
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切勿轻信民间偏方。
习惯七:忽略血糖监测有些患者觉得测血糖麻烦,或认为“反正吃了药,测不测都一样”。这种想法非常危险。
不监测血糖,就像在黑暗中开车,看不见前方的路。
我曾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因为长期忽略血糖监测,直到视网膜出血才发现问题。
那时候,他的糖尿病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
解决办法: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都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习惯八:饮水不足,血糖更高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脱水,因为高血糖会增加尿液的排泄。
如果饮水不足,血糖浓度会进一步升高,加重口渴和疲劳。
解决办法:每天饮用足够的水(约1500-2000毫升),避免用含糖饮料代替白开水。
糖尿病从来不是单一的疾病,它更像是一张网,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
本文提到的8种习惯,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患者的健康。
也许你已经在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些“坏习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改变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是从多喝一杯水、早睡一小时做起,都可能让你的血糖管理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29卷
2.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中国医药科学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