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腿(2型糖尿病腿疼膝盖疼)
2型糖尿病并发症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法为患者提供新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DM)的发病率呈“暴发性”增长,在中国已达到9.7%,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总数已超1.29亿,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可引起、诱发末梢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可涉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严重增加了社会医疗压力和家庭经济负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糖尿病患者95%以上,发病群体也日益年轻化。2型糖尿病的病理相对1型糖尿病更为复杂,主要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导致无法维持血糖稳态,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
大血管病变,特别是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在中国,33.9%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94.9%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这一比例远高于全球水平。我国著名临床专家邱春娟从事糖尿病相关研究工作十余年,在看到2型糖尿病患者被下肢血管病变折磨的痛不欲生时,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出下肢血管病变的罪魁祸首,把患者从病痛中拯救出来,于是邱春娟开始潜心研究2型糖尿病和由2型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凭借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勇于挑战的钻研精神,终于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首次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在给患者降糖的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高血糖带来的一系列的、和糖尿病多种并发症息息相关的氧化应激变化。邱春娟的这一重大发现彻底的改变了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的仅是降血糖的这种传统观念,让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一观点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并纷纷将这一观点应用到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在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改善氧化应激的同时,邱春娟还取得了额外收获,即发现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糖水平低于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且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这意味着氧化应激对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过来下肢血管病变同时也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下肢血管病变病情加重,严重增加患者的致残致死率。而邱春娟的这一重大发现,为让糖尿病患者通过尽早的开始胰岛素强化治疗,进而从源头上大大减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目前,胰岛素强化治疗已成为延缓糖尿病患者的致残致死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研究过程中邱春娟还意识到虽然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力增强、脂代谢紊乱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是关于氧化应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个迷。为了解开这个谜题,她决定选择强抗氧化剂α-硫辛酸作为研究药物来研究氧化应激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所起的作用,通过精密的设计、研究和实验后,最终发现氧化应激以及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不仅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和脂质过氧化,而且还可以诱导血管基因表达的改变和促进细胞增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之一,为我国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做出了重要的补充,为我国研发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品提供了新思路——即采用强抗氧化剂作为治疗药物。目前已有大批专家队列展开了对强抗氧化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其临床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展示。
邱春娟作为我国杰出的临床专家,在糖尿病(特别是T2DM)的并发症方面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为我国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做出了重要贡献。邱春娟表示,糖尿病领域还有更多的难题有待解决,她愿意用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持续为糖尿病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作者:李力成)
来源: 光明网
当你的血糖升高了,双腿可能出现5个表现,糖友如何护理足部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血糖升高影响全身健康,还可能对双腿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的人群,尤其需要关注双腿的变化。因为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和血管,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时需要截肢。
当血糖升高后,双腿可能出现哪些表现?又该如何护理足部健康?这篇文章将为你详细解析。
血糖升高后,双腿可能出现的5个表现1. 双腿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支配双腿的神经。
这种损害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像是“针扎”或“蚂蚁爬”,有时还会出现灼烧感。
更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对温度和疼痛的感知下降,导致受伤后察觉不到,增加感染风险。
血糖过高会影响汗腺功能,导致皮肤干燥,特别是小腿和脚部容易出现皲裂。
这些裂口影响美观,还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增加感染的风险。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皮肤破损后愈合速度减慢,一旦感染可能会迅速恶化。
3. 小腿浮肿、乏力高血糖可能损害血管,使血液循环变差,导致小腿浮肿。
浮肿通常发生在踝关节和小腿下部,按压后会留下凹陷。
血液循环不良还会导致肌肉供氧不足,使双腿容易疲劳,走路时感到沉重无力。
血糖升高会削弱免疫系统,使身体难以有效对抗感染。
如果足部出现轻微的擦伤或水泡,可能会发展成慢性溃疡,很难愈合。
糖尿病足溃疡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5. 双腿皮肤颜色改变血液循环受损会导致皮肤颜色异常,例如发红、发紫或变暗。
这通常与局部缺氧有关,严重时可能出现组织坏死。
如果发现双腿皮肤颜色异常,尤其是伴随疼痛或麻木,应立即就医。
面对这些潜在的健康风险,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足部护理。
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建议,结合了现代医学和中医的观点,帮助糖友更好地保护双腿。
1. 控制血糖是关键无论采取什么护理措施,血糖控制始终是最重要的。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空腹血糖通常建议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mmol/L)。
除了遵医嘱服药,饮食和运动也是关键。
饮食方面,可以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苦荞麦,这些食物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中医认为,苦荞麦性凉,具有“清热降糖”的作用,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2. 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不合适的鞋袜可能会加重足部问题。
鞋子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鞋子过松则可能导致摩擦伤。
建议选择宽松、透气、柔软的鞋子,袜子要选棉质、无紧绷边的款式,以减少摩擦和压迫。
糖尿病患者在家里也应穿鞋,避免赤脚行走,以防踩到尖锐物品而受伤。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感觉可能减退,足部受伤后往往难以察觉。
建议每天检查双脚,观察是否有水泡、伤口、红肿或颜色变化。
如果发现异常,应尽早处理,避免感染加重。
4. 保持足部清洁和皮肤滋润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C)洗脚,避免水温过高,以防烫伤。
洗脚后要擦干,特别是脚趾缝,避免潮湿引发真菌感染。
可以涂抹无刺激性的润肤霜,防止皮肤干燥和皲裂,但要注意不要涂抹在脚趾缝间,以免滋生细菌。
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降低血糖水平。
可以选择每周进行14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骑自行车等。
其中,太极被认为有助于增强下肢肌力,并改善血液循环,同时符合中医“通经活络”的理念。
如果因身体情况无法进行剧烈运动,可以尝试抬脚尖、踮脚、轻轻按摩小腿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温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供血。
而糖尿病患者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建议控制在38-40°C,并避免长时间浸泡(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可以适量加入艾草或生姜,有助于祛湿活血,但要避免刺激性过强的中药,以免引发皮肤不适。
血糖升高后,双腿可能会出现麻木、疼痛、皮肤干燥、浮肿、溃疡等问题,甚至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严重时需要截肢。
糖尿病患者应高度关注足部健康,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包括控制血糖、选择合适的鞋袜、保持足部清洁、进行适量运动等。
西医强调血糖管理和循环改善,而中医则提倡“活血化瘀、补气养阴”,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双腿健康。
希望每位糖友都能重视足部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血糖对双腿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健康从足下开始,愿每位糖友都能远离并发症,拥有健康的双腿!
信息来源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足部护理指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治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足部护理建议(2023)》
《黄帝内经》:“气血不和则生病,气血通畅则健康”——中医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2型糖尿病人如何迈开腿,很多人都不知道
前面两期“2型糖尿病人如何管住嘴,迈开腿”主要写的是如何吃,大家有需要可以关注我,看看前面的内容,这一期是讲糖尿病人如何运动。
对于血糖比较稳定且不是很高的人群来说,适量的运动,不仅有助于减轻体重,而且有助于控制血糖,提高身体体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66%,坚持10年以上运动,可以降低病死率,所以运动不管是什么人群,只要适合运动,健康的运动对身体都是有好处的,当然坚持长期运动是前提。
来自图虫创意
(1)运动的前提是没有运动禁忌症,需要经过心肺功能和运动医学功能评估,比如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就不适合运动,还有心肾功能不全的也是要注意的。所以最好是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量运动。
(2)成年2型糖尿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50%-70%的最大心率,运动最大心率=(220-年龄)*(50%-70%),运动时感觉稍微有点儿吃力,微微出汗,能说话但是不能唱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举个例子,某人50岁在运动时的最大心率不超过120)的有氧运动。一周可以分5天运动,每次半小时,如果不能连续半小时,可以运动10分钟,然后通过慢走休息一下,累积起来半小时也是很有效果的。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最好连续半小时以上。
常见的有氧运动:慢跑、快走、骑车、打羽毛球、打乒乓球、太极、游泳、爬楼梯等
老年人更适合太极拳,在家做家务,散步,跳广场舞,骑车等比较轻松的运动方式,这些运动强度要低一些,可以适当加长时间,比如延长至45分钟。
来自图虫创意
来看看常见一些运动会消耗多少能量吧,假如一个人体重70kg,举例如下:
中等强度的快走,步行半小时,走了3000米,大概消耗140大卡,大约4两蒸红薯的能量
骑自行车,时速是每小时12-16千米,骑行20分钟,大概消耗93大卡
跑步,走路和慢跑结合,主要是慢跑,一次30分钟,大概消耗260大卡,大概100克单层汉堡的量。
太极拳,每次运动20分钟,大概消耗80大卡,而扫院子、扫地、拖地等家务活强度差不多,相当于一只中等大小鸡蛋的能量。
身体的能量消耗跟运动强度和体重有关,对于大体重的人群来说,在相同时间、强度运动下,更吃力,消耗能量更多。
来自图虫创意
(3)如无禁忌症,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每次抗阻运动间隔时间超过48小时,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抗阻运动比较常见的是举哑铃、深蹲、仰卧起坐等,建议自己可以买一个小哑铃,或者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代替,也是不错的方法。可以在网上学习如何做哑铃操,每次做20分钟左右为宜。
(4)记录运动日记,运动前后加强监测血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如果某天运动量大而且比较强,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饮食和药物剂量,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如果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尤其要注意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运动情况减少剂量。
(5)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把它一点点融入生活中,比如上班时减少久坐时间,比如给自己定一个闹钟,每隔一小时,就起来走动走动,喝水,上厕所,眺望远方,活动肩颈部,扭扭腰。吃完饭,不要马上躺着或者坐着,可以站一会儿。上班如果有时间爬楼梯那就不要坐电梯,这些身体活动也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请注意:
(1)餐后1-2时运动,不建议餐后立即进行运动
(2)如果运动时间过长,比如爬山,建议随身带一些零食,比如甜饮料、果汁、点心等含糖能容易被吞咽且快速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运动过程发生低血糖。
(3)运动强度和时间应当循序渐进,以自己身体感到舒服为宜
(4)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热身运动,比如活动全身关节,运动后,也要做做整理运动,不要马上急着躺着或坐着,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赶紧停止运动,马上坐下来休息,如发生低血糖赶紧进食含糖食物,如果是胸闷、胸疼及时休息用药,如没有缓解,及时拨打紧急电话,像老年人需要有家属陪伴。
(5)不适合运动的人:
1) 空腹血糖>16.7mmol/L
2) 血糖极不稳定,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
3) 血压极高,收缩压≥180mmHg
4) 严重心肾疾病
5) 急性感染,如发热等
6) 严重糖尿病足
7) 以及其他合并疾病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