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低是糖尿病吗(血糖多少才是糖尿病)

认真科普的赵博士 0
文章目录:

为何发作低血糖需要小心糖尿病?糖尿病低血糖如何防控?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当中,糖尿病就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低血糖应该是与它完全相反的情况。

但其实,在现实当中,有不少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一些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又或者是服用了某些特定降血糖药物的患者。

为此,医学上专门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了特殊的低血糖诊断标准。对于普通人而言,血糖低于2.8mmol/L才算是“低血糖”;而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只要血糖低于3.9mmol/L就算是“低血糖”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两大主要原因,以及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

原因一 反应性低血糖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明明是因为间断发作饥饿、疲乏、出虚汗等“低血糖”症状来医院就诊,结果却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事实上,发作低血糖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糖尿病!而恰恰相反,有时候低血糖正是糖尿病早期阶段的临床表现之一。这种低血糖在医学上被称为“反应性低血糖”

所谓“反应性低血糖”,这里的“反应”其实指的是人体在进食之后的血糖调节反应。所以,它常常发生于进食以后的数小时以内而较少出现于清晨空腹的时候。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进食以后,食物当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身体消化与吸收并转化为血液当中的葡萄糖。而作为对进食以后血糖水平升高的一种“反应”,我们的胰腺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分泌合适剂量的胰岛素,来帮助葡萄糖从血液进入肝脏、肌肉以及大脑的细胞,从而降低血糖。

不过,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不少患者的胰腺工作状态会出现一些紊乱。一旦胰腺在“不合适”的时间点上分泌出了“过量”的胰岛素,这时候就会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了

最常见的,是在进食以后的2~4小时突然发作饥饿、乏力、心慌、头晕、出虚汗等症状,而在进食或饮用含糖饮品之后可以快速缓解。

所以,如果您近期有反复发作这种进食以后的低血糖,那么,千万不要遗漏了糖尿病这种可能性。

原因二 特定降血糖药

除了“反应性低血糖”以外,引起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另外一个,也是更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降糖药的使用。

降糖药会引发低血糖,这个似乎大家并不难理解。但是,不同种类的降糖药,其引发低血糖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

在最常用的九大类降糖药当中,容易引发低血糖的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胰岛素及胰岛素的类似物,这就包括了各种短、中、长效以及预混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第二类是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帮助降血糖的,常用的有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

第三类是格列奈类药物,这类药物也是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常用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而剩下的六类降糖药,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DPP-4抑制剂(XX列汀)、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杜拉糖肽等)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XX列净),尽管这些药物在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不容易诱发低血糖,但当它们与前面那三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则也可以引起低血糖。

所以,大家都应该好好看一看自己目前正在使用的降糖药有哪些,只要其中包含有前面提到的这三类药物当中的任意一种,那么,都需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确实需要使用这些药物的朋友们而言,也不用过于担心,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根据情况增加剂量到合适的程度,并且加强日常的血糖监测就可以了

低血糖 预防与应对

前面我们说到了,反应性低血糖和药物性低血糖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两大主要原因。但其实,并不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低血糖。

临床观察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往往还与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诱发因素有关,而控制好这些诱因恰恰是预防低血糖的重要手段。

第一个常见诱因是没有按时吃东西或者进食太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提倡糖尿病患者要建立规律的用餐习惯并定量饮食的原因。如果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可能会误餐,则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而对于想要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间歇性断食等手段来控制血糖的人群而言,要预计到有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第二个常见诱因是饮酒。喝酒本身就可以直接引起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饮酒,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饮酒。

第三个常见诱因是过量运动。运动锻炼本来就是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当中的重要一环,但超负荷的运动量会快速消耗体内的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在运动以前适当补餐。

第四个常见诱因是制定的血糖控制目标过于严苛。有一部分患者认为把血糖降得越低,会对身体越好,但事实上,过于严格的控制血糖会增加低血糖风险甚至提升死亡率。因此,对于在糖尿病治疗过程当中,反复发作低血糖的患者,应该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第五个常见诱因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会导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不足,从而引起低血糖。所以,当患者存在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需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发现血糖有偏低迹象时,需要考虑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此外,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也可以诱发低血糖,但这类因素缺乏预防的手段。因此,随身准备一些碳水化合物类的食品或饮品是很有必要的。

  • 一旦发生了类似低血糖的症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快测一个手指血糖
  • 如果没有条件测血糖,也应该按照低血糖来进行处理,这就是立刻口服15~20g左右的糖类食品或饮品,建议葡萄糖为最佳
  • 补充糖以后,应该在15分钟左右监测手指血糖一次,如果血糖仍旧低于3.0mmol/L,建议马上就医
  • 如果血糖在3.0~3.9mmol/L,则应该再口服葡萄糖一次,并继续监测血糖直到血糖恢复至3.9mmol/L以上
  • 如果血糖已经恢复到了3.9mmol/L以上,但时间距离下一次用餐还有1小时以上的话,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

好的,关于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发生低血糖,以及如何预防并应对低血糖,我们就说到这里。

明明血糖低 怪了竟也是糖尿病

今年30岁的陈先生一年来经常在中饭前出现心慌出冷汗症状,期初以为自己有低血糖,可到医院检查才得知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在看到检查结果后陈先生很是纳闷,自己明明是低血糖,也没有吃得多饿得快,明显消瘦的症状,怎么就的了糖尿病呢?

武汉市普爱医院内分泌科林梅说,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的确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为什么会表现低血糖的症状呢?其原因是正常人进食后胰岛素分泌30-50分钟达高峰,3小时后恢复原水平,而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进食后3-5小时胰岛素分泌呈高峰,所以会出现一系列低血糖的症状。林梅介绍,一般来讲,以低血糖为首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较轻,尚无慢性并发症,病情较轻,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受损不严重,病程属早期。

除了奇怪的低血糖首发,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王建华提醒,腹痛也可能是糖尿病,在糖尿病早期,少数人可首先以并发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就可表现为腹痛。据统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为22%。从腹痛的部位上可为全腹部痛、上腹痛、脐周痛,从性质上呈钝痛、绞痛或隐痛,少数人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第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有血容量不足、组织缺氧及胃肠淤积,毒性产物刺激腹膜,使腹膜出现点状出血;腹腔脏器循环障碍以及高血糖可刺激植物神经系统造成功能性幽门梗阻。第二,电解质紊乱致胃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细胞内缺钾、缺镁可导致急性胃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

所以,当碰到不明原因腹痛的情况,除了怀疑胃肠道等疾病,还应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即使医生没有安排检查血糖,也可以自己要求查血糖,排除糖尿病的可能。(综合自人民网、健康时报)

低血糖竟然也是糖尿病

经常血糖低竟然是糖尿病?!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们很多患者朋友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血糖低反而也是糖尿病呢?

其实,我们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时候是以低血糖为表现的

为什么低血糖也是糖尿病呢?

2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延迟,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当我们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时候,就在下一餐前出现一个低血糖症状,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就需要去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诊断。当然我们在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之前会去了解患者的血糖,如果这个患者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0mmol/L,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那我们就要警惕存在糖尿病可能。

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我们需要多次做同样的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两次的值都达到了我们所说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大于7.0mmol/L,餐后大于等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了。

还有一种低血糖的原因是我们所说的胰岛β细胞瘤。我们都知道,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当有胰岛β细胞瘤时胰岛素分泌异常增加,导致这部分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低血糖,当我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进一步做CT、核磁、超声检查,来了解我们的胰腺、胰岛有没有出现胰岛β细胞瘤的情况。

专家提示:

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以低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在下一餐前可出现低血糖症状。

若患者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需要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

此外,胰岛β细胞瘤也可导致临床反复出现发作性低血糖,当反复出现低血糖时也要排查胰岛β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