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1型糖尿病最新(1型糖尿病最新治疗情况)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干细胞再生疗法功能性治愈1型糖尿病

新华社天津9月26日电(记者张建新、魏梦佳)我国科学家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取得突破,首次利用干细胞再生疗法功能性治愈1型糖尿病。

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与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胰岛细胞,并将其移植给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临床功能性治愈的疗效。该成果9月25日晚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细胞》。

基于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的示意图和治疗效果。(受访单位供图)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树森主任介绍,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1型糖尿病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胰岛移植临床疗效已取得一定进步,但胰腺供体短缺的问题,大大限制其广泛应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有望突破此瓶颈。

据介绍,该名患者1型糖尿病史11年,完全依赖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较差,多次出现严重低血糖。移植后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移植75天后,完全摆脱了胰岛素注射治疗,并持续1年以上。目前各项糖尿病相关指标均达到正常人水平,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这项临床研究建立在大量临床前研究和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基础上,对糖尿病治疗策略的革新具有重要价值。

胰岛细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的示意图。(受访单位供图)

“用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为糖尿病移植治疗提供了新的来源。”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邓宏魁教授介绍,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和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是再生医学领域关键的“种子细胞”。团队通过化学小分子调控的手段实现了将人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开辟了人多能干细胞制备的全新途径。该技术因此荣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邓宏魁教授表示,化学重编程技术制备的功能细胞在临床治疗疾病的初步成功,表明化学重编程有望成为高效制备各种功能细胞类型的通用底层技术,为细胞治疗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 新华网

1型糖尿病:我国完成全球首个全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1月7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1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新闻传播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介绍了1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对1月4日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中国全人群1型糖尿病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解读。

翁建平教授在会上发言。

据悉,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支持,中华医学会发起并指导,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资助的“2010年~2013年覆盖全年龄段的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是全球首个国家层面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该项目由翁建平教授牵头、全国13个地区505家医院的内分泌糖尿病和儿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

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其中0~14岁儿童发病率为1.93/10万,15~29岁人群发病率为1.28/10万,3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69/10万。中国仍然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近4倍,且新诊断的成年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人数也不可小觑。

《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网站1月4日同期发表该成果。

朱大龙教授在会上发言。

专家介绍,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提示,中国是全球儿童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仅约0.6/10万。此后,全球多国研究提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缺乏成人发病情况数据。

为深入了解我国1型糖尿病整体发病情况,时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牵头开展了这一全国性研究。研究样本量为1.33亿人,调查范围约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0%,包括6%的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研究共收集到5018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65.3%为20岁以上。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有13000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超过9000例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部分新发1型糖尿病是在成年诊断。 0~14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纬度显著相关,北方比南方发病率高,但在1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与纬度变化无关。这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有关。

该研究更新了全球糖尿病地图中的中国儿童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填补了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空白。研究者认为,中国1型糖尿病增加速度快,亟待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在关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同时,成人起病的1型糖尿病也不容忽视,亟待得到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卫生资源,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袁莉、郭立新、郭晓蕙、李秀珍(从左至右)4位专家在回答记者提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郭晓蕙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袁莉教授,广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李秀珍主任等专家与近40家媒体记者就1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流行趋势、诊断、检测、治疗、管理等话题进行面对面交流。

文/首席记者谭嘉

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新指南提醒——

来源:【大河健康报】

本报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尹启栋

2024年12月31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新指南”)重磅发布。

新指南覆盖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预防管理等多个重要维度,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2020版指南”)作出多个方面的修改。

新增的章节包括“第十五章: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和“第十六章:1型糖尿病”,原有的戒烟相关内容则被合并至其他章节,强调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综合作用

针对这些变化,大河健康报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一病区主任付艳芹。

治疗理念转变,指南修订引领新方向

付艳芹指出,自2020版指南发布以来,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

其间,一系列新型降糖药物相继问世,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治疗理念也经历了重要转变,越来越注重整体观和以患者为中心。鉴于这些变化,对2020版指南进行适时的修订,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的实践。

目前,我国糖尿病整体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5年~2017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2018年~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11.9%,仍没有到达下降的拐点。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有年轻化的趋势。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但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仍处于低水平。“许多人因缺乏定期体检的习惯,难以早期发现糖尿病,且常规体检仅查空腹血糖,易漏诊以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患者。”付艳芹告诉记者。

治疗率低源于患者认识不足及健康宣教不足,很多患者没有不适症状,认为自己不需要治疗。不少患者等有症状来治疗时,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糖尿病的控制率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患者患糖尿病之后并未到医院就诊,而是自行购买药物;还有部分患者在到医院就诊治疗后,后续没有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复诊,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家庭医生为老人测量血糖。新华社发(倪立芳摄)

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强调早期关注

记者发现,与2020版指南相比,新指南新增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两个专门章节。

付艳芹表示,我国糖尿病人群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整体患病率偏低,但是近些年1型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升高,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占80%~90%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对于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来说,当他们进入成年期,或进一步进入青壮年期,病程往往已经超过10年,若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因为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反复住院,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严重的甚至会丧失劳动能力。

“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并不少,需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让这些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付艳芹讲道。

医护志愿者使用食物模型为社区居民讲解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整合戒烟内容,生活方式管理更全面

新指南将原本独立的第九章“戒烟”内容整合到更为宽泛的“生活方式管理”章节中。

对此,付艳芹表示,吸烟在男性群体中颇为普遍,是一种对健康百害而无一利的不良生活习惯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吸烟的危害尤为显著。它不仅会加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进而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冠心病以及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戒烟宣教至关重要,鼓励患者尽早戒烟,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戒烟也有助于减少肺部疾病、癌症等的发病风险,从而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付艳芹还指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其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概括为“心脑眼肾足”——

糖尿病引起的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脑梗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糖尿病肾脏病变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需要透析治疗,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病会导致足部溃烂,治疗周期长且费用高昂。

此外,糖尿病还会引发其他急性和慢性并发症。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在早期控制好血糖、血脂、体重等各项指标,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生为居民免费检查眼底。 新华社发(金鹏摄)

强化生活管理,审慎对待“0糖”产品

新指南在“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一章中提出,要重视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付艳芹建议,糖尿病作为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做好生活管理非常重要。

生活管理是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环节,涵盖了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摒弃不良习惯、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糖药物。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并按时进行复查。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确保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适宜,以实现营养均衡。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摄入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如精制白面包和甜食。建议选择全谷物食品,或用块根类蔬菜(如土豆、山药、红薯)替代部分主食,以降低血糖波动。

同时,患者每天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食物,特别是肉、奶、蛋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此外,应减少油脂的摄入,特别是动物脂肪,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多吃新鲜蔬菜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水果,以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针对大火的“0糖饮料”“0糖添加”饮料,付艳芹提醒,没有绝对的零糖饮料。虽然这些饮料没有热量,但是由于添加了甜味剂,口感比较好,容易刺激食欲中枢,增加患者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所以并不推荐患者经常喝这些饮料。

无糖食品一般是不额外添加蔗糖或葡萄糖的食品,但这些食品本身就是米面加油脂做成的,热量也是不低的,仅能偶尔当作主食来吃。不能随意进食。

相关链接

糖尿病患者如何健康过节?临近春节,全国各地阖家团聚、欢度节日时,多有食用汤圆、饺子等习惯。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饺子

一般糖尿病患者一顿摄入2两饺子为宜,也就是约12个。饺子皮建议用升糖指数较低的荞麦面、绿豆面,馅料优先选择素馅儿或者素肉混合馅。少喝或不喝饺子汤。

——汤圆

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食用汤圆。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