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28(糖尿病28.5严重吗)
我患糖尿病28年,血糖平稳无并发症,总结了“四不原则”!
#秋日生活打卡季#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慢性疾病。
我院里有一位张伯,是糖龄28年的老糖友了,他的血糖控制稳定,也没有并发症,我们常说他以后是位“高寿”糖友,那他这些年是如何把血糖控制好的呢?张伯总结出了以下“四不原则”,令人受益匪浅!
人的思想情绪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患病不怕,怕就怕终日笼罩在阴影里不能自拔,这就有可能导致小病成大病,大病难治愈。
我的心态比较好,虽然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但是只要积极治疗,就能控制好血糖。面对糖尿病,我比较坦然,不让糖尿病成为自己的精神负担!
对于动物性脂肪食物(尤其是肥肉),我坚决不吃,因为肥肉消化不了就会转化为糖。当然,我并不是荤菜一点都不沾,而是合理饮食,注意食物搭配和营养平衡。
下面是我每天的一日三餐:
早饭:喝1杯掺了牛奶的豆奶,2个水煮鸡蛋.
中饭:3两米饭,一些蔬菜,荤素搭配。
晚饭:2两面条,清淡小菜。
为了不让食欲冲动,大小宴席我一律不参加,烟酒更是不沾边。
对于我来说,坚持服药是很关键的。症状明显时药量大一些,症状缓解时仍要用药,只不过药量减少一些,不敢轻易停药。
我以前就吃过停药的苦头:血糖很稳定的那一段时间,自认为已治愈,于是擅自停药,3个月后又开始复发,很深刻的一次教训!
我早上6点准时起床,饭后散步20分钟,然后做一段保健操。晚饭后也会外出散步半小时。每晚9~10点睡觉。这种生活状态不仅有利于放松情绪,还有助于增强体质。
控糖总是离不开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张伯总结的"四不原则"也包括这几方面,糖友能坚持这些健康的习惯,对控制血糖和延缓并发症进程都是大有益处的!
#糖尿病##控糖##糖尿病饮食##故事#
如何避免糖尿病足发生?这些早期症状要留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14日)是第31个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临床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约为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出现溃烂、感染症状。
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防控专委会主任委员 王江宁:得了糖尿病5年以上的,就要定期地进行体检,查一个下肢的B超,就能发现血管堵了多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下肢造影,一看堵了一部分了,赶紧做介入,把它扩开,有些血糖控制不好的赶紧用药。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足部感觉迟钝、麻木、溃疡等症状一定不要大意。糖尿病足病情发展很快,如果早期没有得到重视或是治疗不当,患处溃烂就会变大加深。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因糖尿病足截肢。专家提醒,糖尿病足的全程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尽可能将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到正常范围;不要用热水烫脚,因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病变,脚部对冷热感知能力变差,容易烫伤。
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防控专委会主任委员 王江宁:糖尿病的病人,血管已经堵的,我们去穿像手套一样的袜子,把每个脚趾头隔开,让它不要有细菌生长。我们现在还有一些手段就是做一些糖尿病足鞋垫,有些脚变形的不要硌着,还有可以做糖尿病足鞋,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病人不要转换成糖尿病足一个重要手段。
半月不下40次!28岁小伙确诊糖尿病,医生:劝说多次,死性不改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你这么年轻,半个月起来40多次夜尿?还不重视!这样下去,早晚要出事啊!”医生王明不无担忧地对小伙子刘强说道。
这是一场热闹的健康博览会,各种健康讲座、体检设备琳琅满目。28岁的刘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一名电商公司里的技术员,平时加班、熬夜是常态。
这不,最近几天身体有些反常,每晚都得起夜好几次排尿,睡眠质量差得一塌糊涂。
原本他以为是喝水太多了,可连续两周,每天晚上起夜竟然多达三四次,甚至半个月下来不下40次!
刘强终于觉得不对劲,于是趁着博览会的机会,决定做个详细的检查。没想到,体检结果一出来,竟然确诊为糖尿病。
王明医生语重心长地看着刘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见到年轻患者被确诊糖尿病了。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年轻人不注重饮食和生活方式,结果往往忽视了自己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像刘强这种起夜频繁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夜尿增多”,它很可能是高血糖导致肾脏排糖过多的结果。
“你这不是普通的夜尿频繁,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王医生接着说道,“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时,身体会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肾脏也因此过度工作,导致你老是想上厕所。”
刘强苦笑了一下,心里多少有些懊悔。他的生活作息确实不健康:饮料当水喝,油炸食品不离嘴,每天坐在电脑前,几乎不运动。
虽然身体偶尔也发出过些微信号,比如经常感到口渴、疲乏,但他总觉得自己年轻,没什么大事。没想到,这次体检却直接给了他当头一棒。
王医生看着刘强的表情,知道他内心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决定跟他多聊聊:“糖尿病可不是光靠药物能控制的,得从生活方式下手。
你这种工作性质,长时间坐着不动,血糖水平不容易平稳,再加上你喜欢高糖高脂的食物,糖尿病迟早会找上门来。”
说到这里,王医生摇摇头,忍不住讲起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例:“有个跟你年纪差不多的患者,叫小李,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
工作跟你差不多,天天熬夜赶项目。最开始他也是频繁起夜,每天至少三四次,但他压根没在意,直到有一天,他的视力突然变得模糊不清。
去医院一查,不仅确诊糖尿病,还发现他的眼底已经开始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控制住血糖,可能会失明。”
刘强一听,赶紧摸了摸自己的眼睛,生怕自己也出现这种症状。
王医生继续说道:“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吃点药就行了,没想到它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视力问题、肾脏损伤、甚至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很容易受到损害,因为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硬化,严重时还会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等问题。”
“可是医生,我才28岁,糖尿病真的那么严重吗?”刘强忍不住问道。
王医生点点头,郑重其事地说:“糖尿病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根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的糖尿病患者中,年轻人占了相当一部分。
尤其是像你这种长期不运动,饮食不健康的人,患病风险更高。而一旦确诊糖尿病,它就是一辈子的‘老朋友’,得时刻管理好,不然它带来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刘强低头沉思,确实,自己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被糖尿病缠上。平时总觉得身体不错,撑得住工作强度,可如今,身体的反应已经表明他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刘强问。
王医生摆摆手,说:“先别急,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很好地管理住。
首先,你要改掉一些坏习惯,特别是高糖、高脂饮食,还有久坐不动。比如,可以多吃一些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像全谷物、蔬菜、坚果,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你保持血糖平稳。”
刘强有些疑惑:“低GI的食物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王医生笑着解释道:“低GI食物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它们进入体内后消化吸收得比较慢,因此不会引起血糖的急剧上升。
而你平时吃的那些甜饮料、糕点,升糖指数很高,摄入后血糖会迅速上升,身体要分泌大量胰岛素去应对。长期这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最终就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为了打消刘强的疑虑,王医生引用了一项有力的数据:“根据一项对全球5000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长期摄入低GI食物的人群,血糖波动明显比那些高GI食物摄入者要小,患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也降低了30%以上。”
刘强听了觉得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些日常的饮食选择对健康影响这么大。他一向觉得多吃几块蛋糕没什么,但现在看来,这些甜食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那除了饮食,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刘强接着问。
王医生点点头:“当然有,运动也很重要。你每天坐着的时间太长了,血糖会滞留在血液中。每周至少应该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等。
运动可以帮助你的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刘强叹了口气,想象着自己未来每天早起去公园跑步的样子,似乎有点难以坚持。但他也明白,这是必须要做出的改变。
王医生看出了他的犹豫,于是鼓励道:“别想得太复杂,刚开始可以从每天散步20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强度。关键是坚持,哪怕只是每天动一动,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刘强点了点头,似乎接受了这个建议。
就在刘强思考如何改变生活方式时,王医生话锋一转,又提到了糖尿病的另外一个隐藏风险:“对了,糖尿病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你的身体,还可能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刘强一愣:“心理健康?”
王医生解释道:“没错,糖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毕竟,这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压力山大。
心理负担一重,血糖控制反而更困难。所以你不仅要管理好身体,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蒋小芳.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及其合并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