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黄芪(糖尿病足黄芪粉敷脚)

徐医生健康讲坛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黄芪和它俩是“天生一对”,补气健脾、改善胰岛、降血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这事儿,听起来好像离年轻人很远,觉得那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套餐”。但事实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悄悄被它“盯上”了。

原因很简单,熬夜、久坐、外卖、高糖饮食,一样不落地全都安排上了,身体能不抗议吗?就像一台发动机年久失修,糖尿病就是它“罢工”的警告信号。

有句话说得好,疾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血糖也不是一天升高的。很多人一开始只是饭后犯困、容易饿、尿多,觉得没啥大不了,结果等到真正去医院一查,才发现血糖早就蹿上去了。

这个时候再补救,难度可就大多了。不过,办法还是有的,除了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中医里的“黄芪”也能派上大用场,特别是搭配上它的“黄金搭档”,对糖尿病的调理更是锦上添花。

糖尿病,就像家里的“水管”出了问题。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胰岛素就像“钥匙”一样,把这些糖送进细胞里,转化成能量

但如果这“钥匙”不好使了,要么是胰岛素不够用,要么是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血糖就会在血液里越积越多,慢慢演变成糖尿病。

这时候,血糖就像一把“温柔的刀”,一点点破坏血管、神经,伤害眼睛、肾脏,甚至让心脏也遭殃。很多人觉得血糖高了没什么感觉,其实它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到出现并发症,后悔都来不及。

门诊时,见过一个35岁的上班族,天天996,外卖、奶茶不离手,运动更是“想想就累”。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已经飙到9.5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标,医生一看,直接告诉他:“你这已经是糖尿病了。”

他一脸震惊,觉得自己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得糖尿病?但身体可不管你多大年纪,该“罢工”就“罢工”。这时候,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合理用药,已经成了他的必修课。

黄芪,古人称它为“补气圣药”,就像是给身体加装了一个“增压器”,特别适合那些气虚、免疫力低的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提高免疫力,还能改善胰岛功能,降低血糖,保护血管,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黄芪的主要作用包括:

  • 提高胰岛细胞活性:就像修复一个“失灵”的机器,让胰岛素的分泌更稳定
  • 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钥匙”和“锁”重新匹配,更好地利用血糖
  • 改善微循环:减少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硬化、神经病变
  • 抗氧化、抗炎:减轻胰岛的慢性炎症,延缓病情发展
黄芪 “黄金搭档”,效果翻倍

单用黄芪固然好,但中医讲究“君臣佐使”,搭配得当,效果更上一层楼。这里要介绍两个和黄芪“天生一对”的搭档:

1. 黄芪 山药:补气健脾,改善糖尿病体质

山药被称为“天然的降糖食物”,富含黏蛋白和多糖,可以稳定血糖,还能健脾养胃,帮助消化。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和脾胃虚弱相关,山药和黄芪搭配,就像给身体加了一层“保护盾”,让血糖更平稳。

用法:黄芪15g 山药30g,煮水当茶喝,或者炖汤,也可以加点薏米,去湿气的效果更好。

2. 黄芪 葛根: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

葛根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糖,还能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口渴、烦躁。葛根和黄芪搭配,就像是给胰岛一个“修复工程”,让它重新恢复活力。

用法:黄芪15g 葛根20g,煮水喝,或者直接泡茶,每天一杯,长期坚持,血糖会更稳定。

糖尿病患者日常调理,这些习惯很关键

光靠中药是不够的,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根本。

1. 饮食要稳,不要和血糖“捉迷藏”

少吃精细碳水,多吃粗粮、蔬菜,控制糖分摄入,特别是奶茶、蛋糕、甜饮料,最好直接拉黑。每餐七分饱,远离暴饮暴食。

2. 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

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让肌肉“吃糖”,降低血糖水平。

3. 规律作息,别让身体“熬”坏了

熬夜会让胰岛素抵抗加重,导致血糖波动剧烈。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修复时间。

4. 定期监测血糖,别等到症状出来才后悔

很多人等到出现并发症才想起来检查血糖,但那时候往往已经晚了。定期监测血糖,才能做到心里有数,预防于未然。

糖尿病并不是“绝症”,但它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做好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再加上中药的辅助,血糖是可以控制得很好的。

黄芪和它的黄金搭档,就像是给身体“打辅助”,帮助调节血糖,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堆出来的,而是靠日常点滴的积累。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与预防》

《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22)

黄芪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吗?听听药学专家怎么说

黄芪是我国一味历史久远应用广泛的中药,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在多有名的方当中都作为君药来应用,起到了很好的补气作用。黄芪可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以及浮肿尿少和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气虚阴亏的消渴等症。

现代医学对黄芪的研究发现,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骨髓造血;对心衰患者有强心作用;对冠心病患者有扩张冠状血管和肾血管作用;对一些肾病、银屑病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黄芪有一定辅助治疗糖尿病功效

黄芪也是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之一。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患者在患病的慢性迁延过程中,多表现为肺脾肾气虚,黄芪有补气、补脾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黄芪多糖,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有学者用黄芪多糖冲剂治疗2型糖尿病三十八例,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冲剂能够降低血糖,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与消渴丸相当。

黄芪除降糖外,对于气虚血瘀导致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有补气和活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降低血糖,改善糖、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肾血液循环等。总之,黄芪可改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糖尿病性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黄芪对糖尿病的治疗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只能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药物,绝对不能挑大梁。单靠黄芪泡水喝,是绝对治不好糖尿病的。如果患上糖尿病,最佳的选择是去正规医院接受内分泌专科医师的专业治疗。而糖尿病治疗的正确操作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药物治疗、监测血糖及糖尿病教育。

作者简介:药师方健 今日头条健康真相官

2003年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书,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12年获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岗位证书。现为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师。

社会任职: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

#我的冬日门诊# @健康真相官 @头条健康

糖尿病,黄芪和它是“天生一对”,补气健脾、改善胰岛、控制血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健康危机”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据《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37亿,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上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在确诊后,往往仅关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而忽略了中医在调节血糖、改善胰岛功能方面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黄芪这一传统中药材因其在血糖管理方面的潜力再次受到关注,被认为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胰岛功能,甚至有助于降低血糖。

这是否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还是确有科学依据?糖尿病与黄芪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

糖尿病的隐匿危害:是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血糖异常升高,而是它对全身多个系统、多个器官的持续损害。

高血糖状态长期存在,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且死亡率更高。

糖尿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包括:

糖尿病足: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损伤,患者的足部容易出现溃疡和感染,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是导致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肾功能衰竭,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损害视网膜的微血管,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数据显示,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灼烧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下肢感觉丧失,增加外伤和感染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较普通人低,伤口愈合能力差,感染风险高。

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引发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的成因:是糖吃多了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导致的,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核心机制

2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即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得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血糖转运到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

肥胖、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都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腹型肥胖(即内脏脂肪堆积过多)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

腹部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这些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使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2.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胰岛β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即使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但由于β细胞功能受损,仍然无法维持血糖稳定。

3.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如果直系亲属(如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患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可高达70%。

4. 生活方式因素

久坐不动、高脂高糖饮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缺乏运动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高出约50%(来源:《The Lancet》)。

黄芪的作用:是补气

黄芪在中医学中被视为“补气要药”,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托毒生肌等功效。

近年来,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在调节血糖、保护胰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1.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来源:《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 保护胰岛β细胞

黄芪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胰岛β细胞的氧化损伤,延缓其功能衰退。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意味着胰岛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3. 抗炎作用

慢性炎症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黄芪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胰岛的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来源:《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4. 促进糖代谢

黄芪可以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分解和利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使用黄芪?

虽然黄芪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黄芪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擅自停药:黄芪的作用更多是辅助性的,不能作为降糖药物的替代品。

适量食用:日常保健可取黄芪10-15克煮水饮用,但具体剂量应由专业医生指导。

注意个体差异:黄芪性甘,偏温,部分患者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会引起上火、口干等不适。

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应坚持每周1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

结语

糖尿病的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调控,黄芪因其补气健脾、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成为糖尿病管理中的潜在辅助方式。

但它并非“万能药”,更不能替代科学的医疗干预。

糖尿病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芪,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控制。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