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级病变(糖尿病神级病变能治疗好吗)
糖尿病患者警惕神经病变
武晓泓 雷 雨
长期血糖异常,不仅会直接干扰神经细胞代谢,还会导致微血管病变使神经组织局部缺氧、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糖友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心跳变快 静息时心跳增快、直立性低血压、运动耐力减低等都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后果最严重,当出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疲乏、水肿、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时,糖友需警惕这种可能。一般来说,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多见于病程长、并发症多的糖友,但不排除在糖尿病确诊时就已存在,需要格外重视。
便秘 便秘、上腹部饱胀感、胃部不适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甚至大便失禁。这是“肛门-直肠”功能紊乱所致,一般发生在血糖控制较差的青年男性Ⅰ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并发症。此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还可导致食管蠕动减少、食管远端压力异常等,造成吞咽困难、呃逆、胸部不适。
排尿无力 膀胱感觉减退、收缩力减弱是最主要的糖尿病膀胱病变,可出现膀胱内大量积尿却无尿意;其次是出现逼尿肌功能减弱,排尿无力,残余尿增多;晚期则出现排尿失禁、继发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这时需进行膀胱残余尿、尿流动力学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以辅助诊断。
出汗异常 在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出汗障碍最为常见。据统计,83%-94%的患者会出现出汗障碍,表现为少汗甚至无汗,半身出汗而半身无汗等,造成皮肤干燥、瘙痒,最终出现溃疡。足部出汗减少或停止是最早表现之一。体温调节异常也较常见,患者常有发热情况,且体温可随外界温度波动而波动;皮肤温度出现过低或过高。
来源: 甘肃日报
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有了周围神经病变,要怎么办?
有位患糖尿病的老患者和华子说,感觉自己的手脚发麻,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糖尿病引起了周围神经病变,这是个什么病,以后要怎么治疗呢?
华子说,患糖尿病的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长期患病的人群,超过10年的糖尿病人,有半数的人会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但疾病形成机制现在尚不明确,所以治疗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现在人们还没有弄明白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确切机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有关。从而导致了微血管病变、DNA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炎症、细胞营养障碍等多种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
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就是在四肢远端出现灼烧、针刺、蚁走、麻木、疼痛等多种感觉异常。同时也有可能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导致心率过快或过缓、血压调节异常、消化不良、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
不过此病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式,出现上述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了血管炎症、脊椎疾病、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因素影响后,可考虑发生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机制中,最主要的是“山梨醇蓄积假说”。人体的血糖(葡萄糖)正常代谢时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进行有氧代谢,最终会生成水和二碳化碳;二是进行无氧代谢,生成乳酸。
但是当血糖过高时,主要代谢途径无法利用全部的葡萄糖,就会使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增多,使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山梨醇。大量的山梨醇蓄积,就会引起周围神经损伤。
所以说,高血糖是导致疾病的直接原因,治疗的关键就是控制好血糖,一般来说,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内,就可以较好地预防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不确切,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所以药物治疗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1、改善代谢紊乱:可以使用依帕司他,这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葡萄糖进行旁路代谢,减少山梨醇的生成和蓄积。
2、对抗氧化应激:可以使用硫辛酸,这是一种B族维生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神经组织的脂质氧化,可以抑制蛋白质糖基化,并且也有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
3、改善微循环:可以使用胰激肽原酶,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对神经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给。
4、促进神经修复:可以使用甲钴胺,促进神经细胞的核酸代谢与蛋白质合成,促进轴突的运输功能与再生。
5、缓解疼痛症状: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是疼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止痛治疗。抗抑郁药物、抗神经痛药物、中枢性镇痛药物,都可以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止痛治疗,具体药物选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结一下,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高血糖是引起疾病最主要的原因,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但疾病机理现在并不明确,药物治疗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具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和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及处理措施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1、概念1.1糖尿病 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是相对缺乏而引起的,它可以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以及电解质等一系列的代谢异常。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进而血糖大量从尿液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等一系列症状。
1.2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微循环紊乱,神经缺血和缺氧逐渐发生的疾病。其基本原因是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糖,这是可以避免的5。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
- 缺血和缺氧因素: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与神经的缺血和缺氧有关。
- 氧化应激: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与神经的氧化应激有关。
- 多元醇通道过度活跃:多元醇通道过度活跃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 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PKC的激活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
- 需脂肪酸代谢异常:需脂肪酸代谢异常可能会影响神经的功能。
- 神经生成营养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IGF-1等,它们对神经的健康至关重要。
3.1糖尿病性假脊髓结核:主要表现为脊髓后根神经节损伤,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定、高、重,如棉垫、宽步、行走困难。常伴有双下肢麻木、刺痛,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
3.2糖尿病脊髓侧束硬化综合征:本病患者多为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常伴有肌无力和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3糖尿病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糖尿病与中风相结合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4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
3.4糖尿病低血糖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下降、出汗、面色苍白、精神障碍、神志不清。
3.5糖尿病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智力缺陷、记忆丧失、刺激能力障碍、人格变化、思维困难、回答缓慢、动作减少等,给人痴呆症的印象。
3.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分为三部分,即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包括对称性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常伴有蚁走感,针刺样疼痛,踏棉垫感觉,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加重,病人难以入睡。
3.7糖尿病足:溃疡发生前,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较长。
4、治疗原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4.1严格控制血糖:这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减缓神经病变的发展。
4.2抗氧化治疗:采用抗氧化剂来对抗由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进一步损害。
4.3改善神经代谢:使用如硫辛酸等药物来改善神经功能和代谢状态。
4.4营养神经: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药物促进神经修复,改善症状。
4.5改善微循环:通过使用如前列腺素E、贝前列素钠等药物,改善神经局部的血流状况。
4.6综合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能包括使用中药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等辅助手段。
- 甲钴胺药理: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对药物引起的神经退变也具有抑制作用。可使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轴突骨架蛋白的运输正常化2。临床应用:用于周围神经病,包括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药物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过敏反应等。药物联用注意事项:避免与碘【131】化钠联用。
- 维生素B1片药理:参与体内辅酶的形成,能维持正常糖代谢及神经、消化系统功能。临床应用:可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起到营养神经的效果。
- α - 硫辛酸(硫辛酸胶囊)药理:可以降低神经组织的脂质氧化现象,可能阻止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且可抑制醛糖还原酶,阻止葡萄糖或半乳糖转化成为山梨醇,从而防止糖尿病、控制血糖及防止因高血糖造成的神经病变。临床应用: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异常。药物联用注意事项:能抑制顺铂的疗效,应避免与之联用。
- 依帕司他(依帕司他片)药理: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抑制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在神经形态学上,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临床应用:用于糖尿病神经性病变。药物联用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 胰激肽原酶(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药理: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激活纤溶酶,降低血粘度;激活磷脂酶A2,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周围神经病、视网膜病、眼底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偶有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现象及胃部不适和倦怠等感觉,停药后消失。
- 己酮可可碱(己酮可可碱缓释片)药理:为非特异性外周血管扩张药,其代谢产物具有改善血液粘度和改善微循环作用。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后脑循环的改善,同时可用于周围血管病,如伴有间歇性的跛行的慢性闭塞性脉管炎等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胸闷、焦虑、头痛、厌食、腹胀、呕吐、鼻出血、视力模糊、发力、白细胞减少等。
- 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胶囊)药理:增加微血管壁阻力,减低其病理性高通透性;降低血液及血浆粘稠度,降低血小板的高凝聚性,防止血栓形成。
- 前列地尔药理: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临床应用:可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微循环障碍。
- 尼莫地平片药理: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临床应用: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使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病情持续发展。
- 长春西汀片药理: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临床应用: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 木丹颗粒药理:主要包含丹参、元胡、当归等,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复方制剂,对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临床应用:可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4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 抗惊厥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理:具有止痛作用。临床应用: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疼痛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适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伴有疼痛症状时的止痛治疗。
- 抗焦虑药物(如盐酸丁螺环酮片、枸橼酸坦度螺酮片等)药理:具有抗焦虑作用。临床应用: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 注射用依他尼酸钠、甘露醇注射液等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