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怎么调理脾(二型糖尿病怎么调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控制糖尿病,把好“脾胃关”很重要

一位患友问我:“唐教授,不是说得了糖尿病的人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吗?我的体检报告血糖升高了,可是我平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这是得了糖尿病吗?”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有这类问题的患者常常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油腻,出门乘车,很少走路,经常熬夜,人发福了,特别是肚子变大。并且,在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大多没有特别的症状,但往往血压、血脂、尿酸出现波动、轻度升高,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群中越来越多见。

糖尿病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T1DM),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只占糖尿病的一成到两成,一般首选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而老百姓常说的“吃出来的糖尿病”其实指的是2型糖尿病(T2DM),属于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的七成到九成,一般首选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够上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糖高出正常值的上限,譬如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IFG),往往是因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糖代谢异常所致。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后,血糖会增高,机体具有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浓度、使其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的能力,这就是葡萄糖耐量;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葡萄糖的耐量试验血糖在7.8mmol/L与11.0mmol/L之间,就是葡萄糖耐量受损(IGT)。这两类情况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高,这个阶段大多没有什么症状,但往往伴有肥胖及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三高”表现。

糖尿病古称“消渴病”,由于古时没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当病人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中后期。现代医学在糖尿病早期不仅能检测到血糖升高,而且能够发现相关的代谢指标异常,为我们尽早发现糖代谢异常、诊断糖尿病并做好防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医认为,T2DM早期的代谢功能紊乱与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湿热以及气郁化热等密切相关,提倡通过调理脾胃来防治早期糖尿病。

其一,不良的生活方式为T2DM孕育了土壤

T2DM的发生和发展比较缓慢,一般经历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早期多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也就是餐前、餐后血糖轻度升高,发病隐匿。但若听之任之,IGT或IFG就会发展为显性的糖尿病。从根本上讲,T2DM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现代人饮食多追求口感,高脂高糖高蛋白质食物比例增加,而谷物、蔬菜摄入减少。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超出了日常脾胃的消化能力,滞留体内的代谢产物使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不良的饮食起居对脾胃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而发展为“消渴”的过程。《黄帝内经》认为消渴病以富贵之人易患,因嗜食肥甘厚味又好逸恶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负担过重,使得一部分营养物质不能转化为正常的能量而成为“废物”,出现了中满,内热、痰火、湿热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胃肠,久之五脏耗损而引发“消渴病”。在发病早期,改善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以调节脾胃功能为重点,提倡合理膳食、粗细搭配、劳逸结合,通过劳动、体育锻炼、调节饮食等方法,减少胃肠负担,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以减缓、阻止向显性糖尿病发展。

其二,从“脾胃症状”发现T2DM的苗头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饮食转变为气血精微物质的重要场所。胃负责受纳和腐熟水谷,脾负责消化水谷并气血精微输布至全身。脾胃运化的节律与我们一日三餐的规律相吻合。现代社会许多人由于工作繁忙,违反了进餐节律,饥饱失常、过食肥甘、饮酒无度,脾胃运化节律打破,则运化能力减弱,长此以往造成消化不良,代谢紊乱,出现血糖、血脂、尿酸等血液生化指标升高。这个时期,患者一般食欲良好、精神体力尚可,不影响日常活动,但仔细审察患者状态,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特征已略见端倪,如身体肥胖、食欲旺盛、食后腹胀、口腔异味、大便不畅、容易疲乏、舌苔厚腻等。以上症状若持续出现,提醒患者湿热、郁热、痰湿等病邪在胃肠已出现郁积,要尽早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止损,将疾病发展的苗头扑灭。

其三,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之法防治T2DM

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自下而上“升发”。胃的受纳功能自上而下“顺降”,顺应脾胃生理特点的精微物质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而不转变为“浊毒”危害健康。首先,顺应脾胃运化节律:从进餐时间上,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在进餐的量上,饥饱有度,每餐七八分饱;在进食种类上,减少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摄入,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比例,寒温合宜,避免食入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此外,还可采用一些有药物功效的食物煮粥、泡茶、做菜来健脾助运,通降胃气,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如过食引起的胃胀、胃堵等“胃滞”征象,可食用消食和胃之品:如生萝卜、山楂茶、大麦茶等;出现口干、口苦、胃热多食等“胃热”征象,可食用清胃降浊之品:荷叶茶、绿豆汤、苦瓜汁、苦丁茶泡茶等;出现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征象,可食用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山药粥、薏苡仁扁豆粥、西洋参茶等;出现便干、便秘等“肠滞”征象,可食用润肠通便之品:如梨、香蕉以及莱菔子茶、杏仁茶等。

适当地选择健脾气、清胃热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营养物质的利用度,减少“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不仅能使胃肠功能恢复,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除了饮食调节之外,中年瘦一瘦,饭后多走走,平常笑开口,保持合适的体重、愉悦的心态,以及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

(作者唐旭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糖尿病”影响胃肠功能,三个方子来治疗

张发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方法,验之于临床,疗效颇佳,深受广大患者和同道的好评。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01

审症辨位,因机尽悉

中医学没有“糖尿病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消渴合并“痞满”、“胃脘痛”、“泄泻”、“便秘”等病的范畴。

张发荣认为本病可涉及胃肠系统各个部分,损伤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胃损害偏重一些,有的可能肠损害偏重一些。

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特点各异,相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同,所以首先应当明确病变部位。

张发荣根据主要病变部位,大致将本病分为胃、小肠和结肠功能损害三大类。

糖尿病胃损害主要表现为胃瘫。

其轻者常常没有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嘈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饱胀感、烧心、反酸嗳气等。

中医辨病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张发荣认为本病的内因与脾虚有着密切关系,因消渴日久,耗伤脾胃之气,脾胃虚弱,中焦不健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气机不畅等情况皆可出现,继而引起上述诸症。

至于外因则无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七情失和等等。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腹泻多是间歇性的,少数呈连续性,可伴轻微腹痛。次数一般每日2~3次,多者可达10余次,伴大便失禁者常见。

本病始于消渴日久失治者,患者正气渐伤,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元气大伤,所以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脾气本虚,而腹泻为标。

糖尿病结肠功能损害,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秘。

有的3~5天不行一次,或者大便排泄不畅,形如羊屎,有的可见大便先干后溏,但排便时间显著延长。便秘可为间断的,也可以与腹泻交替出现。

本病早期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致腑实不通;或湿热蕴结以致气滞不行。病久则为气阴两亏,无水行舟或气虚推动无力。

02

专病专方,加减用药

(1) 糖尿病胃损害的治疗:

针对其心下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和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方药:制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太子参,大枣,甘草。

本方寒热互用和阴阳,苦辛并举顺升降,黄芩、黄连苦降泻热以和阳,干姜、制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久则损伤脾胃,故配以西洋参、甘草和大枣补脾和中。

加减:舌苔特别厚腻、湿浊中阻突出者,去大枣,加草果;厌食少食者,加鸡内金、麦芽;舌红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嗳气频发者加丁香、吴茱萸。

(2) 糖尿病小肠损害的治疗: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在腹泻频作时,用健脾除湿的常法治疗,收效缓慢,针对糖尿病的特点,采用清热生津、温中固涩的变法治疗,多获捷效。

常用葛根芩连汤合桃花汤为基础方。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干姜,赤石脂,粳米。

葛根芩连汤原为协热下利而设,由于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现常作为治疗消渴的基础方。

葛根清热生津,并能升提胃肠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坚肠胃以止泻。桃花汤为治疗胃肠里寒泄泻的名方。故二方合用,共奏苦坚止泻、温中固涩止泻之功。

加减:肠鸣水泻症状重者,加仙鹤草、车前子以加强分利止泻之功,特别是车前子具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腹痛明显者,加木香、丁香理气止痛;

脉沉、粪质稀溏冷清、里寒症状较重者,加制附片增强温运脾肾阳气之功;脾虚食少,加山药、薏苡仁健脾除湿。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腹泻缓解或停止,即应改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巩固疗效,促进康复。

(3) 结肠损害的治疗:

结肠损害主要表现为便秘。针对其津血不足、脾虚气滞的病机特点,治宜补益津血、健脾理气。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增液汤、枳术丸加减。

方药:黄芪,当归,玄参,麦冬,生地,白术,枳实。

本方针对糖尿病性便秘颇有针对性,方中当归补血汤、增液汤补益津血,既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方,又是润肠通便的效方,再配以枳术丸健脾分滞,增强荡涤肠中积滞的作用。

加减:服上方仍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酒军。

临床上也有前述方法罔效,只有另加芦荟。

03

中西医结合,多法并举

由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常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所以有效、持久地控制血糖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西药对于控制血糖疗效确切,张发荣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降糖药物,并酌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至于西药用治胃肠功能紊乱,由于促胃动力药物疗效不确切,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大,他不主张频繁使用。

饮食治疗方面,应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和少食多餐,并注意保证肠道营养,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流质食物,便秘患者应鼓励高纤维膳食。

04

验方治疗,贵在坚持

从长期的临床观察来看,除上述各种治法之外,中医验方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大凡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的患者,长期坚持服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每日3次,每次1支或1粒。

腹泻者可加服小檗碱,每日3次,每次3~5粒,多获良效。

实践证明,这种治法,不仅可以治疗并发症,而且对糖尿病本病也有治疗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

05

养生调摄,防患未然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使其他并发症的恶化,医者应当及时教育患者,做到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本病预防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坚持适当运动。

步行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好的运动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定距离或定时走或慢跑,结合体操、气功等体育疗法,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应注意避免房劳太过,保持心情舒畅。

糖尿病,把脾调好,用不着顿顿忌口

前段接诊的一位患者,说自己得了糖尿病,现在像犯人一样,每天吃饭吃水果,自己每下一次筷子,家人就紧盯着,生怕自己吃多了影响到血糖,听到镇上的医生说,大米馒头里都有糖,家人甚至都不敢让自己吃米饭。知道家人是关心,但是自己确实一直被这个饮食的问题困扰,难道糖尿病真的啥都不能吃吗?

其实不是的,因为血糖升高,不是一吃就高,而是吃进去运化失调才会血糖高,所以把运化调好,饮食是不用太苛刻的。

这位患者林女士,47岁,从视频中既可以看到脸颊的消瘦,自述半年来瘦了有10斤多,经常神疲乏力,多饮多尿、无明显的手脚麻木、疼痛等,舌红少津,苔燥,血糖11.9。

按照林女士的饮食苛刻程度,她的血糖应该控制的很好,但是却高到11点多,这就说明饮食控制在她身上根本没起到作用,此时就需要给脾加把劲了,于是便开了一方。

结果如何?

用药半个月,口渴多饮明显好转,血糖降到了8.7;继续用药半个月,乏力、多尿消失,精神好转,血糖降到了7.5,后续继续用药,血糖回归到正常。并嘱咐她饮食上正常吃饭,稍微注意量就行,随访至今,血糖一直稳定,饮食也正常。

其实林女士的效果可以这么好,就是因为把脾的功效给调好了。

糖尿病在早期多发于脾,脾负责转化糖分以滋养身体。脾虚导致糖分累积引发血糖升高。此外饮食过度控制,长时间饥饿,身体气血不足,走向体虚状态,阳气不足进一步影响脾的运化升清,就容易导致血糖持续居高不下,并且形成恶性循环。当脾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差,人体所得的营养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就消瘦了。所以只要把脾的力量给扶起来,血糖自然到了该到的地方,饮食也会转化为该转化的能量,血糖自然就好了。

接触的患者中,有的饮食肆无忌惮,有的饮食小心翼翼,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也是糖尿病对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部分--饮食,所以把脏腑健运起来,饮食稍加控制,才是长久的控血糖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