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会国际医院糖尿病(嘉会国际医院ceo)
75岁老人感染新冠昏迷送抢救,医生强调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身体信号
随着感染高峰逼近,急诊、发热哨点、儿科、全科等已人满为患,住院部也趋于饱和,经历着医护人手短缺和患者量激增的双重考验。更严峻的是日渐增多的高危患者,除了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以外,另一个人群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有糖尿病史的患者。
近日,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急诊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I级患者,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被立刻送入复苏室抢救。当时患者已血压休克(Bp71/40mmHg),末梢血糖过高已测不出来,血气分析显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 6.89)和重度高钾血症(6.8mmol/l),静脉血糖超过50mmol/L。
家属反馈患者已75岁,有多年糖尿病史和高血压,血糖控制不佳,平日主要依靠胰岛素注射配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感染新冠后,患者出现发热、食欲不佳,进食少的症状,家用血糖仪已无法测出血糖,增加胰岛素剂量的效果也不佳。感染2日后,患者出现呕吐、腹泻1天后,次日家属发现其意识不清后送至医院,情况万分危急。
急诊科江医生一边请ICU和内分泌科庞璨医生前来会诊,一边和超声科借调监测设备,同时和急诊医护团队准备深静脉扩容补液,争取尽快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后续能完善检查。
ICU和内分泌科的医生迅速抵达急诊。经会诊后,该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昏迷,严重脱水、严重高钾血症、无尿、肾功能不全。急诊立刻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升血压,同步进行补液扩容降血钾、小剂量胰岛素降血糖、纠酸、抗感染、导尿等一系列治疗,DKA纠正血糖控制至安全范围后,患者终于意识清醒了。考虑到患者仍存在肺部感染、心肌酶升高、心功能不全等问题,院内将其收入ICU病房继续治疗,目前已顺利转至住院部。
嘉会医疗内分泌科庞璨医生说,一项汇总分析研究表明糖尿病可能会明显恶化新冠肺炎的临床病程。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严重新冠肺炎的几率增加约2倍, 死亡的几率增加约2倍。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有潜在慢性炎症,这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肥胖、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也可能加重了预后不良。虽然机制未明确,但在已有慢性炎症的基础上,伴随着对新冠感染的炎症反应增强和病毒载量的增加,就可能会导致出现极端的全身免疫反应,促使病情加重。
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始终是新冠疫情中最脆弱的人群,急诊科江少伟医生也遇到了多例糖尿病相关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是糖尿病的两个重要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潜在致命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由相对胰岛素缺乏引起,在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在已有糖尿病的患者中,DKA可能是严重新冠肺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研究表明新冠会诱发糖尿病的严重表现,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出现重度胰岛素抵抗,而且新冠缓解后胰岛素抵抗可能迅速改善。此外,部分住院患者也容易出现长期重度低血糖。
因此感染新冠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都需要积极预防低血糖、严重高血糖和DKA。
【血糖监测】
感染新冠时血糖能会出现波动,这时需要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等时间点的指末血糖。
无症状感染或症状较轻的糖友,如果血糖控制平稳可选择居家隔离。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避免焦虑,确保合理营养膳食,因地制宜室内运动,同时加强自我血糖监测。
如出现高热不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无法测出,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气短等病情加重的表现需及时至医疗机构诊治,甚以免延误病情。
【降糖药物】
新冠感染期间更需要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坚持用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或停药,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切勿随意停用胰岛素,如果出现胃肠道症状,不能正常进食,需及时根据血糖情况增减药物,或者及时就医寻求治疗方案的调整。
大部分止咳的液体制剂含有糖分,可能对血糖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开具不含糖分的止咳制剂。
为了保持补充水分,应根据需要每1-2小时摄入8盎司(约250mL)无碳水化合物的液体(如水、肉汤),以补充排尿和不显性失水丢失的水分。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才可能有助于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居家期间也要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坚持按计划执行,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度“疫”。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糖尿病患者如感染新冠,需格外注意身体信号
随着感染高峰的逼近,急诊、发热哨点、儿科、全科等已经人满为患,住院部也趋于饱和,经历着医护人手短缺和患者量激增的双重考验。更严峻的是日渐增多的高危患者,除了7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以外,另一个人群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有糖尿病史的患者。
近日,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急诊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I级患者。入院时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被立刻送入复苏室抢救。当时患者已血压休克(Bp71/40mmHg),末梢血糖过高已测不出来,血气分析显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 6.89)和重度高钾血症(6.8mmol/l),静脉血糖超过50mmol/L。
患者75岁,有多年糖尿病史和高血压,血糖控制不佳,平日主要依靠胰岛素注射配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感染新冠后,患者出现发热、食欲不佳,进食少的症状,家用血糖仪已无法测出血糖,增加胰岛素剂量的效果也不佳。感染2日后,患者出现呕吐、腹泻1天后,次日家属发现其意识不清后送至医院,情况万分危急。急诊科江医生一边请ICU和内分泌科庞医生前来会诊,一边和超声科借调监测设备,同时和急诊医护团队准备深静脉扩容补液,争取尽快平稳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后续能够完善CT检查。
经会诊后,该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昏迷,严重脱水、严重高钾血症、无尿、肾功能不全。急诊立刻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升血压,同步进行补液扩容降血钾、小剂量胰岛素降血糖、纠酸、抗感染、导尿等一系列治疗,DKA纠正血糖控制至安全范围后,患者终于意识清醒了。考虑到患者仍存在肺部感染、心肌酶升高、心功能不全等问题,院内将其收入ICU病房继续治疗,目前已顺利转至住院部。
嘉会医疗内分泌科庞璨医生分享道,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严重新冠肺炎的几率增加约2倍, 死亡的几率增加约2倍。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有潜在慢性炎症,这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肥胖、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也可能加重了预后不良。虽然机制尚未明确,但在已有慢性炎症的基础上,伴随着对新冠感染的炎症反应增强和病毒载量的增加,就可能会导致出现极端的全身免疫反应,促使病情加重。
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始终是新冠疫情中最脆弱的人群,急诊科江少伟医生也遇到了多例糖尿病相关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是糖尿病的两个重要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常见的、潜在致命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由相对胰岛素缺乏引起,在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在已有糖尿病的患者中,DKA可能是严重新冠肺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研究表明新冠会诱发糖尿病的严重表现,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出现重度胰岛素抵抗,而且新冠缓解后胰岛素抵抗可能迅速改善。此外,部分住院患者也容易出现长期重度低血糖。
因此感染新冠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都需要积极预防低血糖、严重高血糖和DKA。
血糖监测:
感染新冠时血糖能会出现波动,这时需要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等时间点的指末血糖。
无症状感染或症状较轻的糖友,如果血糖控制平稳可选择居家隔离。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避免焦虑,确保合理营养膳食,因地制宜室内运动,同时加强自我血糖监测。
如出现高热不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无法测出,呕吐、腹泻、呼吸困难、气短等病情加重的表现需及时至医疗机构诊治,甚以免延误病情。
降糖药物:
新冠感染期间更需要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坚持用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或停药,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切勿随意停用胰岛素,如果出现胃肠道症状,不能正常进食,需及时根据血糖情况增减药物,或者及时就医寻求治疗方案的调整。
大部分止咳的液体制剂含有糖分,可能对血糖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开具不含糖分的止咳制剂。
为了保持补充水分,应根据需要每1-2小时摄入约250mL无碳水化合物的液体(如水、肉汤),以补充排尿和不显性失水丢失的水分。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给照护者一个“喘息期”,嘉会医疗推出一站式医养服务疏解子女养老疲劳
许先生已第2次来到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他确诊阿尔兹海默症已6年,子女每日轮流照顾其起居,但日复一日的照护也让子女身心俱疲,“他现在就像小孩一样,呛到肺里了也不知道。”子女坦言父亲在嘉会住院的那一周,他们也能好好睡一觉。
老龄化社会滚滚而来,这个小家庭的困境是中国众多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为应对养老家庭的这些痛点,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推出“一站式全健康医养服务”,住院期间提供包括总体健康评估服务、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一对一的护理陪伴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缓解子女养老疲劳,构建医疗照护“安全网”
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4500多万失能失智老人,国内慢性病患者已达1.8亿,65岁以上多病共存的老人占比达到2/3,如何解决长期养老中的实际问题迫在眉睫。2018年,上海在全市推行长护险制度,至2023年已有近40万长期失能老人享受长护险照护服务,如为老人清洁、排痰、鼻饲、换药等,根据失能程度每周3-7次照护服务,每次1小时左右。
长护险服务解决了部分家庭的困扰,但仍有两种特殊情况亟待考虑:其一,如何为高依赖需求的老人提供24小时监护?“失能失智老人一旦长期卧床,可能面临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嘉会医疗住院部副主任赵言玮医生分享道,一旦出现压疮、拔管风险等,没有专业护理技能的家属、家政往往有心无力。
其二,高龄老人的子女同样已跨入老年行列,如何平衡两代老人的健康护理?“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照护80岁至90岁高龄患者的子女也已是白发老人。”住院部主任JohnnyMei记得,嘉会曾收治一位85岁心血管患者,手术前患者儿子突发疾病无法陪护,术后由护士全权照护。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于今年7月推出“一站式全健康医养服务”,除了住院期间提供医养服务,出院后,也将依托嘉会数字化平台对老人进行长期健康监测和管理。运行一个月来,该医养服务被不少家庭视作长护险服务的一种补充,不仅让对医疗依赖更高的老人可以在一个专业环境下得到全面照护,也为子女提供短暂休息与自我调整的时间。
智能远程健康系统,打造慢病管理“数据网”
针对更为广大的慢性病患者群体,预防先行更为关键。80岁的徐老患高血压伴糖尿病史已50余年,去年收缩压一直在150-160mmHg波动,因就诊时出现“白大褂效应”导致数据不精准,多次调整药物依然控制得不理想。为更有效获取患者的血压数据,嘉会心内科特别增加了家庭血压监测的“医嘱”,鼓励患者每日在早晨和夜间进行2次血压测量,通过嘉会APP记录血压、心跳的数据,与医生远程联络,并借助嘉会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完成血压控制药物的调整。9个月后,徐老的诊间血压、家庭血压控制双双达标。
“互联网时代,慢病管理APP为医患搭建了便捷渠道。随着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认识自身疾病,用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处理疾病中遇到的问题。”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魏盟医生介绍,基于嘉会APP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患者和家属可通过慢病管理、用药提醒等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块,鼓励老人按照医嘱持续进行血糖、血压、膳食等数据监测,一键续药,配送到家。
该系统打破了医患间的信息壁垒,由医生与患者共同管理并实时监测,一旦健康数据出现异常,嘉会医护团队将即刻收到预警提醒。子女也可在APP上绑定家人信息,实时查看老人健康数据,并远程设置用药提醒,协助提醒父母定时服药。
嘉会医疗CEO葛丰表示:“中国面临着现阶段老龄人口庞大,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严峻形势。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化技术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疗效率,但个体化服务对医疗而言依然不可或缺。我们希望以科技赋能医疗,实现智能医疗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切实解决一个家庭、而非个体的痛点。”
上海正在持续构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022年,嘉会医疗被列入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名单,其不仅在硬件上将适老化纳入考量,全院均配备无障碍卫生间、轮台阶、轮椅坡道等便利设施,在软件上亦持续完善老年关爱服务,目前开设包括一站式全健康医养服务、就医陪诊服务、慢病管理系统、用药提醒推送、老年专项筛查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助力改善国内的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图: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