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饿得心慌(糖尿病饿得心慌怎么办)
醒来饥饿难耐、心慌无力可能是糖尿病预警
【醒来饥饿难耐、心慌无力可能是糖尿病预警】四五点醒来,有明显的饥饿感,而且感到心慌、四肢无力等,进食后情况就有所改善。很多人认为这是饥饿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其实很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血糖预警”。尤其是症状持续出现,应立马去医院进行糖尿病检查。当胰岛功能异常时,摄入的糖分无法很好地转化成能量供人体使用,此时身体只能通过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和糖原来维持机体功能,所以糖尿病早期患者很容易感觉饥饿。除了常有饥饿感,早期糖尿病还可能伴有胃口变大、吃得更多,饭后易困;经常口渴口干,而且小便次数增多;体重下降;握力变小等。(via科普中国)
来源: 广东12320
饿得心慌、手抖、还出汗?这可是患病的征兆啊!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
我咋知道自己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呢
其实很简单
有一种情况下必须保持警惕
那就是
餐前低血糖
反复发生在吃饭前的低血糖,感觉饥饿、心慌、手抖,进食后可以缓解就需要小心了。
虽然很多人这个时候血糖没有升高到诊断糖尿病的水平,但这已经预示可能是糖尿病已经在敲门了。
1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餐前低血糖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但其实糖尿病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
比如: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
这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峰值,到下一次餐前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引发餐前饥饿感。
有餐前低血糖,就会得糖尿病么?
肥胖、脂肪肝、血脂紊乱、高血压的病人,既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妇女,这些人群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上述人群,如果出现餐前低血糖症状,要高度怀疑糖尿病前期的可能。
这时候,千万不要不以为意,需要去医院做延长的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来诊断。
2
出现餐前低血糖该怎么办?
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没有得到正确诊断之前,往往靠多吃糖果、巧克力、甜点等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来缓解低血糖症状。这样会加重餐后高血糖,使糖尿病前期很快进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正确的做法
改变生活方式,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阻止或延缓真正的糖尿病发生。
如果仍有低血糖症状,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一日三餐分为 4~5 餐,可以帮助缓解低血糖的不适。
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比如阿卡波糖,可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缓解低血糖。
3
糖尿病还有哪些非典型症状
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利用障碍,如此一来,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只能靠分解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从而导致患者体重下降。
异常排汗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且以颜面、上身为主,下肢出汗较少。
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滴沥、尿失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首先应考虑前列腺肥大,还应注意排除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
手脚麻木
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对称性的手足麻木、疼痛、灼热、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有患者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
视力减退
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从而影响视力,发病率随着病程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最严重,常常因视网膜出血而造成视力突然下降。
皮肤瘙痒或长疖子
有些人无缘无故老是感觉皮肤瘙痒,皮肤反复长疖子,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这是因为高血糖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引起皮肤瘙痒,特别是女性会阴部瘙痒尤为常见。同时,由于局部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感染生疖。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小康妹儿提醒:
糖尿病早防早治最重要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当心!一旦眼睛出现这8种症状,可能是大病征兆!
怎样打败糖友的“头号杀手”?答案在这里!
这个伤肠胃的坏习惯,或许你一天要伤好几次!
口臭,是不是肠胃不好引起的呢?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编辑:江瑾然 内容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丁香医生等
图片来源:123RF、SOOGIF等
一饿就心慌,可能糖前期信号!抓住关键时期,或能逆转糖尿病
糖尿病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能实现“逆转”,一旦超过了关键病程时间,希望就会很小!所以“逆转”要趁早!早到什么程度呢?
当心错过可以逆转的糖尿病
超重肥胖、病程小于5年的糖尿病是有机会逆转的。
但数据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其中50%-60%的人由于没有确诊糖尿病而未得到及时的诊疗,其中又有约50%即2500万到3000万人是超重肥胖型糖尿病错过逆转机会的。
一饿就心慌可能是糖尿病信号
饿和心慌是低血糖的表现,如果经常低血糖,代表血糖调节出现问题。
同时由于出现低血糖后的进食往往会超量,长期就会形成肥胖,加重低血糖症状的恶性循环。
及时发现并逆转糖尿病
要实现从糖尿病前期恢复到正常血糖、或从糖尿病恢复到糖前期甚至正常血糖,实现高血糖的缓解,最关键的就是及时。
不吃早饭不觉得饿、吃了早饭反而更容易饿,你有这些情况吗?有的话,要小心了!
吃早饭反而容易饿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吃早饭不觉得饿、吃了早饭反而更容易饿的情况。
这是因为饮食促进胰岛素分泌,但疾病因素导致其无法和血糖升高相匹配,出现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延缓,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过量,引起餐前低血糖。
糖前期到糖尿病只有一步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此时胰岛素分泌已经不正常,表现出心慌、饿等低血糖的症状,又由于过度饮食引起血糖过度升高,促进胰岛素过度分泌,一旦胰岛素无法继续分泌,就会导致血糖无法控制,最终确诊糖尿病。
专家建议:超重肥胖人群如果经常出现餐前饥饿感、心慌的低血糖症状,及时改善体重到正常水平,可以明显缓解症状、逆转血糖状况。
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葡萄糖毒性
当葡萄糖的存在量大于细胞的需要量,就会出现细胞中毒,这个现象称为葡萄糖毒性。
这个时候采用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解除葡萄糖毒性、恢复细胞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糖尿病的逆转。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适合所有高血糖的患者,在糖前期或糖尿病初期可以缓解高血糖的不适症,甚至逆转血糖情况,但是血糖得到控制后,需要遵医嘱停药或继续用药。
体重明显改善、能够长期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的人群,大多能够完全停药。
糖尿病中后期,单纯口服药无法控制血糖时,或需要胰岛素长期治疗和口服药联合用药控制。
糖尿病逆转路上的绊脚石
①影响未来血糖控制情况的量:在口服药或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胰岛素长期治疗时,胰岛素初始使用量是长期控血糖的关键,开始胰岛素长期治疗的前三个月为治疗的起始调量期,是良好血糖控制和低血糖风险控制的关键时期。
②影响血糖稳定的量:血糖的稳定和胰岛素的剂量和治疗方案有关。
专家提醒:胰岛素治疗,动态调整很重要。
患者采用胰岛素长期治疗时往往有3个误区:
一不愿意加药
胰岛素的使用并没有剂量的限制,达到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宜;
二怕低血糖不敢加药
胰岛素的加减控制在每次2个单位,往往不会引发低血糖;
三血糖控制好了就减药
当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后,应保持当前剂量,当血糖检测低于目标范围后再行减量。
居家调整胰岛素用量
空腹血糖值分为<4.4mmol/L、4.4-6.1mmol/L、6.2-7.8mmol/L、7.9-9.9mmol/L、≥10.0mmol/L五个档,胰岛素治疗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在4.4-6.1mmol/L为宜。
剂量调整关键在于血糖监测,胰岛素的加减控制在每次2个单位,然后每天都要进行空腹血糖的检测,根据每3天的空腹血糖平均值决定下一次的胰岛素用量。
医生指导剂量调整
如果对自己调整胰岛素剂量使用有疑虑,可以到医院进行评估,实现医生远程指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