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糖尿病(血小板低糖尿病)
血小板减少的 10 大原因,最后一种很容易误诊!
01感染
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病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小板减少,研究表明,病原体对血小板的直接破坏、影响血小板生成,血小板消耗增多以及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凋亡,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02风湿免疫性疾病所致血小板减少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指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自身抗体攻击身体组织,包括骨髓中产生血小板的细胞。这种攻击可能会导致骨髓中血小板的产生减少,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03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骨髓造血细胞,包括血小板,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
04肝病和脾功能亢进
肝脏在体内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包括产生凝血因子、代谢毒素、合成蛋白质等。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如肝硬化、肝炎等肝病,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血液在门脉系统中的压力升高。这种门脉高压会导致脾脏扩大,称为脾肿大。脾脏扩大后,其功能会亢进,包括增加红细胞的破坏和血小板的清除,从而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05妊娠
生理性改变,妊娠期间,女性体内发生了许多生理性改变,包括血容量的增加、血浆稀释、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的稀释效应,使得血小板计数看起来较低,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一般是暂时的,不会对母婴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06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在这些疾病中,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导致血小板的消耗和降低。
07糖尿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当糖尿病引起肾脏损伤时,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可能会从尿液中丢失,其中包括血小板的生长因子。这可能导致骨髓中的血小板产生减少。
08药物
药物直接抑制骨髓生成血小板,某些药物直接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这可能是因为药物抑制了血小板前体的成熟或减少了其产生所需的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09其他原因
大量出血或消耗,某些情况下,如创伤、手术、严重子宫出血、溶血性贫血、重症感染等,血小板可能会大量消耗,导致短期血小板减少,酒精滥用,长期酗酒可能损害骨髓造血功能,包括血小板的产生,导致血小板减少。
10血小板假性减少
血小板假性减少,也称为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与血小板数目看似减少,但实际上与血小板的产生和破坏无关的情况。
生死急救|当血小板减少碰上出血性脑梗死
当血小板减少碰上出血性脑梗死,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血液内科
上演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大抢救……
70岁的杜先生因记忆力明显减退、持筷不稳就诊于某二甲医院,行头颅CT示急性脑梗死,病情稳定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后出现呕吐、发热,完善胸部CT示双肺感染,且血小板持续性下降,外院进行输血、升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仍下降至个位数,有重要脏器自发出血风险,且出现意识障碍,外院医生告知家属病情危重,建议转上级医院血液内科进一步治疗。
收治入院的当天,杜先生全身多发瘀斑,意识不清,间断嗜睡,且出现高热,伴咳嗽、咳痰。该患者既往罹患前列腺肿瘤、血小板减少2年余,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考虑病情的凶险性及矛盾性,同时要兼顾升血小板和治疗脑梗死的平衡,血液内科主任陈协群为杜先生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当机立断给患者开始抗感染、静注丙种人球蛋白、升血小板治疗,同时联系输血科进行输血小板治疗。入院后第2天,杜先生意识状态较前明显好转,但出现吞咽困难。考虑到再次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可能,完善颅脑CT及核磁检查,结果显示出血性脑梗死,病情危重,即请神经内科、康复科急会诊,多学科团队协作,进一步细化后续治疗方案,同时建立鼻饲通路,解决病人进食及口服药物问题。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转危为安,血小板也终于回升,体温控制、吞咽功能也逐渐恢复,后续拔除鼻饲管,开始逐渐能够下床行走。
入院胸部CT 出院胸部CT
随着杜先生病情的缓解,终于迎来了出院的这一天。杜先生的女儿热泪盈眶,激动地无法言语,唯有重复着感谢三院给她父亲一次重生的机会。
浅谈血小板减少
一、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由于血小板太小,人们一度以为血小板是一种没有功能的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平时大部分血小板在血管中参与血液循环,还有部分储存在脾脏中。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立即发挥凝血和止血作用,成群结队地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科学的捐献血小板不会导致血小板长期减少!与其让血小板在体内默默牺牲,大家可以选择将其中很小一部分捐献出去,救助那些需要血小板的生命。
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出血是血小板减少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随着血小板的不断减少,出血的风险也会大大加重。①轻者可表现为皮肤、粘膜的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的止血不易,鼻出血、牙龈出血也很常见。②重者不仅有广泛且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还会出现内脏出血,也可能因高热、情绪激动、高血压等诱发致命的颅内出血。③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部分患者可为唯一症状,长期月经过多还会导致失血性贫血。
三、日常护理
当发现血小板<50x10^9/L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与磕碰;当血小板<20x10^9/L时,伴出血严重,应卧床休息,并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严格控制高血压,防止颅内出血。此外,在日常饮食上,应食用易消化、温凉、无渣的软食物为主,避免高温、坚硬的食物划破消化道黏膜。如有突发的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不止、月经过多及时间过长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血液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的先发表现,其病因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明确病因,制定诊疗计划。
文/图:血液内科 于小源 李倩
编辑:宣传科 李伟华
审核:宣传科 宫浩翔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当血小板严重低下激素冲击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这4点
虽然以中医为主导已经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出血严重、血小板严重低下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取激素冲击的紧急治疗方式是必须的,同时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极大,患者在使用激素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待血小板达到30以上又该如何逐步摆脱激素用药?
血小板严重低下者必须激素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正确对待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患者使用激素治疗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食欲增强的表现,此时应注意饮食适当、不要过食,防止身体过于发胖。
使用激素后,患者往往出现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痤疮等外观的变化,但停药后会慢慢恢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此时,对患者而言,严格遵医嘱用药是很必要的,同时,患者可考虑同时配合中药调理,辅助提升血小板数值,缓解不良反应的发生。
2、使用激素治疗时做好感染预防工作
血小板减少后易出血,同时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平时要注意预防感冒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如果确诊感染性疾病或者是结核病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治疗,必要时停用激素药。
3、清楚激素使用禁忌
部分血小板减少患者是不适合长期采取激素治疗的,尤其是那些多病并发的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精神失常的患者,应用激素类药物会加重病情,因此,要慎用或禁用。
即便是没有上述疾病的患者,也应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以上疾病症状出现,以便及时以应对以及调整用药剂量。
4、激素治疗的停药减药问题
服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是不能突然停药或增减药量的,尤其是长期用激素的患者,如果减量过快或者是突然停药,会导致病情的复发或加重,还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期间要遵医嘱,同时,应尽早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辅助药物减量,直至停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实,对血小板减少患者而言,激素治疗期间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调理,不仅会让患者免受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同时,还可以稳定病情,避免血小板减少复发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