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糖尿病(全科医学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我国每9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专家:不少患者诊断时已出现器官损伤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国每年糖尿病患者的增长率大约为2%,且糖尿病并发症的增长拐点并没有出现,我国糖尿病面临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和并发症筛查率低这四大问题。”3月25日,在“先见·先行0伤害-蓝手环·糖尿病防治公益行动区域路演”-北京站上,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郭立新教授指出,现阶段,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降低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并且让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拐点早日到来。
3月25日,蓝手环·糖尿病防治公益行动区域路演-北京站举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出的《全球糖尿病契约》显示,随着肥胖的大流行,全球糖尿病负担日益加重,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预计将达到6.43亿,到2045年将增加到7.83亿。
“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的整体情况还在逐渐提高,但是在边远地区,治疗改善率还非常欠缺。”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马立萍教授也指出,除此之外,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对于器官、肾脏的损害引起的死亡风险非常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有1.25亿,即每9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1。较欧美国家,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损伤的问题更严重2,其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高达39.7%2。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宣传组指导、健康报社组织拍摄的糖尿病科普公益视频。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钟历勇教授指出,“高血糖只是糖尿病程的开始,不少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出现器官损伤,所以高血糖引起的器官损伤、血管并发症等慢性并发症需引起大家的注意。”
“如果一个人血糖水平异常,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应该开始关注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些患者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在这个阶段这些患者就很有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郭立新教授也提醒,这一阶段即使不能诊断糖尿病,也建议患者施加干预因素,比如改变进餐方式,减少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药物的应用,进而减少血糖波动带来的各方面损害。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Liu Y, Ning X, Zh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a nationwide tertiary hospital-based study.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2;10(3):e002720. doi:10.1136/bmjdrc-2021-002720
3. Tomic D, Shaw JE, Magliano DJ. The burden and risks of emerging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Nat Rev Endocrinol. 2022;18(9):525-539. doi:10.1038/s41574-022-00690-7
责编:朱晓娜
主编:邱越
校对:杨晓露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全科医学》糖尿病文献速递
点击下方文题查看原文
指南与共识
01.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作者】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摘要】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作者】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
【摘要】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作者】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摘要】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原创研究
01.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杨昕晖, 彭笑笑, 马丽丽, 赵国玉, 马秀华, 郭晶
【摘要】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GDM孕妇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较高,但相关队列研究少见。
目的了解GDM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特点,对比GDM孕妇与非GDM孕妇阴道菌群差异,观察阴道菌群异常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建立档案并规范保健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诊断是否为GDM。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GDM组与非GDM组1∶1匹配,于妊娠24~28周(A阶段)、妊娠32~35周(B阶段)和妊娠37~40周(C阶段)分别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3次阴道微生态检测,并进一步分为GDM阴道菌群正常组、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非GDM阴道菌群正常组及非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随访至分娩后7 d以评估妊娠结局。
结果本研究最初纳入426名参与者,141例发生GDM。经过PSM匹配,GDM组和非GDM组成功匹配122对,作为研究队列。本研究中有9例GDM孕妇和5例非GDM孕妇发生早产(妊娠<37周),故最终有113例GDM孕妇和117例非GDM孕妇进入C阶段。A阶段阴道菌群优势菌为乳杆菌所占比例高于C阶段,阴道pH值、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均低于C阶段(P<0.05)。A阶段GDM组优势菌为乳杆菌所占比例高于非GDM组,阴道菌群异常和VVC发生率均低于非GDM组(P<0.05)。C阶段GDM组优势菌乳杆菌比例低于非GDM组,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非GDM组(P<0.05)。GDM阴道菌群异常组(n=6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GDM阴道菌群正常组(n=57)(P<0.05);GDM阴道菌群异常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是GDM阴道菌群正常组的1.830倍(RR=1.830,95%CI=1.293~2.590,P<0.001)。
结论GDM孕妇在妊娠37~40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妊娠24~28周。相比于非GDM孕妇,GDM孕妇在妊娠24~28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低,而在妊娠37周后,阴道菌群异常发生风险升高。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检测与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丽丽, 郑薇, 袁仙仙, 马恺文, 张浦杨, 李光辉
【摘要】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儿的近远期健康造成影响。孕前BMI与GDM密切相关,但BMI无法评估脂肪与脂肪分布情况,因此仅用其评估肥胖存在一定缺陷。隐性肥胖人群[BMI正常但体脂百分比(PBF)>30%]及正常体质量伴中心性肥胖人群[BMI正常但内脏脂肪面积(VFA)≥80 cm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然而在临床中此部分人群常被忽视,关于其与GDM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分析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GDM的相关性并探讨脂肪分布情况与GDM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建档,孕早期自愿接受营养评价并定期产前检查至妊娠24~28周的单胎孕妇1 938例。研究对象于孕早期(6~16周)进行人体成分检测、妊娠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GDM组(n=382)和正常组(n=1 556)。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早期体成分及体脂分布与GDM的关系。
结果GDM组孕妇体脂量(BFM)、VFA、PBF、脂肪质量指数(FMI)均高于正常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BFM、VFA、PBF、FMI升高(OR=1.044,95%CI=1.012~1.078;OR=1.007,95%CI=1.002~1.012;OR=1.041,95%CI=1.012~1.070;OR=1.138,95%CI=1.043~1.241)(P<0.05)和中心性肥胖即VFA≥80 cm2(OR=1.396,95%CI=1.101~1.770,P<0.05)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BFM、VFA、PBF、FMI与OGTT各时点血糖呈正相关(P<0.05)。
结论在孕前正常BMI孕妇中,孕早期BFM、VFA、PBF、FMI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心性肥胖即VFA≥80 cm2可以独立预测GDM的发生。产检时需要关注孕妇的脂肪分布,对于中心性肥胖人群加强孕期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作者】贾建瑞, 严欣, 张黎锐, 郑薇, 李光辉
【摘要】
背景鉴于2型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除了控制血糖,了解妊娠期体质量增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非常重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孕妇妊娠期增重情况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2020年建档并分娩的691例2型糖尿病妇女,根据中国《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进行分类,分为增重不足组(n=143)、增重适宜组(n=289)、增重过多组(n=259)。比较三组人群的妊娠期增重特点、母体结局、新生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增加剖宫产(aOR=1.626,95%CI=1.110~2.382)、子痫前期(aOR=1.997,95%CI=1.071~3.677)、巨大儿(aOR=1.948,95%CI=1.175~3.230)及大于胎龄儿(LGA)(aOR= 2.090,95%CI=1.321~3.306)的发生风险,降低阴道顺产率(aOR=0.617,95%CI=0.415~0.918);增重不足组降低LGA的发生风险(aOR=0.497,95%CI=0.255~0.970),但对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无影响(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过多组剖宫产、子痫前期、LGA的发生风险增加[aOR及95%CI分别为:1.673(1.082~2.587)、1.961(1.022~3.761)、2.031(1.221~3.379)],阴道顺产率降低(aOR=0.589,95%CI=0.372~0.933);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不足组LGA的发生风险降低(aOR=0.487,95%CI=0.237~0.999)。孕早期、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aOR(95%CI)分别为1.07(1.00~1.15)、1.16(1.03~1.31)、1.16(1.06~1.27)]和LGA[aOR(95%CI)分别为1.08(1.01~1.16)、1.13(1.02~1.26)、1.16(1.07~1.26)]的危险因素;孕晚期增重过多是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13,95%CI=1.02~1.24;aOR=1.14,95%CI=1.03~1.26),孕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aOR=1.11,95%CI=1.02~1.21;aOR=1.09,95%CI=1.02~1.17)。
结论妊娠期增重过多增加了2型糖尿病孕妇发生LGA、巨大儿、子痫前期、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妊娠期增重不足降低了LGA风险,但不增加SGA的风险;孕早、中、晚期不同阶段妊娠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明确的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优化血糖的同时应从孕前及孕早期加强体质量管理宣教及干预。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4.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作者】陈凯悦, 李祥龙, 冯钰珩, 励晓红, 郭莺
【摘要】
背景2型糖尿病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但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效果不佳。
目的了解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系统且可操作的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措施及相关策略建议。
方法于2023年3—4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相关的文献,并基于多方视角于2023年4—5月在上海市社区、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卫生行政人员、临床内分泌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糖尿病患者或前期人群及其家属、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者进行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现状、有关态度及看法等观点、服务接受程度等问题的访谈,基于文献和访谈形成的问题集进行鱼骨图分析,梳理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相关问题之间的层次并绘制鱼骨图。
结果最终纳入14篇相关文献,总结基于文献和访谈归纳出的22条当前糖尿病前期社区健康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得出患者方面、干预范围、服务能力和信息系统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疾病风险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技能水平、经费预算、工作经验、工作量、服务可及性、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水平和信息共享范围8个影响因素。
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对象,政策变迁过程反映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重视加强,但多方证据证明其目前仍是薄弱环节。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等管理能力,基于医联体建设优化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形成集筛查、管理、干预于一体的更具可行性的连续性糖尿病前期健康管理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5.“三师共管”诊疗模式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刘添娇, 朴春丽, 赵能江, 李津, 杨叔禹
【摘要】
背景糖尿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但临床防治管理水平仍不理想。
目的观察"三师共管"诊疗模式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内分泌科接受"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管理并随访6个月以上的181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病程将患者分组(A组:病程<1年;B组:病程1~5年;C组:病程>5~10年;D组:病程>10年);患者在线下门诊由中医师、内分泌专科医师、健康照护师组成的"三师"团队进行体质辨识、并发症筛查、"药、食、功、识"、中医适宜技术等综合干预;患者居家时,由健康照护师通过智能血糖仪设备和手机APP进行线上管理。在管理6个月后收集不同病程患者血糖、体质量指标的变化;并采用问卷收集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填写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SDSCA-6)。
结果通过"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管理,A组患者在干预后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方面的疗效较好(P<0.05);A组、B组、C组、D组的BMI、腰围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P<0.05);患者自我管理中较常见的饮食问题为饮食结构不合理(38.12%),较常见的运动问题为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不足(36.46%),较常见的监测问题为监测不足(37.02%);A组、B组、C组、D组在"健康饮食""自我监测""医嘱依从""教育交流"4个维度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P<0.001)。
结论 "三师共管"诊疗模式能够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代谢指标,起到良好的综合干预作用,临床应尤其重视对糖尿病病程<1年患者的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6.数字健康背景下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的需求研究
【作者】吴心怡, 张永泽, 阳成虎, 吴晓园
【摘要】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疾病谱变化,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亟须建立广覆盖、高效率的基层医防融合模式。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及服务采纳的影响因素,鲜有对数字技术下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进行识别与分析的研究。
目的探索数字健康背景下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以及不同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接受度与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结合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确立了20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调查项目,并于2023年1—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福建省、广东省和云南省的糖尿病患病及风险人群,获取410名受访者数据,收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类型和医保类型五类人口学特征,依据Kano模型分析法进行属性分类分析,考察不同属性的服务需求与居民满意度的关系,进而提出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供给策略。
结果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需求显示出共性和个性差异,其中,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人群服务需求差异较大。糖尿病防治群体的医防融合服务需求聚焦在筛防和诊疗环节,但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提供的相关便捷服务与用户的满意度无关。
结论 应当提升糖尿病基层医防融合服务个性化水平,充分满足服务人群的"糖尿病与并发症初步筛查"等必备属性需求,完善"建立全周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期望属性服务,以及提升"风险预测""远程健康监测"等魅力属性需求的服务。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7.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量减少危险因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研究
【作者】张冰青, 胡馨云, 欧阳煜钦, 向心月, 汤文娟, 冯文焕
【摘要】
背景肌肉量减少能增加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血糖及肌少症发生风险,中国成人T2DM以非肥胖者为主,这些患者较肥胖者更容易伴发肌肉量减少。
目的建立个体化预测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3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非肥胖T2DM患者905例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抽样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633例)和验证集(2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训练集肌肉量减少风险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患病率为42.3%(383/905)。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龄(OR=1.039,95%CI=1.010~1.070,P=0.009)、男性(OR=3.425,95%CI=2.133~5.499,P<0.001)、BMI<23.5 kg/m2(OR=19.678,95%CI=11.319~34.210,P<0.00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OR=1.196,95%CI=1.081~1.323,P<0.001)、内脏脂肪面积增加(OR=1.021,95%CI=1.010~1.032,P<0.001)是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肌肉量减少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95%CI=0.793~0.856,P<0.001)和0.806(95%CI=0.753~0.859,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拟合度较好(训练集:χ2=11.822,P=0.159;验证集:χ2=8.189,P=0.415)。Bootstrap法绘制模型校准图显示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良好。DCA曲线显示当患者阈值概率为0.06~0.94时,使用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T2DM患者发生肌肉量减少的发生风险更有益。
结论增龄、男性、BMI<23.5 kg/m2、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是非肥胖T2DM患者肌肉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个体化预测非肥胖T2DM患者伴发肌肉量减少风险,便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利于制订个体化干预措施。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8.不同胰岛素抵抗替代指数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预测价值研究
【作者】黄书玮, 周志衡, 冯天元, 刘莉, 邓光璞, 李尧天, 朱宏
【摘要】
背景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数量庞大,其继发高尿酸血症(HUA)的风险较高。一旦T2DM患者继发HUA,将进一步加剧其他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导致不良健康后果。因此,及时识别出这些继发HUA高风险的患者,并对其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T2DM患者常见胰岛素抵抗(IR)替代指标对发生HUA的预测价值,并选择合适指标作为预测HUA发生和发展的工具。
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深圳市某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3年1—3月就诊的T2DM患者中选取HUA患者479例和非高尿酸血症患者(NHUA)1 52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TyG-BMI)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腰围(TyG-WC)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指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指数、胰岛素抵抗代谢(METS-IR)指数等IR替代指标及其四分位数对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HUA的影响。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IR替代指标对于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HUA的预测价值。并从CHARLS数据库中筛选2011年和2015年队列数据,组成巢式病例对照,验证几种IR替代指标预测HUA发生的有效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TyG-BMI指数、TyG-WC指数、TG/HDL-C指数、Non-HDL-C/HDL-C指数、METS-IR指数是发生HU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TyG-WC指数、Non-HDL-C/HDL-C指数和METS-IR指数对预测HUA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0.796和0.79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TyG-WC指数、Non-HDL-C/HDL-C指数和METS-IR指数相较于低水平,发生HUA的风险分别是2.083倍、2.152倍、2.263倍(P<0.05)。
结论TyG指数、TyG-BMI指数、TyG-WC指数、TG/HDL-C指数、Non-HDL-C/HDL-C指数、METS-IR指数均能预测HUA发生,其中TyG-WC指数、METS-IR指数和Non-HDL-C/HDL-C指数可以作为预测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HUA的工具。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9.基于NLRP3/IL-1β/TGF-β1通路探讨低氧环境下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焦亡损伤的拮抗效应
【作者】李佳武, 秦凤, 宋生琴, 翟婷, 辛宏云, 巴应贵
【摘要】
背景 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但在低氧环境下是否同样起效及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低氧环境下红景天苷对DKD大鼠模型血生化指标、肾组织病理损伤、肾脏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2022年3月—2023年3月40只6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造模。将24只DKD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红景天苷组、红景天苷 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激活剂组进行干预,每组8只。干预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IL)1β、IL-18水平。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ing)检测肾组织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NLRP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后造模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尿微量白蛋白(UM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组大鼠BUN、UMA、Scr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红景天苷组相比,红景天苷 NLRP3激活剂组大鼠UMA、BUN、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及透射电镜结果可见红景天苷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红景天苷 NLRP3激活剂组较红景天苷组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β、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组大鼠血清IL-1β、IL-1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红景天苷组相比,红景天苷 NLRP3激活剂组IL-1β、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对,模型组Caspase-1、GSDMD、NLRP3、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对,红景天苷组Caspase-1、GSDMD、NLRP3、TGF-β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红景天苷组相对,红景天苷 NLRP3激活剂组Caspase-1、GSDMD、NLRP3、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低氧环境下,红景天苷以不降低血糖和血脂为前提发挥了对DKD大鼠的治疗作用,考虑该作用可能与抑制NLRP3从而影响NLRP3/IL-1β/TGF-β1信号通路,最终改善足细胞焦亡损伤密切相关。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10.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马佳, 张敏珏, 张韶伟, 于海燕, 陈慎, 古丽拜尔·马木提, 洪娟, 陆媛
【摘要】
背景2型糖尿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MCI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究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认知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于2022年7—10月,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60岁2型糖尿病患者39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健康问题、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FBG)、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中文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是否伴发MCI分为MCI组(n=157)和非MCI组(n=242),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影响因素。
结果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患病率39.3%(157/399)。MCI组执行功能、定向、计算、抽象、延迟记忆、视知觉、命名、注意的异常率高于非MCI组(P<0.05),以延迟记忆受损(92.4%)最常见。两组年龄、婚姻、受教育年限、饮酒、FBG、HbA1c、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3.002,95%CI=1.379~6.534)、FBG≥7.0 mmol/L(OR=2.432,95%CI=1.436~4.119)、HbA1c为7%~9%(OR=2.349,95%CI=1.380~3.997)、HbA1c>9%(OR=5.106,95%CI=2.150~12.130)、LDL-C(OR=2.451,95%CI=1.266~4.743)、受教育年限7~12年(OR=0.419,95%CI=0.183~0.960)和>12年(OR=0.243,95%CI=0.086~0.692)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患病率较高,存在多认知领域损害,年龄≥80岁、FBG≥7.0 mmol/L、HbA1c为7%~9%、HbA1c>9%、高LDL-C并发MCI风险增加,高受教育年限是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保护性因素,开展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长期血糖控制,降低LDL-C水平等措施对改善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帮助。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新进展
01.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煜璇, 黄学君, 江妍霞
【摘要】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糖,还可以阻止糖尿病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多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临床疗效,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患者药物安全性。本文综述了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旨在深入了解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糖尿病患者用药偏好及循证决策辅助工具研究
【作者】谢同玲, 颜菲菲, 张怡, 宋冬梅, 陈天勇, 孟静怡, 耿劲松
【摘要】
背景糖尿病因其高患病率及相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研究证据为改善患者健康结局提供了有效信息,决策辅助工具利于患者获取证据,增加医患的互动性。
目的获取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以实现证据、患者价值观和决策情境的结合,促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决策。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确定降糖药的价值评估维度和属性,文献检索的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采用优劣尺度法设计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偏好问卷,在江苏省5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在分析患者偏好的基础上,运用Vue Element UI、Spring Boot、Spring Security、Java等技术开发循证决策辅助工具。
结果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的生命年、生活质量的变化、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这5个属性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决策中最为重要。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提供了降糖新药相对有效性、相对安全性、便捷性和可负担性的结构化证据概要。降糖新药的多维价值评估模块是工具的核心,支持患者对药品价值的循证评估。
结论循证决策辅助工具整合了降糖新药的研究证据、患者偏好和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医患共同决策。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点击查看更多糖尿病最新文章合辑
《中国全科医学》投稿指南
完
🔔
加入作者交流群
备注姓名 单位 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务热线: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热线:15010211890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 关注我们 ·
杂志官网
微信公众号
学术平台
什么是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其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哪些影响?
1.什么是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既是全科医疗区别于专科医疗的本质功能,又是全科医疗的核心价值,包括首诊/第一线照护、可及性、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以患者为中心6个维度。
2.2型糖尿病患者体验到的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现状在沙园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体验到的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中,可及性、以患者为中心占优势地位,连续性、协调性和综合性处于劣势地位。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在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沙园社区形成了以"居民主动,医生缺乏主动"为特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沙园模式"。在"沙园模式"下,居民主动与家庭医生保持着联系;在患病或出现紧急健康问题时,总能首先寻求家庭医生的帮助,进而促进了良好、平等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对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中可及性、以患者为中心和首诊/第一线照护维度的体验水平较高,这也是患者主动参与的结果。相较于2型糖尿病患者,沙园社区家庭医生的服务主动性可能不足。
3.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特征对治疗依从性总分的影响相较于男性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治疗依从性较低,且不同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强化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各维度均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总体治疗依从性;
(2)可通过强化可及性、协调性维度,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
(3)强化协调性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暂未发现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依从性之间的联系。
5.建议(1)通过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扩大签约服务范围,全面强化社区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进而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治疗依从性。
(2)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围绕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定期复查等方面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时,须着重做好医患关系连续性、服务可及性、综合性服务、协调性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3)若要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依从性,从基层全科医生方面着手,效果不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需要从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饮食、运动相关的资源、环境支持等方面着手。
本文来源:杨斯曼, 张曦, 周梦萍, 等. 全科医疗核心特征功能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1): 62-69.(点击文题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