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控制不得糖尿病(怎么样才能控制饮食不得糖尿病)
如何科学防治糖尿病?做好这几点,带你远离“甜蜜的烦恼”
11月14日
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当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如何科学控糖?
往下看,一同了解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
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空腹血糖≥7.0mmol/L
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或糖化血红蛋白≥6.5%
就可诊断为糖尿病
对糖尿病不进行有效控制
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前期很关键:早干预,可“逆转”
空腹血糖>6.1mmol/L
或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
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通常,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可以通过
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手段守住防线
绝大部分是能控制和好转的
专家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
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
高危人群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
或餐后2小时血糖
远离“甜蜜的烦恼”:控糖技巧要记好
专家表示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
绝大多数糖尿病
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控糖?
以下几点要记好↓
吃干不吃稀、吃硬不吃软
避免高升糖指数的食品
对于主食来说
记住这个小技巧——
“吃干不吃稀、吃硬不吃软”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杨叔禹介绍
熬煮时间很长的软烂食物
升糖指数很快
控糖不意味一点甜的都不能吃
适量吃甜味食品
尽量吃自然甜味的食品
比如80~100克的水果
一天可以随餐吃1~2次
对血糖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此外,要限制吃代糖品
代糖品对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推荐有氧运动、肌肉抗阻运动
适当运动能消耗机体能量
改善肌肉及内脏的胰岛素抵抗
同时减少脂肪含量
起到降低血糖
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作用
来源: 央视一套
如何防控糖尿病?这些“控糖”小技巧教你避开“甜蜜”陷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可能带来的多种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 38岁男子险失明
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病房里,医生正在为术后的朱先生检查眼睛。朱先生患糖尿病已经五六年了,平时靠药物控制,并没有太在意。前段时间上夜班时,朱先生突然发现,他的左眼看不见了。
朱先生立即赶到医院,一测血糖,已经突破30毫摩尔每升。很快,他的右眼也随之出现问题。
转院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后,朱先生被诊断为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随后,医院为朱先生安排了手术。医生介绍,过去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以中老年患者为主。但近些年来,年轻患者逐渐多了起来。就在上个月,医院刚为一名22岁女性做了手术。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朱晓宇:22岁的小女孩,是双眼一个继发性的青光眼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她的病情相对更严重一点,给她双眼各自进行了手术。
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三多一少”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或糖化血红蛋白≥6.5%,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最常见的这些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这是失明的第一大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目前发生肾功能衰竭、肾透析的第一位原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这是人类目前占前三位的主要死因,还有包括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其实全身各脏器系统都会因为血糖的升高而受到严重损伤。
糖尿病前期每年有5%-10%转“正”
当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专家表示,在距离糖尿病仅一步之遥的糖尿病前期,只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手段,守住防线,绝大部分是可以控制和好转的。
通常情况下,空腹血糖>6.1 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两小时血糖>7.8 mmol/L(毫摩尔每升),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他们是具有很大发病风险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他们会每年有5%到10%的比例转化成糖尿病。
超重 高血压等是糖尿病高危因素
专家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除遗传等因素外,年龄≥40岁、体质指数(BMI)≥24 (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缺乏体力活动者、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尤其是肥胖超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经常喝甜饮料。这个甜饮料,其实不仅仅是含有甜味的这些,还有含着不太甜的像奶茶之类的,这些不良饮品都会大大增加我们患糖尿病的风险。
控糖小技巧:吃干不吃稀 吃硬不吃软
吃干不吃稀 吃硬不吃软
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能量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超重,进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已经得了高血糖或糖尿病的患者,要避免高升糖指数的食品。比如拿吃主食来说,就有个小技巧——“吃干不吃稀、吃硬不吃软”。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最常见的就是大家喝的粥,无论是米粥,还是加了杂粮的粥,它由于熬煮的时间长,植物细胞壁的破坏,它吸收的速度都是特别快的。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叔禹:干饭、米饭(升糖)相对就慢一些。所谓软和硬,就是非常稀烂的、煮的时间很长的软烂食物,它的升糖指数也快,比如说肉汤,其实肉汤有很多脂肪融化溶解在里面,那么喝汤也会让人发胖。
控糖不意味一点甜的都不能吃
不过,控糖也不意味着一点甜的都不能吃,只是要适量地吃。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珊: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吃自然甜味的食品,80到100克的水果,一天可以吃1到2次并且随餐吃,那么对你的血糖不会构成很大的影响。要限制吃代糖品,我们近年来更多研究都发现,它其实对于健康,关于胰岛素抵抗,关于炎症,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推荐有氧运动 肌肉阻抗运动
适当运动能消耗机体能量,改善肌肉及内脏的胰岛素抵抗,同时减少脂肪含量,起到降低血糖,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叔禹:运动会让人的代谢加快,让血糖血脂,所有和代谢相关的这些指标都归于正常。我们主张有氧运动,还有一些肌肉阻抗的运动,心率加快了,身体发热了,甚至微微出汗,这才是我们运动要达到的效果。
糖尿病人群到底该如何降血糖?除了打针吃药,这3个技巧建议照做
同样是血糖超标,有的人降糖成功,有的人一直在努力,最后结果却不好,血糖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之前更高了,为什么差别如此大?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看待疾病的态度不同,如果真的认真对待,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不信它降不下来。但可能对于不少糖友来说,都是被动的在控糖,而非主动的。
很多人发现自己血糖高的时候,已经到需要打针或吃药的地步了,前期忽视了身体一而再再而三发出的信号,比如食量大增、排尿频繁量也多,但人却消瘦了,这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而确诊之后,就把希望寄托于吃药或打胰岛素上,忽视了良好生活习惯对于血糖的影响,这是不可取的。虽然这是必要的一个控糖措施,但如果忽视了生活方式,也难以治本。另外,在这方面,有的糖友还可能走入误区,最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控糖效果。
那么,得了糖尿病,是打针好还是吃药好?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
可能有的糖友认为可以吃药就尽量吃药,如果效果不好再打胰岛素,但其实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看,对于1型或比较严重的2型糖友来说,打胰岛素是必要的,应尽早进行。
对于适合吃药的糖友来说,要正确服用,遵循这三不原则:不随意换药、不随意换量、不随意停药。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如果在服用期间出现了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换其他种类的或者调整用量,不能自行停掉。即使血糖降下来了也不能,防止之后又出现反弹,降糖难度反而会变大。
除了打针吃药,以下几个控制血糖的技巧,建议糖友照着做:
技巧1:学会“挑食”
在一定程度上,该病是吃出来的,也可以把它吃回去!学会正确地吃,对于部分食物“挑食”,有利于控制血糖,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也有助于预防。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分下面几点和大家说一说:
①主食:不要不吃,但也不要每顿饭都只吃白米面,建议糖友保持粗细搭配的原则,且烹饪的时间不宜太久。长期吃米或长期吃面对于糖友来说都不利于控糖,尤其是煮得很稀软的,白米面升糖指数较高,过多地吃容易影响到饭后血糖。
②配菜:要保持多样化,适量吃点鱼肉和禽肉,不要一点肉不吃,以免缺乏蛋白质,需要少吃的是加工比较多的肉,比如咸肉咸鱼。水果蔬菜要吃新鲜的,对于榴莲、牛油果等水果建议少吃,可以适当吃点低糖的,比如草莓、猕猴桃。
技巧2:保持好心情
这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身已经超标了,若经常有消极情绪,波动较大,血糖更容易变得不稳定,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等其他指标。同样是糖友,心情好坏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在这方面,糖友不妨经常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不要操心太多,过度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会享受生活。
技巧3:不要“闲着”
平时多动动,也是降糖的一个良方,但糖友要注意的是,得选对了,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项目,若是选错了,则是事倍功半,还可能会带来坏处。
徐大伯血糖高,他每天七八点钟左右都会绕小区走好几圈,步数在手机排行榜每天都是前三,就这样走了几个月,他觉得血糖应该降下来了,但检查后发现效果并不好,膝盖还疼了起来。
走路确实比较适合糖友,但要注意把握好度,过度了反而不好。除了这一种,平时做做家务活其实也是有帮助的,不要让自己闲下来,不宜久坐或久躺。
其实,对于血糖不是很高,可以暂且不用药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这几个技巧,是有望逆转现状的,不是所有人一发现就都得吃药或打针。
总的来说,血糖好不好控制,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做,若正确看待,用对了方法,相信可以把它控制得比较好,但若不重视,就走错路了,可能就难以起到好效果了,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除了打针吃药,以上三点建议糖友要做到。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也会低血糖?吃药就不用打胰岛素?答案来了→.九派观天下.2021.11.15
[2]除了打针吃药,糖尿病人还可以通过这5招来控制血糖!.丁香医生.2019.05.31
[3]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医生给出5个小建议,让你的血糖稳稳的.光明网.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