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虚证(糖尿病是阴虚还是气虚中医理论)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中医给你支几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监测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二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是评判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中。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不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对控糖治疗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对后续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参考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糖化血红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0mmol/L,全天血糖波动较小。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长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放宽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况下,18岁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控,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来调整。
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基础上,每个月选取2-3天进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评判。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糖络病”。经典名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药沿用至今。近年来,单体如黄连素、民族药如苗药糖宁通络等研究得到国际关注。
糖尿病中医辨证方法包括:三消辨证、三型辨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分类辨证(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为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具体可参考糖尿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
(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该药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可口服葛根芩连汤;肝胃郁热证可口服大柴胡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可配合针刺、熏洗等治疗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可配合针刺协同增效。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调控不达标的患者,要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可以选用指南推荐的津立达颗粒等中成药联合用药治疗。
此外,除了积极调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还应该坚持体育锻炼;科学控制饮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含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总量。
发病率近10%,一文读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8种中成药,您知道几种?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WDD),它由国际糖尿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1991 年创立,以应对人们对糖尿病带来的不断升级的健康威胁日益增长的担忧。据统计,全球已拥有5.5亿糖尿病患者, 2022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教育改变明天”。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家,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第二大国家印度的两倍,2021年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截止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依赖胰岛素、
2022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教授牵头编制的《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正式发布。《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的更新。
《指南》明确了中医药对防治糖尿病的功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是中医药能协同控糖、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辨证联用津力达颗粒、参芪降糖颗粒、天麦消渴片、消渴丸[为含格列本脲(0.25mg/粒)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加减等。
津力达颗粒
【成份】
人参、黄精、苍术(炒)、苦参、麦冬、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茯苓、佩兰、黄连、知母、淫羊藿(炙)、丹参、粉葛、荔枝核、地骨皮。
【适应症】
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用于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症见:口渴多饮,消谷易饥,尿多,形体渐瘦,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便秘等。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8 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对已经使用西药患者,可合并使用本品,并根据血糖情况,酌情调整西药用量。
【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油腻食物。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定期复查血糖。
参芪降糖颗粒
【成份】
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覆盆子、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
【适应症】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1 克,一日 3 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效果不显著或治疗前症状较重者,每次用量可达 3 克,一日 3 次。
【注意事项】
有实热症者禁用, 待实热症退后可以用。
天麦消渴片
【成份】
五味子、麦冬、天花粉、吡考啉酸铬。
【适应症】
滋阴,清热、生津。用于消渴病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症,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及五心烦热。
【用法用量】
口服,第一周一次 2 片,一日 2 次,以后一次 1-2 片,一日 2 次。
消渴丸
【成份】
消渴灵成方
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适应症】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 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5~10 丸,一日 2~3 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禁忌】
- 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 Ⅰ型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
- 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含格列本脲, 严格按处方药使用, 并注意监测血糖。
每日服用 2 次时,应在早餐及午餐前各服用 1 次,晚餐前尽量不服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量控制。
葛根芩连片
【成份】
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辅料为淀粉。
【适应症】
解肌,清热,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肛门灼热。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3~4 片,一日 3 次。
【禁忌】
泄泻腹部凉痛者忌服。
二是中医药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应用黄葵胶囊、渴络欣胶囊等;
黄葵胶囊
【成份】
黄蜀葵花。
【适应症】
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5 粒,一日 3 次;8 周为一疗程。
【禁忌】
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
本品宜饭后服用。
【成份】
黄芪、女贞子、水蛭、大黄、太子参、枸杞子。
【适应症】
益气养阴、活血化淤。用于糖尿病肾病属气阴两虚兼夹血瘀证,症见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气短懒言,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尿混或浑浊。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4 粒,一日 3 次,疗程 8 周。
【禁忌】
慢性腹泻者慎用。
【注意事项】
本品是在血糖、血压控制比较理想(空腹血糖在(7.8 mmol/L.餐后 2 h 血糖在(13.0mmoVL HbAlc(8%:血压(16095 mmHg)的状况下使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应用芪明颗粒、复方丹参滴丸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应用木丹颗粒等。
芪明颗粒
【成份】
黄芪、葛根、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适应症】
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用于2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中医辩证属气阴亏虚、肝肾不足、目络瘀滞证,症见视物昏花、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便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疗程为 3~6 个月。
【注意事项】
1. 服用本药期间仍需服用基础降糖药物, 以便有效的控制血糖。2. 服用本品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3. 脾胃虚寒者, 出现湿阴胸闷、胃肠胀满、食少便溏者, 或痰多者不宜使用。4. 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 ALT 的轻度升高,尚不能完全排除与本品有关。5. 服药期间出现胃脘不适、大便稀糖者,可停药观察。6. 与大剂量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中药合用,或与大剂量扩张血管药物合用,应咨询有关医师。
木丹颗粒
【成份】
黄芪、延胡索(醋制)、三七、赤芍、丹参、川芎、红花、苏木、鸡血藤。
【适应症】
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气虚络阻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及躯干部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或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自汗等。
【用法用量】
- 饭后半小时服用,用温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3 次。4 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禁忌】
过敏体质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适用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 8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 11 mmol/L)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三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有一定的降糖、改善脂代谢和减重作用。
常见方法包括手针、电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等。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病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等中药熏洗足浴和足部穴位按摩,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疼痛评分。
糖尿病,气虚体质【危害】,看完后,你都坐不住了
糖尿病,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其实它背后隐藏的秘密你可能并不知道。今天,就让我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糖尿病有两种类型
1. 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 气虚体质,胰岛素利用率低
很多中老年人,大多是这种情况,胰岛素分泌看似正常,但利用率低下。如果不加以重视,气虚体质会越来越严重,血糖也会越来越高。
等到胰岛素分泌和利用率都出了问题,还不重视,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比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等,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气虚体质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禀赋、生活习惯、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等。
中医认为,肺是“气之主”,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减弱会导致气虚。
气虚体质的人往往体质虚弱,面色苍白,语音低微,容易疲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大便溏泄,小便频数。
气虚体质的危害包括增加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
气虚体质的人还可能出现乏力、自汗、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此外,气虚体质的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甚至不孕。
气虚体质会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血糖无法正常利用,即气虚血瘀。
“十人九虚”,虚证的人很多,但是气虚影响了身体健康,那就需要重视了,比如引起糖尿病,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患者,主要采取健脾益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而且,患者也不用担心,秋冬季节,调理糖尿病和夏天效果一样好,因为病因病机不变治法治则也不变。
若想尽快把糖尿病调理到正常范围,患者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少糖;加强运动,增强身体机能,改善肺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生活习惯,如不久居潮湿环境,多晒太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