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为增加糖尿病(增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改病句)

大河网 0
文章目录:

糖友体重骤减,三个方法科学增重

胡大爷六十多岁,两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一直进行药物治疗。可最近两个月来,胡大爷的体重突然减了十几公斤,这让胡大爷又惊又喜。喜的是,他觉得千金难买老来瘦,而且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体重当然越轻越好。惊的是,体重下降得太快,又担心病情有了变化。胡大爷想增重,但怕吃多了血糖高,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大河网讯(大河健康报见习记者梁露露)

体重骤减不一定是好事儿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青菊介绍,血糖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物质,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70%。大脑、心脏和肌肉等,基本只能依靠葡萄糖供能。正常人在饮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随之增加,帮助血糖被器官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出现体重骤减的情况,是因为胰岛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血液中的糖分,而且还需要燃烧脂肪和蛋白质来供应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就造成了体内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就算患者每天摄入很多食物,糖分的流失、卡路里的消耗还是会让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日渐消瘦。

李青菊讲道,糖尿病患者之前体重正常,一段时间内体重骤减,除了血糖控制差之外,还可能是药物导致。一些降糖药会导致体重下降,比如控制肝脏代谢糖原的药物二甲双胍,可以让葡萄糖在肝脏中多停留一会儿,以减轻胰岛素的压力。但是,服用二甲双胍后患者会感到食欲不振,吃得少体重自然也会减轻。如果体重下降得过快,应尽快咨询医生,重新制订治疗方案。

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过于控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造成体重骤减。他们错误地把控制体重理解成了体重越轻越好,采用“饥饿疗法”,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

三个方法让糖友科学增重

李青菊指出,即使已属于消瘦或已确定体重下降过快,糖友也不宜立即增重。首先应查明体重骤减的原因,再进行适当的增重。

和正常人一样,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也就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最好维持在18.5~24kg/平方这个范围内。当BMI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该如何科学增重?李青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少食多餐。如果患者胃口不好,吃一点儿东西就饱了,可以把每日三顿大餐改为六顿小餐,以此来提高食物的摄入量,这样更有助于增加体重。但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增重,需要实时监测餐后血糖。

2.调整饮食。饮食上尽量选择粗细搭配,相较于精加工的谷类,粗细搭配着吃,不仅能保证食物的消化利用,还能给身体补充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建议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两餐之间可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3.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适当辅以抗阻训练。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

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了,体重却增加了,这是为何?听听医生怎么说

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可引起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等多种靶器官损害,经合理降糖后虽然减轻了靶器官损害,但体重却有所增加,而体重增加与高血糖一样,会增加心血管与肾脏损害。那么为什么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后体重会增加,如何干预?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体重与控制血糖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体重增加一方面可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另一方面可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控制血糖方面,体重增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血葡萄糖难以被充分摄取利用,进而引起血糖升高,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在控制慢性并发症方面,体重增加还可引起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指标异常,可加速心脑血管损害,协同糖尿病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时体重增加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逐渐恶化,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体重的控制。但部分患者血糖控制达标以后,体重却有所增加,这是为何?

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超重或肥胖本身属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且多数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体重已超出正常范围,统计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超重(BMI≥24kg/㎡)占比高达41%,肥胖(BMI≥28kg/㎡)占比高达24.2%,所以不少糖尿病患者体重基数较大。其次,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糖升高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引起,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为了增加血糖达标率,机体会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而胰岛素不仅可控制血糖,还可抑制脂肪分解、增加脂肪合成,从而可使体重进一步增加。此外,部分降糖药也可使影响体重,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等,它们是控制血糖的主力军,因此多数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但也可使体重不同程度增加。

与上述降糖药相反的是,部分降糖药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不增加体重,部分降糖药甚至有助于降低体重,如二甲双胍,可降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且随着体重的增加,经二甲双胍治疗后体重下降越多,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16周以后体重可分别下降2.81、2.92千克;再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不仅可降低体重,还可缩小腰围,且体重基数越大、腰围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长期使用可使体重下降约1.0-3.2千克;再如达格列净与恩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可使体重平均减少1.8千克。其它降糖药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DDP-4抑制剂,虽然不能降低体重,但也不会增加体重,或仅轻度增加体重。

可能部分朋友会问:既然这些药物既能降血糖又能降体重,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其它降糖药呢?这就和降糖强度有关。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体重的控制不容小觑,但控制的重点依然为血糖。血糖大幅升高近期可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的发生风险,远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虽然部分降糖药不增加体重甚至可以降低体重,但降糖幅度有限,二甲双胍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2.0%,GLP-1受体激动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1%-1.6%,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DDP-4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4%-1.0%,SGLT-2抑制剂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

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才能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及以上的患者,单用这些降糖药很难控制血糖达标。单用虽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多药联合则可控制血糖达标,这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较为常用的降糖方案,一种降糖药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可依次递增至两种甚至三种,可增加血糖达标率。但随着年龄的进展,部分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逐渐减少,而上述药物虽然能降低血糖,但需要依靠足够的胰岛素水平,病情进展至晚期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极差,因此即使多药联合也难以控制血糖达标,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素作为最强、最有效的降糖药物,似乎没有它无法控制的血糖,但胰岛素也易增加体重,此时该怎么办?

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单用胰岛素可控制血糖达标,但也可与其它降糖药联用,既然胰岛素会增加体重,那么联用不增加体重或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可减轻对体重的影响,如二甲双胍,相比于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一方面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另一方面可使体重少增加2.28-3.85千克,二甲双胍也因此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全程药。当然,生活方式在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控制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已经使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也应控制每日饮食总量,在无低血糖发作、显著高血糖,无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坚持运动,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血糖达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体重或减少体重的增加,受益颇多。

综上,部分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存在超重或肥胖,体重基数较大,糖尿病早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相对较高,可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等降糖药也可增加体重,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在降糖药选择方面,部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部分降糖药如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等虽然不能降低体重,但也不会增加体重。糖尿病患者使用这些降糖药可减轻对体重的影响,但这些药物降糖作用有限,单药无法控制血糖达标时,可多药联合降糖,多种降糖药依然无法控制血糖达标,则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联合部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不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减少体重增加,在药物降糖的同时,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也有助于减轻体重。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新研究发现含糖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的关键机制

虽然喝含糖饮料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早已为人所知,但这背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晰。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发布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关键环节——含糖饮料可能通过改变人体肠道微生物环境,进而影响身体代谢,最终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