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糖尿病针腹痛(打了糖尿病针腹部疼痛)
女子为减肥打降糖针,谁知上吐下泻进了医院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视频剪辑 曹洋
通讯员 吴萍 石琼
减肥是爱美女性长期研究的课题,但节食、运动等方式耗时又需要自控力,往往难以坚持,近日,一女子为减肥甚至想到使用降糖药,结果上吐下泻卧床不起被送进医院。医生提醒,减肥没有捷径可走,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才是最佳减肥方式。
30多岁的张女士(化姓)体型微胖,“体重不过百”一直是她的追求,但因为管不住嘴又不爱运动,减肥目标一直没有实现。她听一个朋友说有一种注射液非常神奇,打完后抑制食欲,不想吃饭,可以不用运动,躺着就能瘦,张女士心动了。虽然她知道这种注射液是一种降糖药物,但为了达到“躺着瘦”的目的,没有糖尿病的张女士还是从朋友那里要来这种药物试用。6月30日上午,注射完药物后,张女士很快就出现心慌、恶心、呕吐等情况,而且呕吐时如同喷射一般,紧接着就出现腹痛、腹泻,一番折腾下来,不到两个小时,张女士就全身无力,连下床都费劲了,赶紧让家人将自己送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医生给患者检查(通讯员供图)
该院接诊的副主任医师许三雄在了解情况后明确告诉她,这是注射降糖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据许三雄介绍,张女士所注射的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原是治疗糖尿病的处方药,因抑制食欲确有减重效果。但在我国,其减重适应证还未获批,而且使用时有较多限制条件,还会出现低血糖、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疲乏、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许三雄提醒,减肥用药应遵医嘱,而且药物只是辅助,调整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才是最佳减肥方式。
更多健康资讯,可扫描二维码加入极目新闻内科交流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完针后大病一场!”这种药减肥?医生紧急提醒
原本被用于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
降糖药司美格鲁肽
却被炒作成“减肥神药”
记者搜索“司美格鲁肽”或“减肥针”,看到不少减肥人士的分享:“终于从易胖体质变成易瘦体质了”“打减肥针5个月,从120斤减到98斤,脂肪率从27%降到19%”……而近期,司美格鲁肽口服剂启动在国内的三期临床试验,再次引爆该话题。
降糖药“变”减肥药,大批有减肥需求的人士纷纷通过线上平台、代购渠道购买,甚至进入医美机构注射司美格鲁肽,但也使得不少糖尿病患者发了愁:原本用于治病的药物变得越来越难买,价格也上涨了不少。
那么
“司美格鲁肽”是否
真的具有减肥效果?
医生是否建议
有减肥需求的民众私自购买使用?
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不少使用“司美格鲁肽”来减肥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结果大致分为“有效果”“没效果”“副作用大”3类。
有网友说自己一针打完后瘦了10斤;有网友说自己从1月中旬打到3月底,不仅没瘦反而还胖了7斤;还有网友表示,打完针后就大病了一场:“以后宁可胖着,副作用太大了!。”
线上售价在每盒600~1000元
记者在某购物平台上搜索“司美格鲁肽”,发现有多个药店在售卖。并且根据不同的剂量,售价在每盒600~1000多元不等。
销量最高的店铺有超过1万条的评价,多位买家分享了通过注射“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体会,不少买家表示“没有作用”或者“有副作用”。还有买家上传视频表示,注射了“司美格鲁肽”之后,出现了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停用后体重也出现了反弹。
必须医生诊断评估后才能使用
据医生介绍,“司美格鲁肽”是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此来降低血糖,同时具有抑制食欲,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的作用。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师 能琼俐:“‘司美格鲁肽’在我国的适应证就是针对成人2型糖尿病的患者,开这个药的规定须在医生严格的诊断和评估后,才会开具处方。而对于病人(单纯为了减重)的话,我们是不开的。”
能琼俐:“这类药物(司美格鲁肽)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会引发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因此对于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患者,特别是具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同时如果又合并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有胆结石病史,还有长期喝酒的情况时,我们是禁用这类药物的。”
对“司美格鲁肽”被网友“炒热”的现象,医生也感到了担忧。由于目前“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尚未获批减重适应证,医院也只会给符合条件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开药。减重人群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的“司美格鲁肽”增多,有可能消耗掉本就有限的药物资源。
此外,即便靠“司美格鲁肽”减轻了体重,也并非一劳永逸。医生介绍,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最好先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如果不是继发性肥胖,可以通过规律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如果减重效果不明显,可遵医嘱用药,但依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否则效果有限,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反弹。
(春城晚报微信公号)
糖友注射胰岛素时出现过敏,该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人数正在逐年增长,虽然大部分的患者完全可以通过饮食 运动的方式或者联合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但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或长病程、胰岛功能差的患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则必须依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达标。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如果出现胰岛素过敏,很有可能会引起血糖控制不佳。虽然随着胰岛素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胰岛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但是由于我国使用胰岛素的人群基数较大,发生胰岛素过敏反应的人数仍不容忽视。当然,出现胰岛素过敏的糖友也不必过于慌张,因为胰岛素过敏还是有法可治的。
胰岛素过敏是由IgE(IgE为过敏反应的介质,正常人血清含量极低,过敏患者及寄生虫患者血清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介导的局部或全身速发型、迟发型超敏反应,不同患者的过敏反应程度不一,从一般不适到威胁生命均有可能。
医用的胰岛素制剂里面除了胰岛素还含有许多物质,比如说精蛋白、锌、甘油、苯酚、间甲酚等,这些都有可能会成为过敏原。
根据症状表现不同,胰岛素过敏可分为局部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两种。
局部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有灼烧感、瘙痒、风团、红晕伴丘疹、皮下硬结、水疱等;全身过敏可出现荨麻疹、寒战、头痛、高热、全身瘙痒、哮喘、憋气、腹痛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胰岛素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质类药物,如果一些糖尿病患者曾经有过其他药物过敏史,或者是天生的过敏体质,很可能会对胰岛素本身过敏,所以去医院就诊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病史详细交代清楚。
如果糖尿病患者以前在注射了胰岛素之后有全身性反应,甚至是出现了休克的症状的话,那么应该暂时停止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过敏的五种原因1.患者为高敏体质。
2.对动物胰岛素过敏:动物胰岛素由于氨基酸组成与人胰岛素有差异,可产生抗原性,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不过因为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动物胰岛素制剂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该类过敏发生率较低。
3.对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过敏: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方面是高浓度的胰岛素在体内可形成多聚体形式,从而造成三维空间结构改变,而导致机体产生抗原性,另一方面是对药物中的辅料(如鱼精蛋白、间甲酚、锌、甘油等)过敏,目前可以采用皮试方法诊断是否对个别胰岛素的添加剂过敏。
4.对胰岛素类似物过敏,该类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可能与其制剂中的附加成分有关。
5.心理因素产生的“过敏”,有时候一些糖尿病患者因为对胰岛素治疗有强烈抵触情绪,在被迫接受胰岛素治疗后因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产生部分躯体症状。
胰岛素过敏该如何治疗《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局部过敏反应可以自行缓解;使用抗组胺药物可以改善局部反应,如果疗效不佳,可将胰岛素改为不同的制剂种类或改用不同公司生产的胰岛素。
在确诊胰岛素过敏后,如果患者状况允许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则按照避免接触过敏原的原则改用口服降糖药为首选。
但多数情况下,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是不可避免的,故对于不能耐受胰岛素过敏症状的患者,须考虑以下处理。
一线治疗
一线治疗仍为脱敏治疗。脱敏治疗的适应证是针对必须使用胰岛素而又不能耐受胰岛素过敏症状的患者。
二线治疗
目前一些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受体激动剂,也具有很好的降糖作用。
三线治疗
采用胰岛细胞移植或胰腺移植,一般仅考虑1型糖尿病合并胰岛素过敏的患者,并且仅在脱敏治疗完全无效,而酮症酸中毒又反复发生的情况下。
也可使用胰岛素泵进行脱敏治疗
随着胰岛素泵的不断改进,如今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技术已成为一种较方便的脱敏治疗方法。所以也可以选择用胰岛素泵来进行脱敏治疗。
胰岛素泵以调整泵速的形式达到准确微量释放胰岛素的效果,因此逐渐增加泵速即相当于逐步增加注射胰岛素的剂量,达到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脱敏同样的效果并且更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