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烂足初期(糖尿病足溃烂初期)
警惕烂脚!糖尿病足早期的4个迹象
糖尿病患者平时若是不注意血糖控制,那么就很有可能使得足部的血管跟神经发生病变,导致足部异常,出现烂脚的现象。
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影响到肌肉跟骨骼,致使足部的组织坏死,甚至是截肢。
一般在糖尿病人出现烂脚前,足部是会有以下的前兆的,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1、皮肤干裂
患有糖尿病的人,因体内过高的血糖,很容易导致下肢的神经病变,使得足部出现很大的问题。
在早期足部因为血液无法通畅的循环,导致皮肤干燥起皮,足部冰凉,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瘙痒的症状。
另外,因为足部血液循环问题,足部的肤色也会发生异常,表现出暗青色。
这种颜色是因为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导致毒素跟代谢的废物在足部沉积形成的。若是出现这种症状,那么就要警惕糖尿病足了。
2、溃疡
若是患者的足部病变加重,那么足部的皮肤就会出现水泡,在破裂之后就很容易感染病菌,使得足部发生溃疡。
溃疡之后,伤口一般很难愈合,而且溃疡还会蔓延,严重的时候,皮肤会坏死,溃疡的地方会变成黑色跟暗绿色。
有些溃疡可能还会使得足部发生单独性的缺血,使得皮肤进一步坏死,加重病情。若是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患者要立即就医。
3、足部感知觉变差
当足部出现神经性的溃疡时,足部会失去温度、疼痛等方面的感知力,足部会变得麻木。
在神经性溃疡刚开始的时候,患者还会有烧灼感跟针刺感,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也会不断加剧,得到神经全部坏死的时候,足部就感觉不到任何的疼痛了。
4、跛行
患该病的患者下肢会长期处于血供不足的状态,这就易导致足部的软组织容易受伤,出现骨折或者是韧带受损的情况。
随着病情加重,下肢会萎缩,使得走路的时候,无法保持平衡,出现跛行症状。
当该病发展到后期的时候,足部皮肤会坏死,肌肉会萎缩,韧带跟骨骼都会受损,长期下去就有可能会导致患者截肢。
当糖尿病人的足部出现上述症状时,说明患者可能已经并发了糖尿病足了,需及时对血糖进行控制,避免糖尿病足加重。
一般糖尿病者是通过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不过患者个人体质、年龄不同,控制血糖的标准也不一样,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血糖。
综上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出现干裂、溃疡、跛行以及感知觉变差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并发糖尿病足了,很可能会烂脚。
因此,糖尿病者出现相关的足部症状时,建议及时控制自己的血糖。除了血糖控制外,患者还要针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治疗,如扩张血管、抗感染、疼痛、下肢缺血等。
治疗后,患者也要注意足部的护理,经常清洗,避免足部感染细菌,引起溃疡。
糖尿病足病“烂脚”前有6个症状,早知道早预防
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只有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大家知道的“三多一少”的症状,既吃的多,喝的多,小便多,而一少是体重减少。也有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可能只是表现为疲乏无力,手脚麻木等。这其实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血糖升高造成身体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或者说是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出现糖尿病足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要时刻保持警惕!
1、走一段路腿肚子酸疼:许多患者在发病1—3年前出现,每当走一段路腿肚子酸疼,停下来站一会就好转,这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整个下肢到脚的供血严重缺乏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不走路也疼。
2、下肢皮肤干燥: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严重缺血,在营养不良的基础上会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因此下肢皮肤会变得干燥、无弹性、无血色,随着皮肤温度下降也会逐渐产生色素沉着的情况,如果皮肤破损感染还会引发溃疡和坏疽的问题。
3、双小腿逐渐变细,双脚逐渐扁、瘦、色暗紫、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出现之后,会导致整个下肢都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肌肉得不到及时的养分供应出现营养不良症状,最终表现在双下肢逐渐变细,双脚逐渐扁、瘦、色暗紫、灰。
4、趾甲变厚、干燥脱屑:糖尿病患者因神经、血管病变,可以出现趾甲变厚,皮肤干燥脱屑,生脚垫,起水泡,有裂口等。特别是出现水泡和裂口,最好请医生确认是否是严重的信号。
5、脚变形:这多数是因为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因为肌肉的牵引力失去了平衡,很容易就会出现关节移位。这种情况会导致穿鞋磨损、受力不均匀出现损伤等。
6、休息时疼痛: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进一步病变会引发休息痛症状,即休息时也会有下肢疼痛之感,通常夜晚会加重。
1、保护好足部的皮肤:糖尿病会使导致血管病变,我们的皮肤屏障会变得脆弱,即使是轻微的伤口也不容易愈合,弄不好还会感染的。除了不让皮肤受到外伤之外,我们平时也要保持足部干净干燥。
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可以进行足部按摩,动作轻柔,应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嘱病人鞋袜应宽松、舒适,不宜穿着不透风的尼龙涤纶袜。
3、选择合适的鞋袜:糖友在生活中不可以打赤脚,多准备几双大小适宜且柔软舒适的平底鞋子方便交替使用,同时穿着棉质的袜子,保证足部透气可以降低足部感染的机会。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露足跟的凉鞋,切忌赤足走路或穿拖鞋外出。
4、每天检查足部健康:要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疱等,如果发现足部病变应及时求医,妥善处理,切不可等闲视之,贻误了治疗时机。
5、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治疗,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范围内。将足部护理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防患于未然。
通过以上的医学科普,希望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它,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它,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作者介绍
糖尿病女子足部红肿破溃,“足”够重视要了解发生原因
先看一张图片,照片有点令人不适,因此处理了一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脚趾部分的变化,可能是什么情况?
这就是糖尿病足并坏疽,预后一般来说比较差。治疗时间长,花费高,效果不好,截肢的可能性大。
但是这个病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足部病情的严重性,15天的时间,眼看它变红了,眼看它肿胀了,眼看它变黑了,可是她没有感觉啊!不痛不痒!#关注她健康
因为是外地来本地经商的,据说医保不在本地,坚决不住院,要求2天后回家治疗,说医生,你给我处理处理就行!
伤口需要彻底清创,不住院怎么处理,只好告诉她和她的家人,局部应用双氧水和碘伏,尽快正规治疗,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
看着她就这样离开了医院,真的非常担心。即使所有的糖尿病科、外科、烧伤科、创伤科等医生都非常不愿意接诊糖尿病足,因为确实非常麻烦,而且效果还不好,因为是截肢,也是非常没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但是接诊了,我们一样认真积极的对待。
全球因糖尿病足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一半是糖尿病患者,而这些患者85%是因为足部破溃造成的深部感染或坏疽所致。
三种因素会导致糖尿病足的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
机体持续的高血糖造成组织器官的非酶糖化改变脂类代谢紊乱,血压高凝,是糖尿病人的下肢血管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下肢血供减少,使组织呈慢性长期缺血缺氧状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使四肢末梢的感觉迟钝或者消失,肢体末端的保护性机制减弱或者消失,足部容易发生机械和温度损伤,皮肤破损出现溃疡,加重缺血缺氧状态。
感染:
患者抵抗力下降,非常容易合并感染,感染部位白细胞趋化能力下降,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感染不容易控制,而且易于扩散。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很可怕,但是可以预防日常鞋袜一定要舒适,鞋子选择大半码,袜子穿浅色的棉袜,禁止光脚走路,剪指甲和洗脚时最好有他人协助,千万不要弄伤足部皮肤。
糖尿病女性减少穿高跟鞋,尽量穿平跟,或者粗跟皮鞋,穿一段时间要休息一会,发现有破皮或者水疱要及时处理。
如果发现足部皮肤颜色变化,发红、发紫、破溃,一定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等待自愈或者自行不规范处理,通常都是加重的。
血糖控制好,保证糖化血红蛋白的长期平稳才能防止和延缓糖尿病足的出现,即使足部破损,及时的处理也能使伤口尽可能快的好转。#寻找真知派# #守护她健康#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